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芯片擺脫補貼依賴,龍芯電腦能否早日走進尋常百姓家?
龍芯3號 資料圖
北京西北六環附近的龍芯產業園,負責軟硬件開發的工程師們正在全力推進龍芯新產品的設計和測試。
4月初,一張粉紅色的信紙被送到了這裏:“龍芯的抗輻照係列芯片在組網衛星中得到了成功應用,實現了國產處理器自主可控,以過硬的產品提升了北鬥的質量。”這是一封來自客戶的感謝信,寥寥數行,卻重若千鈞。
龍芯中科 資料圖
能經受零下55度至零上175度的極端溫度考驗,能抵抗外太空宇宙射線的強輻照,還要有持續穩定運行15之久的使用壽命……長期以來,中國人造衛星所需要的宇航級芯片絕大部分依賴進口。2015年4月,隨著搭載龍芯抗輻照芯片的第17顆北鬥衛星升空並順利開機運行,我國衛星導航係統在自主可控的征程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龍芯中科總裁、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胡偉武 資料圖
“龍芯抗輻照芯片,突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價格隻是國外同等芯片的十分之一。”龍芯中科總裁、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胡偉武自豪地說。
目前,我國信息產業主要建立在Wintel(Intel的CPU和微軟Windows操作係統)和AA(基於ARM指令集的CPU和穀歌Android操作係統)兩大技術平台上,接受與這兩大平台合作,在對方的技術體係中做開發,不僅出成果更快,在應用層麵與市麵上主流操作係統、軟件等的兼容也會順暢許多。如華為麒麟芯片、上海兆芯X86通用CPU的研發,就屬於這種模式,與市場接軌相對容易。但風險也不容回避,因為ARM和英特爾授權到期就得再購買,外商每一次更新指令集還得購買。
龍芯提供給中石油的高溫鑽探芯片 資料圖
為了構建安全可控的自主信息技術體係,龍芯毅然選擇了自主程度更高、風險也更高的研發模式,“每一行源代碼都要自己寫”。這份執著堅持,也讓龍芯付出了沉重代價。時至今日,普通消費者依然還用不上搭載龍芯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道理很簡單,龍芯芯片基於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Linux操作係統,普通用戶買回家用不了熟悉的Windows係統,各種可安裝使用的生活類應用軟件也很少。因此,龍芯電腦目前還隻麵向開發人員或行業用戶。另外,從性能和價格上,龍芯電腦與市場的主流電腦也還有較大差距。
2010年至今,“龍芯”CPU已形成三個產品係列,分別是定位在高端市場、應用在PC和服務器的3號係列,定位於低端市場、應用在終端和工控領域的2號係列,以及麵向行業應用市場並結合需求進行定製的1號係列。據透露,龍芯在行業、民用市場的應用還是以低端芯片為主,性能超過了國外主流CPU低端係列產品。預計龍芯3A4000、3A5000研製成功後,性能會向世界中高端產品逼近,屆時將可以大力拓展大眾消費市場。
經過多年艱苦探索,龍芯研發團隊意識到,芯片設計很難,但與市場接軌的相關軟硬件係統開發更難。
“龍芯已經走了18年,再幹12年,這條路應該走得通。”胡偉武為這場30年長跑定下的目標,就是圍繞龍芯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國產芯片“生態圈”。
為了改進用戶體驗,龍芯著力於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和軟硬件交互的大幅優化,與金山、紫光股份、搜狗輸入等合作,提升龍芯電腦的兼容適配性。龍芯還在開源社區上公布了最新參考操作係統“Loongnix”,吸引開發者入駐參與。經過多年努力,圍繞龍芯CPU進行下遊產品研發的單位已有500多家,技術人員達上萬人,基於自主可控CPU的生態產業鏈初步形成。
但是,要建立起與Wintel體係、AA體係相抗衡的第三大IT自主體係,即便是有中國龐大的潛在應用規模作為支撐,依然是無比艱巨的任務。
對此,不少業界人士指出,“中國芯”的崛起,要依靠多條腿走路,在海外成熟平台的基礎上研發新品和保障黨政軍信息係統安全的純自主模式將長期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