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7月1日起將對原產於印度、韓國、孟加拉國、老撾和斯裏蘭卡的進口貨物下調關稅稅率,其中大豆進口將免稅。通過給予這亞太五國更大的開放政策,中國也許已經讓美國看到了現實與機會成本損失;而隨著大把“候選人”的排隊上位,“美國製造”會不會就此潰敗出逃則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中國下調亞太多國產品進口稅,誰笑了?
在近日公布的對亞太多國產品下調關稅的清單中,包括了食品、化學品、農產品、醫療用品、服裝、鋼鐵和鋁製品等,共計8500多項。從食品到紡織品、工業耗材不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產品都分別獲得不同程度的關稅稅率下調。除此之外,中國還將在能源、交通運輸等領域取消或者放寬對外資的限製。據英國媒體報道,中國將於近日公布新的外商投資“負麵清單”,在沒有列入清單的領域將進一步對外國資本開放。
毋庸置疑,中國正在進一步擴大開放、增加進口,此舉不僅能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同時也能讓外國企業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市場與金礦,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結果。而對於這些被下調了進口關稅的國家來說,麵對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除了能在當前並不明朗的貿易環境裏賺得盆滿缽滿外,或許已經在心裏為中國加了不少“感情分”。
給自己“挖坑”,美國將麵對“內憂外患”的窘境?
在美國對待貿易關係“翻臉比翻書還快”這一節點上,中國依舊決定較大範圍下調亞太多國產品的進口關稅,無疑是在向這些國家拋出橄欖枝。相比之下,美國所倡導的“美國優先”政策則顯得咄咄逼人,這種態度也讓全球多國開始“逃離”美國,並組成了“反美聯盟”戰線。目前,包括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在內的國家都開始啟動報複措施,美國的好日子似乎也是到頭了。
除了國際盟友們的集體“站隊”,美國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國內許多企業的吐槽。近來,為了解決關稅負擔造成的成本上升問題,美國哈雷、中洲鐵釘等老牌企業不得不相繼“出走”美國,外出建廠。可見,在特朗普關稅大刀的不斷揮舞下,美國首批“祭品”已經顯現;而隨後又有多少美企選擇“倒戈”,美國製造業的複興是否會有起色,仍是一團迷霧。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美國製造”已麵臨風險。如果美國真的希望全球減少貿易壁壘,則需要停下大肆增加關稅的步伐。畢竟來而不往非禮也,美國若是“一意孤行”,恐怕會加速毀掉現在還算是比較亮眼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