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本身對創造性沒太大影響,但是吃肉所代表的大背景有很大影響。

遊牧民族吃肉不少,但是創造性不高,因為影響創造性的首先是居無定所。一天到晚跑來跑去的,哪來的時間和條件琢磨東西呢。所以農耕民族一般比遊牧民族發達。

但是同樣是農耕民族,能吃上肉的自然比吃不上肉的發達。因為不發達哪來的肉吃。換句話說,如果農業生產水平不高,不能夠產出遠超過勞動力消耗的農作物,人自己還吃不飽,拿什麽去養牲畜,又哪來的肉吃呢?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一般來說都承認歐洲的商業文明發展較早較快,而認為中化的農業文明比較領先。其實未必然。如果沒有足夠的農業支撐,哪來那麽多人餓著肚子做買賣?隻有當農業生產水平達到相當程度,不需要絕大部分人口都投入農業就能解決糧食需求的前提下,才會有大量閑散人口出現。為尋找生活出路,做工經商也就水到渠成。

反過來講,中國的農業水平一致並不高,或者說平均生產率有限,投入產出近乎持平,也就沒有辦法催生大量的閑散人口的出現。中國的發展一致是規模發展,而不是效率發展。靠人口數量而不是人口質量發展。就農業而言,就是增加人口,增加耕地,但是畝產和人均沒有明顯增加。於是繼續增加人口,增加耕地,直到耕無可耕。而有限的耕地又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於是出現大規模戰亂饑荒,大規模減少人口。然後重新開始。而這種循環現象在歐洲並不存在。

進而,歐洲的較強個體經濟水平也導致了地方政權的可能性和可持續性。而中國較低的個體經濟水平也就導致了集權政權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哪怕一次一次崩盤,依然回到原點,因為經濟水平別無選擇。而個體經濟自然促進創新,集體經濟天然抑製創新。而有創新又促進個體經濟發展,無創新又遏製個體經濟發展。最終循環往複。所以有說法說中國是個曆史悠久的沒有曆史的文明。如果沒有英國美國,現在中國就還是個大清水平的國家,什麽高鐵5G,也許還要向天再等幾個五百年。所以在這五百年之前,中國唯一的選擇就是依附美國發展。隻要和美國隔離,就是回歸大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