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粒子”是怎樣煉成的?
針對媒體的大肆炒作, 與此事有關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披露了這項研究的內幕,並且直言,無論是粒子名稱,還是粒子發現之後的媒體宣傳,均偏離了科學研究的精神。
另外,一些了解有關研究的學者也對媒體的報道提出質疑,認為所謂發現“天使粒子”有吹噓、炒作之嫌。
訪談王康隆、張首晟:發現“天使粒子“裏程碑成就背後的故事
王康隆(右三)與他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研究團隊的幾位博士、博士後學生在實驗室合影。右二為論文第一主筆、左三為第二主筆、左一為第三主筆,左二為第四主筆。(章寧攝)
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就有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張首晟列中央位置,名列最後的王康隆是研究團隊的導師。
研究主導人揭秘 “天使粒子”純屬炒作
王康隆首先正名。他說:“什麽‘天使粒子’?完全是商業炒作! 馬約拉納(Majorana fermion)就叫‘馬約拉納’!我們多年來一直在這條路上走,和好幾位學生不斷做科研。我從來沒打算去麵對媒體, 更不要說什麽‘諾貝爾’,提都不要提。”可是,為什麽會有“天使粒子”之稱呼呢?既然王康隆沒有主動麵對媒體,為什麽他們的科研成果被媒體廣泛報道了? 針對疑問,王康隆詳細講述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科研項目的前前後後。
給量子計算機找穩定保障 開啟研究
相關科學文獻顯示,1937 年, 意大利人埃托雷·馬約拉納發表論文,假想一種粒子存在,即粒子本身又是其反粒子。該粒子因此被命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它是一種物質組成的基礎粒子,不可再分。
“有理論一直期望找到一種最最基本的粒子,組成萬物的最小單位,”王康隆介紹說。“馬約拉納費米子,打個比喻吧,自然界有陰陽、男女,而這種費米子好像太極, 陰陽結合成一個符號那樣。因為多年來,這種粒子一直沒有被真正發現,所以研究慢慢冷卻。20 多年前, 因為量子計算機的研究,使得這一研究領域再次受到關注。”
王康隆接著說:“我1980 年開始研究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存在不穩定性,如一個比特(10) 運行中,往往需要10 個比特進行護衛,保障其穩定性。”因此他把這項研究先擱置一下,轉而開始尋找能保障穩定性的粒子,由此開始走向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方向。
“物理學其實非常有意思, 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王康隆說。“2003 年, 我在UCLA 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心, 叫FENA ( F u n c t i o n a l E n g i n e e r e d N a n o Architectonics FocusCenter), 在2005 年後,資助了張首晟教授‘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研究。我當時的這一研究計劃和資金分配直接導致了2008 年末拓撲絕緣體的誕生。值得一提的是,賓州大學的Charles Kane 教授2004 年首次在石墨烯上提出了這一概念。在2008 年, Charles Kane 教授和傅亮提出利用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耦合來研究馬約拉納費米子。他們提出這一概念以後,很多相關的理論工作陸續推出,並在這一基礎上改良。”
好意加局外人署名 不料事情變複雜
王康隆說,做相關研究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努力,希望首先做出新突破。而張首晟教授在2015 年發表相關論文,是對Charles Kane 教授的理論的一個改良。
他說:“我們團隊也研究了張教授這一理論文章。雖然張教授並未參與我們長達13年的科研工作, 不過我的學生為了表達謝意,征求我的意見,可否在論文上加上張教授的署名時,我同意了。沒想到一件很簡單、很簡單的事情,到現在被弄得好複雜。”
“我不可能一個人進行這項研究,”王康隆說“我的學生們和我一起工作,還有許多外圍協助者在幫助。我們不可能有全部試驗設備, 他們提供實驗室給我們。比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劉凱教授幫我們沉積了超導體薄膜。”
據他介紹,為了測量,他們在4、5 年的時間裏,幾乎每兩個月都跑一趟佛羅裏達州,因為那裏有高磁場實驗室,可以對馬約拉納費米子樣品進行測試。
他說:“一般一呆兩個星期左右,大家經常沒有覺睡,很辛苦。後來發現,我們發現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夏晶教授也有一台同樣功能的儀器,於是我們得到夏教授的同意之後,我的學生何慶林和潘磊前往夏教授實驗室進行實驗測試。夏教授很好,安排他的學生進行幫助。”
王康隆說:“研究進行到2014 年,取得了成果。2015 年,我們花了大約1 年的時間寫報告,年底寫完,寄去《科學》雜誌,《科學》雜誌社編輯請專家審核,提出了4 頁問題進行探討,我們於是寫了30 頁的回複,主要是我和學生所寫。然後,他們再提出問題,我們再回複,如此反複4 次之後,終於定稿。”
他接著說:“大約到2016 年6 月,報告基本定稿,也是這個時候, 張教授開始介入。不過,很奇怪的是,在2017 年4 月,張教授發電子郵件給我,表示要做‘通訊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王康隆介紹說,科學論文的署名有其特定規則,一般指導老師名字放在最後,學生放在前麵,這是指導老師對自己學生未來發展的一種支持。論文基本是由最前、最後的人共同完成。至於中間的署名,一般不太重要,而“通訊作者”非常重要。雖然張教授並未實際參與研究,但是王教授還是同意了張教授的要求,把他的名字加入到“通訊作者”中。“其實,一般論文不會有那麽多‘通訊作者’,”王康隆說。
把研究成果用於量子計算機 目前仍太遙遠
這就是馬約拉納費米子研究的大致經過。至於為什麽馬約拉納費米子變成了“天使粒子”,媒體有各種宣傳。
王康隆稱,他並未真正麵對過媒體,也不想那樣,研究還在繼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至於說,把這個研究成果運用於量子計算機,王康隆認為,那是“太遙遠的事情了”。他說:“我們隻是朝著一個方向在走。科學就是這樣,一代一代人朝著一個方向曲曲折折地走,有的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有的可能什麽都沒有。不過,無論個人有還是沒有,要靠許多人,一代一代的積累,才使得科學朝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