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養種樹成時尚
劉單燕
公眾積極參與義務植樹 |
|
7月3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共鑄輝煌廣場上人頭攢動,大家正積極參與工行北京朝陽支行認養奧林匹克森林公園1000平方米綠地和樹的活動。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認養樹木已不是第一次,之前也有類似的活動。“認養一塊綠地,照顧幾棵小樹,不僅能美化環境,還創造了全家人與自然親近的機會,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事。”市民李女士說。
如今,在很多公園綠地中都有認養林,市民每年隻要繳納一定的認養費,就可在樹木上掛有自己姓名的銘牌,每年可不定期來給小樹鬆土、施肥,看望自己認養的樹木。在安徽的大蜀山,認養一株樹木一年隻需交10元錢,認養費將全部用於認養樹木的修剪、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養護工作。繳納費用後,樹木所屬單位會幫忙製作有認養人信息的銘牌,認養人可不定期回訪,幫助樹木施肥、除草、鬆土等。“買個蛋糕吃完就沒有了,可是用這筆錢認養一棵樹,它可以一直跟孩子一起生長,多好啊。”來自安徽的王媽媽說,她在合肥大蜀山西擴景區的認養林裏一次性認養了6棵小樹。“這不僅能教育孩子愛護環境,保護綠化,而且讓孩子跟小樹苗一起長大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認種認養”被列為八類義務植樹法定盡責形式之一。北京市為了滿足市民及團體參加義務植樹、認養林木綠地的需求,每年都推出接待點。去年共青林場、六合莊林場、京西林場、八達嶺林場等地設置了21處接待點,市民可以去現場參加修枝、塗白、除草等撫育勞動,以履行自己的植樹義務。
除了“實體盡責”,今年全民義務植樹網還推廣“網絡盡責”形式,首都地區適齡公民捐款60元(折算植樹3株)算作完成年度義務植樹盡責任務,可獲得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頒發的年度電子義務植樹盡責證書。
今年北京首個“互聯網+植樹基地”落戶房山,基地內三麵環山,總麵積達到64萬平方米,裏麵設有盡責撫育區、團體種植體驗區、個人種植體驗區、森林音樂廳等主要區域,同時形成義務植樹曆史步道、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成果展、珍貴樹木園、誌願者中心、親子體驗園、種植教學園、趣味年輪園等景點,以豐富公眾的義務盡責體驗和遊憩體驗。該基地還兼具科普展示、植樹盡責、休閑旅遊等多種功能。“‘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的建設,不但可以為廣大首都市民提供多種盡責形式實踐,同時可為全國提供義務植樹的經驗。遠期考慮,在基地中展示義務植樹的文化,使基地升級為‘活態化’義務植樹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義務植樹的曆史和發展過程。”基地負責人表示。
此外,北京綠化基金會開展戰略合作,與北京找樹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創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支持樹木認養活動的新模式。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樹木認建認養後均會懸掛一枚“二維碼身份證”,管理員可以將樹名、GPS、認養情況發布到認養樹平台,公眾可以通過現場掃碼或者直接在認養樹網上進行認養。
植物生長“三分種七分養”,植樹重要,養護好樹更重要。在有的地方,每到植樹時節,人們把樹栽上後就不管了,結果是種得多活得少,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影響了大家義務植樹的積極性。認養樹的做法有利於樹木的後期生長,認養人不僅有認養的權利,還要負起責任,不定期回訪,幫助樹木施肥、除草、鬆土;對於已經認養的樹木,專業工作人員也會加強定期管理和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