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出結論之前,先回顧一下二戰後美國與幾個大國和地區的衝突原由。
一,與蘇聯的衝突(與貿易無關)
這主要是兩大意識形態陣營和軍事同盟(北約和華約)的對峙,雙方貿易往來很少,所以與貿易無關。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將西歐和日本重建,使其繁榮昌盛,體現了民主,自由和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美蘇雙方為軍備投入巨資,勞民傷財,最後拖垮了搞計劃經濟的蘇聯,美國不戰而勝。
冷戰雖然結束,俄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並未融入國際社會,敵對情緒依然存在。
二,與日本和歐盟的衝突(與價值觀無關)
這個衝突主要是貿易摩擦,由貿易逆差,關稅,補貼等貿易壁壘所引起,屬於在相同市場經濟體製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意識形態無關),美元的強勢,技術的領先,美國經濟總量(GDP最大,市場最大)以及軍事主導權使其在談判中占據主動權,居高臨下,讓對手不得不退讓三分,積極協調,配合。最常見的例證就是美國同日本簽署的廣場協議,讓日本不再對美國構成經濟威脅。
三,與中國的衝突(與貿易和價值觀都有關)
與上述兩種衝突不同,中國目前麵臨的壓力是雙重的:既有貿易衝突,也有意識形態的衝突。
一方麵,美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雙方貿易量很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互補,也有此消彼長。多年累積的貿易逆差一直沒有得到平衡和處理,直到現在,特朗普試圖撥亂反正,清理這個老大難問題。
另一方麵,習近平上台後的強勢,取消任期限製,強調各領域黨的絕對領導,打壓異己,鉗製言論,以及對外宣傳上的咄咄逼人,如一帶一路,2025,對南海和台灣主權的宣稱,新疆問題等等,都加劇了與歐美在意識形態方麵的對立,讓歐美警惕和反彈。
由於貿易上多年來的密切往來,西方對中國反製很容易從貿易開始著手,因為美國占據著技術和市場的高地,容易對中國實行限製(包括提高關稅)和技術封鎖。沒有芯片,對2025就是釜底抽薪。
所以,要成為美國對手(不一定是敵人)要麽在貿易上與美國有衝突,要麽在意識形態上(進而在軍事上)與美國對立,這兩點中國同時都具備了!
成為美國對手的第三個條件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這個國家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這包括人口數量,國土麵積和經濟總量,舉一例即可說明這個條件的作用,同為一黨專政,也是與美國做生意的越南,因為其經濟總量微不足道,它就無法成為美國目前的對手。
國家規模足夠大這個條件中國也滿足了,因此中美衝突遲早會到來,911,烏克蘭危機以及前任美國總統們的無計可施隻會延緩這個衝突,但無法從根本上完全回避這個衝突。
太平洋那邊是一個極左的主席上台,這邊是一個極右的總統上台,再加上中國滿足了成為美國對手的上述三大條件,一場完美風暴就這樣形成了!
本月底阿根廷峰會也許隻能解決或者緩解部分貿易糾紛問題,但兩國衝突的深層次原因短期很難消除,世界進入了新時代,危機考驗著雙方領導人的智慧,勇氣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