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頂尖科技公司的組織結構圖(含BAT、新浪、聯想、華為)
Web設計師Manu Cornet曾在自己的博客上,畫了一組美國科技公司的組織結構圖。
在他筆下:亞馬遜等級森嚴且有序;穀歌結構清晰,產品和部門之間卻相互交錯且混亂;Facebook架構分散,就像一張散開的網絡;微軟內部各自占山為王,軍閥作風深入骨髓;蘋果一個人說了算,而那個人路人皆知;龐大的甲骨文,臃腫的法務部顯然要比工程部門更加重要。真是一組有趣的圖,它很快風靡網絡。
傳入中國後,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了一萬多次。這裏有一份中國主要的科技公司的組織結構圖——百度、騰訊、阿裏巴巴、新浪、聯想、華為。結果發現,它們也是彼此風格迥異。不同的公司成長曆史、不同的業務架構和不同的管理風格,讓它們的架構圖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 ● ● 百度 ● ● ●
百度前任COO(首席運營官)葉朋稱,“百度崇尚簡單”。這話同樣可以套用在百度的組織結構上——百度看上去是一家隻需要CEO就夠了的公司。
在葉朋2008年4月擔任COO之前,這個職位空了一年之久。當他2010年離職後,這個職位一直空缺至今。而回過頭去看百度的發展曆史,COO職位已經出現三次為期不短的真空期了。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CTO職位上。而在2008年,這家公司竟然同時缺失COO、CFO(首席財務官)和CTO(首席技術官)。
一些分析師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內部清洗和股票禁售到期兩股力量同時夾擊。但是互聯網觀察家謝文卻認為,百度在找高管方麵“判斷有些失誤”,他建議百度應該下決心把管理班子弄好,它還是需要一個5到7人、各有專長的核心高管團隊。
● ● ● 騰訊 ● ● ●
騰訊是個令人費解的內外兩重世界,就像一堵圍牆,牆內的人覺得公司簡單歡快如大學校園,牆外的人卻覺得企鵝彪悍且來勢洶洶。反映在騰訊的業務和組織架構,這種矛盾性也處處存在。
經過幾次大大小小的架構調整,騰訊將不斷增設的新部門重新歸類後細分為八大單元。其中,根據業務體係劃分出四個業務係統——無線業務、互聯網業務、互娛業務、網絡媒體業務;另外,根據公司日常運轉劃分出四個支持係統——運營支持、平台研發、行政等職能係統及企業發展係統。
看起來很清爽吧?可是當找出騰訊的產品與服務結構圖來比較就會發現,騰訊產品與部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此中的原因便是,作為騰訊盈利的法寶,QQ不僅是即時通信平台的核心,也搭載或捆綁著騰訊諸多產品與服務。想了解這一點?打開任何一個QQ互聯網端界麵就知道了。
● ● ● 阿裏巴巴 ● ● ●
你能想象沒有馬雲的阿裏巴巴嗎?
盡管2007年阿裏巴巴B2B業務上市後,馬雲開始練太極、習道學、悟陰陽,但是,在阿裏巴巴馬雲的影子似乎無時無處不在。現在,他又向公眾展示了一條完美的產業鏈。
萬網提供域名,並量身定製出兩套網站——B2B和B2C,再通過阿裏巴巴網站和淘寶商城、淘寶集市三大平台,精確對接細分用戶。散在全國的7個百萬平方米以上的阿裏大倉、若幹個小倉,由物流寶打通的從供應商到阿裏大小倉直至用戶之間的物流數據流,囊括大阿裏戰略中所有的業務。
而馬雲,正如他自己所說,“已經融化在這家公司裏。”
● ● ● 新浪 ● ● ●
2009年新浪收入下滑了3%。但這一年新浪推出了微博。不到兩年,這個產品就成為新浪最重要的增長引擎,活躍用戶過億,股價翻了兩倍。分析機構上海睿析科技估計,新浪擁有中國57%的微博用戶和中國87%的微博活動。
都說華爾街喜歡聽故事,這一次新浪CEO曹國偉用微博講了一個誘人的故事。與過往新浪推出的產品不同,微博既有媒體的屬性也有互動的屬性,可以發生內容,同時又是很好的傳播平台。如果說此前新浪的用戶大多數以瀏覽性為主,看完就走,那麽從微博開始,用戶開始沉澱下來了。
圖中虛線所圈部分即表示新浪依托微博畫了一張大餅,隻是現在還沒有實現。而且,它還要麵對騰訊和搜狐的競爭。
● ● ● 聯想 ● ● ●
與很多公司一樣,聯想希望能夠大小通吃,既做好消費者市場,又出擊商用市場。前者是以渠道為核心的交易型業務,後者則是以大客戶為對象的關係型業務。一家公司同時做這兩塊業務,某種程度上就像金庸小說裏的左右互搏。
聯想COO劉軍則將此比喻成長槍與短刀,要想舞得好,就要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做到合理的區分與整合,並細致地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模糊地帶容易發生的衝突。
舉例而言,與雙模式相對應,聯想國內的生產線、供應鏈的設計也兼顧了大客戶和中小客戶的采購特點。聯想中國有兩類生產線,一類即所謂的“大流水線”,一台PC通過不同工序多人組裝,這種模式適合大批量、規模化生產;對小批量、多品種的訂單,聯想則采用單元式的生產線,由一位工人從頭到尾完成一台PC的組裝。
● ● ● 華為 ● ● ●
華為與很多強調組織結構穩定的企業不同,華為建立的是一種可以有所變化的矩陣結構。
換句話說,華為每次的產品創新都肯定伴隨組織架構的變化,而在華為每3個月就會發生一次大的技術創新。這更類似於某種進退自如的創業管理機製。一旦出現機遇,相應的部門便迅速出擊、抓住機遇。在這個部門的牽動下,公司的組織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形——流程沒有變化,隻是部門與部門之間聯係的次數和內容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變形是暫時的,當階段性的任務完成後,整個組織結構又會恢複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