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知的人,我建議補讀 司馬遷的《史記·卷二十六·曆書第四》,比湯若望早了1700多年

本文內容已被 [ kankantw ] 在 2019-01-01 07:53: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參看 司馬遷的 《史記·卷二十六·曆書第四》 ,比你家裏的 湯若望 早了1700多年。

中國農曆是混合型的陰陽曆:有月~29.5天、有歲~365.25天分4季,歲立冬至共有24節氣。

在中國古代“歲”與“年”是不同的概念。一歲從冬至開始,到下一個冬至來臨,由太陽周期(大約365.25天)決定----太陽曆;一年是12個月或13個月(閏年),每月大約29.5天,由月亮周期決定----太陰曆;農曆閏年的設置是依據 "節氣"----太陽曆來決定。

為什麽是冬至為基點,而不是立春為基點呢?那是因為冬至這一天日照時間最短(北半球),天象最容易分辨和觀測。這就是中國農曆中俗語----冬至數九、春打六九頭----的來曆:從冬至到立春有5x9+1=46天。中國古代的曆書算不上十分精確,但一歲的誤差不超過一天、並且不會累計下去。並且中國古代采用“天幹地支"和"甲子”循環計數係統,完整地記錄了“年月日時”4者,因為"繞太陽公轉"、"月亮公轉"、"地球自轉"3個自然周期互不相約,因此留下了遠古時代精確的"天象地史"記錄,這是非常珍貴和重要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其天象資料,例如,日食月食記錄,可以由現代天文科學反推和驗算。

至於如今通行的是西曆隻記太陽曆,而不顧及太陰曆。缺少了"月亮周期"的參考點和"甲子"計數,古代西曆的歲差積累了下來,不得不進行了儒略曆的改製: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就是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有10天被刪除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