為什麽西方世界在貿易戰中必須硬懟中國 中國人看完集體沉默
先講一個故事,是關於複活節島的。
複活節島,一座位於南太平洋中部的孤島。大約公元五世紀,這個隻有約180平方公裏的死火山島被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中一個名為伊瓦的小島的島民發現,開始有人類居住。根據考證和推斷,從公元五世紀被發現到公元八九世紀是島上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島民最多時發展到一萬多人,作為圖騰崇拜的一種方式,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雕刻了數百尊石像,最小的不足兩米,最大的有22米高。他們在島上火山口處山體裏直接雕刻,然後砍伐樹木作為滾木運送到海邊已經建好的祭壇上,同樣用原始的方式把石像豎起來,之後舉行隆重的儀式,以此紀念去世的祖先,他們最後把同樣是石料雕刻的眼睛放入石像的眼部,這意味著死者的靈魂進入石像,從此即可保佑他的子孫後代。
然而,島民的大量繁殖和雕刻大量的石像的結果是嚴重破壞了島上的生態環境,森林大量消耗,降雨開始減少,導致耕地退化,食物開始短缺,到八九世紀時,島上部落之間因爭奪食物發生了戰爭,根據傳說,島上甚至出現過人吃人的跡象。通過觀察今天島上各處石像的遺址以及采石場,仿佛在一夜之間,沒有人再繼續雕刻石像,部落之間相互推到對方祖先的石像,這意味著徹底殺死保護對方部落的祖先的靈魂。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們推倒石像,因為他們認為石像沒有帶來福祉,相反帶來的是災難和戰爭。在今天的島上,遊人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采石場的原貌,和運送石像的路徑,那些散落在荒草從中的石像以及海邊被推倒的巨大的石像都向遊客展示了一幅殘敗的景象。 到1879年,島上僅存約110人。1870年智利海軍占領複活節島,1888年9月9日,複活節島正式成為智利領土。
我們的地球就好比複活節島,盡管她很大,但是資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對外探索,為人類探索、發現新的生存空間,發明新的能源、原材料和新的農業技術上,那麽隨著人類人口的激增,地球資源,譬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耕地、淡水和鈾礦石遲早也有消耗完畢的那一天。緊跟著人類就會因為資源稀缺而開始彼此屠殺,最終滅絕,就象複活節島上發生的那樣。
今天我們的現代文明都是從哪裏來的呢?是誰創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發明了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的技術?
根據英國科學博物館的學者JackChalloner的統計,從舊石器時代(250萬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間產生了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中國有30項,僅占3%。這30項全部出現在1500年之前。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英國學者JackChalloner統計的“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來自一本書,前兩年國內已翻譯出版。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7/07/%E6%B4%AA%E6%8C%AF%E5%BF%AB%EF%BC%9A%E4%B8%BA%E4%BB%80%E4%B9%88%E4%B8%AD%E5%9B%BD%E5%AF%B9%E7%8E%B0%E4%BB%A3%E6%96%87%E6%98%8E%E6%B2%A1%E6%9C%89%E8%B4%A1%E7%8C%AE%EF%BC%9F%EF%BC%88%E9%99%84%E5%BC%A0/
↑《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明》,[英國]傑克·查羅納(Jack Challoner)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明》中關於活字印刷術的介紹。
中國在近500年一無貢獻,所有的社會進步動力,幾乎都是外來力量推動的。
應該說,人類生活的真正巨變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迄今隻有二百多年,塑造現代生活的發明創造,絕大多數都是近二百餘年中創造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思做過一個比喻:假設一位古希臘人能被奇跡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國,他或她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事物;如果這個古希臘人再晚兩個世紀被送來,他或她就會發現自己宛如置身於一個“幻想”的世界,什麽都不認識,甚至什麽都不理解。之所以特意以1750年為界限,就是因為這個時間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開始(實際可能更晚一些)。
工業革命開始的變化,使得人類社會在物質文明方麵徹底改天換地,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之前的世界。這種變化,首先歸因於科技進步和發明。這些技術進步和發明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物質福利。這些重大發明,較早的包括蒸汽機、輪船、火車、電話、電燈、飛機等,晚近的包括電腦、互聯網、手機等。
塑造現代生活的革命性創新,包括以下87項。由於該表所示的是民用發明,不包括軍用發明和醫學發明,如果加上極其重要的計算機(1946)和互聯網(1969),以及更早些的蒸汽機、輪船、火車、電話、電燈、飛機等重要發現,大致有一百來項重要發明創新,塑造了我們的現代生活。
↓塑造現代生活的革命性創新
創新 |
年份 |
國家 |
公司 |
計算機、信息、通訊 |
|||
集成電路 |
1961 |
美國 |
Fairchild |
按鍵式電話 |
1963 |
美國 |
AT﹠T |
傳真 |
1966 |
美國 |
Xerox |
光導纖維電纜 |
1970 |
美國 |
Corning |
便攜式電子計算器 |
1971 |
美國 |
Bowmar |
文字處理機 |
1972 |
美國 |
Wang |
微處理器 |
1974 |
美國 |
Intel |
激光打印機 |
1976 |
美國 |
IBM |
調製解調器 |
1978 |
美國 |
Hayes |
微軟DOS操作係統 |
1980 |
美國 |
Microsoft |
硬盤驅動器 |
1980 |
美國 |
Hard disk drive |
圖形用戶界麵 |
1981 |
美國 |
Xerox |
筆記本電腦 |
1981 |
美國 |
Epson |
可觸式屏幕 |
1983 |
美國 |
Hewlett-Packard |
手機 |
1983 |
美國 |
Motorola |
鼠標 |
1984 |
美國 |
Apple |
網絡搜索引擎 |
1994 |
美國 |
WebCrawler |
U盤 |
2000 |
美國 |
IBM |
Skype(網絡電話) |
2003 |
愛沙尼亞 |
Skype |
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 |
2005 |
美國 |
YouTube |
家庭用品、食物、衣服 |
|||
茶包 |
1920 |
美國 |
Joseph Krieger |
手持電動吹風機 |
1920 |
美國 |
Hamilton Beach |
插座 |
1920 |
英國 |
Rawlplug Co. |
甩幹機 |
1924 |
美國 |
Savage |
烤麵包機 |
1925 |
美國 |
Waters Genter Co. |
電動蒸汽熨鬥 |
1926 |
美國 |
Eldec |
電冰箱 |
1927 |
美國 |
General Electric |
家用空調 |
1928 |
美國 |
Carrier Engineering Co. |
霓虹燈 |
1938 |
美國 |
General Electric |
速溶咖啡 |
1938 |
瑞士 |
Nestle |
電動幹衣機 |
1938 |
美國 |
Hamilton Manufacturing Co. |
尼龍 |
1939 |
美國 |
DuPont |
咖啡機(高壓) |
1946 |
意大利 |
Gaggia |
微波爐 |
1947 |
美國 |
Raytheon |
汽車穿行餐廳 |
1948 |
美國 |
In-n-Out Burger |
保鮮膜 |
1949 |
美國 |
Dow Chemical |
滌綸 |
1953 |
美國 |
DuPont |
不粘鍋 |
1956 |
法國 |
Tefal |
維可牢尼龍搭扣 |
1957 |
美國 |
Velcro |
運動鞋 |
1958 |
英國 |
Reebok |
鹵素燈 |
1959 |
美國 |
GE |
食品加工機 |
1960 |
美國 |
Roboot-Coupe |
利樂包裝 |
1961 |
瑞典 |
Tetra Pak |
灌裝飲料 |
1963 |
美國 |
Pittsburgh Brewing Co. |
保健、化妝 |
|||
創可貼 |
1921 |
美國 |
Johnson﹠ Johnson |
抽紙 |
1924 |
美國 |
Kimberley-Clark |
紙巾 |
1931 |
美國 |
Scott Paper Co. |
電動剃須刀 |
1931 |
美國 |
Schick |
噴霧劑瓶 |
1947 |
美國 |
Airosol Co. |
一次性紙尿褲 |
1949 |
美國 |
Johnson﹠ Johnson |
晶體管助聽器 |
1952 |
美國 |
Sonotone |
除臭劑 |
1955 |
美國 |
Mum |
一次性剃須刀片 |
1975 |
美國 |
BIC |
液體清潔劑 |
1982 |
美國 |
Procter ﹠ Gamble |
辦公 |
|||
透明膠帶 |
1930 |
美國 |
3M |
圓珠筆 |
1943 |
阿根廷 |
Biro Pens |
修正液 |
1951 |
美國 |
Mistake Out |
複印機 |
1959 |
美國 |
Haloid Xerox |
便利貼 |
1980 |
美國 |
3M |
運輸 |
|||
電梯 |
1921 |
美國 |
Otis |
停車計時器 |
1935 |
英國 |
Dual Parking Meter Co. |
踏板車 |
1946 |
意大利 |
Piaggio |
噴氣式飛機 |
1952 |
美國 |
Comet |
黑匣子 |
1958 |
英國 |
S. Davall﹠ Son |
休閑 |
|||
汽車電影院 |
1933 |
美國 |
Hollingshead |
拍立得 |
1948 |
美國 |
Polaroid |
隨身聽 |
1949 |
日本 |
Sony |
電視遙控器 |
1956 |
美國 |
Zenith |
樂高玩具 |
1958 |
丹麥 |
Lego |
芭比娃娃 |
1959 |
美國 |
Mattel |
石英表 |
1969 |
日本 |
Seiko |
錄像機 |
1971 |
荷蘭 |
Philips |
魯比克魔方 |
1980 |
美國 |
Ideal Toys |
CD |
1982 |
荷蘭、日本 |
Sony, Philips |
便攜遊戲機 |
1989 |
日本 |
Nintendo |
數碼照相機 |
1991 |
美國 |
Kodak |
在線書店 |
1995 |
美國 |
Amazon |
DVD |
1996 |
日本 |
Philips, Sony, Toshiba |
商業、金融 |
|||
超市 |
1930 |
美國 |
King Kullen |
購物卡 |
1937 |
美國 |
Humpty Dumpty Supermarket |
大型購物中心 |
1950 |
美國 |
Northgate Mall |
簽帳卡 |
1950 |
美國 |
Diners Club |
信用卡 |
1958 |
美國 |
Bank ofAmerica |
自動提款機 |
1967 |
英國 |
Barclays Bank |
快遞 |
1973 |
美國 |
Federal Express |
條形碼 |
1974 |
美國 |
IBM |
電子商務 |
1998 |
美國 |
eBay |
文獻來源:[美國]János Kornai:《創新與活力——製度與技術進步的相互影響》,《領導者》總第35期。
如果我們看一看上述表單中的革命性創新,我們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國的公司發明的。尤其在在計算機、信息、通訊方麵,除了Skype(網絡電話),其他均為美國公司發明,如:計算機、按鍵式電話、傳真、互聯網、激光打印機、調製解調器、微軟DOS操作係統、硬盤驅動器、筆記本電腦、手機、鼠標、網絡搜索引擎、U盤、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等等。這就是說,美國公司的發明創造,極大地塑造了我們的現代生活,提升了我們的物質福利。
反觀中國,在所有這些發明中都沒有中國人(也許有中國人參與其中,但沒有中國人作為發明創新的主體)的貢獻。這讓人遺憾,但卻是不得不麵對、不能不承認的事實。
一個對塑造現代生活沒有什麽貢獻的群體,消耗世界的資源卻是異常迅速。根據2015年的數據,中國人一天就要消耗1100萬桶石油,僅次於美國的1900萬桶。如果中國人均石油消耗達到美國的水平,那麽一天消耗石油將達到8000萬桶。相當於40.8億噸一年。全球石油消耗將從目前的39億噸提高到74.2億噸才能勉強滿足中國的需求。全球石油數量一共還有2254.6億噸,照這個速度,不出30年石油就將消耗幹淨。天然氣、煤炭、糧食的消耗,中國的情況也是大致如此。
除了實物財富,中國對知識財產的山寨和剽竊也是非常驚人。
產業的創新、技術的更新,總有這麽一種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資金創新,然後利用創新所生產出的產品來獲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潤。中國一點創新都不做,“低水平重複”,每次都是山寨其他國家的最新技術,讓其他國家創新出的產品收不回創新的成本。那樣其他國家就沒有創新下去的能力了,創新越來越慢,隻能坐在那裏等死。
這條路是很邪惡的,因為這並不是加強中國自己的創新來趕超,而實質上是迫使其他國家無力創新來追趕。最後全人類的創新都停止了,都隻能等死。是的,如果任由中國這種模式發展下去,人類隻能在低水平重複中消耗幹淨最後一點資源以後一起等死,就象複活節島上的人一樣。。。。。。
總之,中國的問題就是自己不發現和開拓任何新的生存空間,不創造任何新的資源,卻不停的擠占別人發現和開創的生存空間和資源,讓別人沒法活。
說到這裏,我想你會說真是黑中國到家了。網友會說,去年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躍居世界第二,怎麽能說中國的創新不值一提呢?實際上專利申請情況隻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發明的情況,而不能反映一個國家創新的情況。究竟什麽是創新?創新就是企業把一項新技術逐漸的開發成熟,變成實際的產品,然後被市場所接受,最終改變人類生活的過程。其中能夠被市場接受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一個山寨遍地、不尊重私人財產和私人知識產權,甚至連土地所有權都不被允許的國家,是無法推動創新的。這一點在過去的曆史中已經得到了驗證。
中國在近500年中為何對現代文明沒有貢獻?如同張維迎先生所說,創新來自自由。沒有自由的靈魂,不可能真有創新。創新的主體——現代公司,必須仰賴於保障個人自由的現代政治製度。現代公司的前提是產權製,而產權製的核心是私有財產的神聖性。隻有私有財產受到不折不扣的保障,現代產權製度才能確立,現代公司才能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發揮創新功能。財產權是英國自1215年自由大憲章簽訂以後逐步確立起來的製度,隻有在這樣的製度下才會出現最早的工業革命。說到底,自由是政治文明的衍生物,沒有現代政治文明,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美國之所以能引領現代文明潮流,是因為它是英式政治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以憲政製度保障個人自由。而中國的人治極權社會,卻是專門壓製個人自由,鉗製自由的思想,禁止人們挑戰權威,同時中央政府隨時隨地可以沒收私人財產。這樣以來,沒有人願意冒著風險去創新,導致中國人無法引領人類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過五十年、一百年,中國能否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能否持續提升中國人享有的自由。因為,隻有自由,才能使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中國變成一個創新型國家。而目前的情況是,中國的個人自由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是進一步減少了。這就使得中國在可以遇見的未來都很難成為創新性國家,而隻會增加對世界的有限資源的消耗。中國人自由減少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曆代政府,都是對自己執政地位的關切遠遠超過對中華民族前途和未來的關切,對自身權力的熱愛遠遠超過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執政者隻想保住自己的江山,卻從來不顧身後洪水滔天、3000年未遇之挑戰。
又有網友問,中國如果不行,誰行呢?你隻要看看,誰在努力發展頁岩氣、氦3等新能源,發展納米新材料,開發可重複火箭,進軍太空開采太空資源就知道了。這方麵顯然美國是當之無愧的領導者。雖然美國對資源的消耗也不少,但是同時她卻為人類找到了新的資源和新的技術。好鋼用在刀刃上。全世界都跟隨美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這裏,我想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麽世界必須硬懟中國了,因為這是消耗完資源以後等死,還是在消耗完之前開啟人類新未來的區別,是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較量。為了活下去,世界在貿易戰中不得不硬懟中國。不是世界逼迫中國,而是中國在逼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