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張鋒入選!六名華人當選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 Tiger666 2018-05-02 05:32:4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6826 bytes)

"80後”張鋒入選!六名華人當選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  於 2018-05-02 05:10:50 [] [轉至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71 次 (40577 bytes)

       

      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官網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因在原創性研究方麵的傑出貢獻與持續成就,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1863年由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宣布成立。目前共由三部分組成: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美國國家工程院和美國醫學研究所,它們分別於1916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從起初的50位成員,美國國家科學院現在已經發展至2382名成員,其中有482名成員為外籍院士(即擁有除美國以外國籍的學者),大約有200個院士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曆年當選的美國科學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名單中,有很多華人學者的身影,包括李政道、楊振寧、施一公、袁隆平等著名科學家。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382名,外籍院士為484名。

2018年美國科學院院士(華人學者):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Yang Dan);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

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Huajian Gao);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Xiao-Gang Wen);

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Feng Zhang)。

6位華人學者中,除傅嫈惠和張鋒外,均有中國大陸高校本科學曆背景。此外,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4月份剛剛拿下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頭銜,如今又斬獲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雙料“院士”。

值得關注的是,麻省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張鋒年僅36歲,他因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如今連續獲得美國兩大院士頭銜後,能否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獎令人期待。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

丹揚本科在北京大學物理係學習,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內容為神經遞質分泌以及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製。之後,她在洛克菲勒大學以及哈佛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視覺係統的信息編碼。

丹揚曾經獲得阿爾弗雷德·P·斯隆研究獎學金(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貝克曼青年研究者獎(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獎項。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

傅嫈惠博士1980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取得食品科學學位,1986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生物化學以及細胞生物學學位。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三年博士後研究之後,傅嫈惠轉到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繼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人類基因組。結束博士後研究之後,她曾在業界工作過四年,後返回學術界,擔任猶他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2002年,她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與合作者Louis Ptacek一同組建實驗室,主要研究內容為:定位人類睡眠基因,揭示人類睡眠調節以及人體節律的分子機製,研究脫髓鞘疾病的小鼠模型以及對健康髓磷脂有幫助的miRNA進行分類。

 

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

高華健教授198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力學係,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1年起擔負聯邦德國Max-Planck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2006年1月至今任美國布朗大學終身教授。2011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他的研究領域包含了斷裂力學、薄膜力學、工程及生物係統的納米力學、位錯及塑性理論等材料科學及固體力學等。高華健已經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ISI引用18600餘次,在世界固體力學領域學者過去20年中的引用排名第一。高華健是目前國際上60歲以下固體力學家中最傑出的代表。在2012年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上,他被授予四年僅一人的世界力學界最高榮譽—Rodney Hill固體力學獎。授獎詞中講到“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並拓展了現代力學研究的前沿”。2015年,他先後獲得美國工程科學協會的最高獎—William Prager獎,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材料類最高獎—Nadai獎。

 

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

林海帆,生物學家,浙江溫州洞頭人。美國耶魯大學尤金-希金斯講席教授(終身)、耶魯大學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係、遺傳學係、婦產科與生殖科學係教授。

林海帆1982年獲得複旦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基因與發育學專業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做博士後;1994-2006年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先後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和教授;2006年至今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係教授、遺傳係教授、婦產科係教授、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2013年7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教授;2014年3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林海帆長期從事幹細胞生物學、生殖生物學、RNA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並對這些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發現了第一個控製胚胎細胞分裂的母體效應基因,證明了幹細胞非對稱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的理論與幹細胞微環境假說,發現並命名了多種在人類與動、植物界共有的幹細胞基因,包括著名的Argonaute基因家係。發現並命名新的一類遺傳調控分子piRNA,(piRNA幾乎同時也被其他三個實驗室發現),此發現被世界頂尖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評為2006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

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7年,文小剛自陝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八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通過1981年度中美物理聯合考試(CUSPEA)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名列當年CUSPEA考試第一名。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文小剛在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指導下學習超弦理論。

後來,他與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施裏弗,弗朗克·韋爾切克,徐一鴻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1987-1989年)合作,將他的研究領域轉變為凝聚體物理學。

曾榮獲海外華人物理學協會1994年優秀青年科學家獎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獎。2016年,文小剛憑借著“拓撲序理論和它在眾多物理係統中的應用”獲得奧利弗·E·巴克利獎(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rize),該獎項也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的最高獎項。文小剛還兼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

張鋒,男,1982年出生於河北石家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是當今最為人所關注的華人生物學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2004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2011年他加入MIT,同時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從事科研工作;

2013年,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係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引起國際關注和並因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各種榮譽;2014年,被《自然》雜誌評選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2015年,獲得“年度波士頓人”提名;2016年1月,被湯森路透評為2015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同時,他是名單中唯一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者,也是最年輕的科學家;2016年3月,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9月21日,入圍湯森路透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

2017年晉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張鋒獲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成為曆史上第二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學者。

 
 

所有跟帖: 

恭喜一下--恭喜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8 postreply 07:41:32

人才。。。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8 postreply 11:24: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