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月兒彎彎照九州”,似乎唱盡了人間的喜怒哀樂。即使並不知道這九州是怎麽一回事,至少我們知道是指中華大地的。細究一下,九州的淵源是很長久的。
九州,中國古代的一種地理區劃概念,傳說為漢族先民夏後氏首領大禹所劃分。九州的範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範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據說,舜將九州改為十二州。舜在《禹貢》九州的基礎上,從冀州分置出並、幽、營三州,加上原來的九州,總共為十二州,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等地方。
到了漢朝,有了十三州。西漢時期的十三刺史部,漢武帝設置,其中十一州的名字沿用了《書經·禹貢》、《周禮·職方》的州名,所以俗稱十三州。
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為州牧,州成為正式名稱。後來又改回刺史,東漢末年,刺史的轄境不再稱部,專稱州。
西漢十三州:朔方刺史部、兗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並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
東漢十三州:司隸校尉部、兗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並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交州刺史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