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改革炸彈”!割裂鄧小平遺產
農曆新年還未過完,隨著十九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隨著會前對二中全會通過的修憲意見的公布和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中國政壇便迎來了兩次地震。當然,人們的注意力多被前一次地震吸引,後一次地震的餘波恐怕要等到下周兩會召開才顯現出來,人們方能看到災後現場。
而引發這次2018年春節中國政治地震的,不是節前先後在廊坊和張家口的兩次地殼運動,而是節前、節後召開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全會。在二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拋出了一個修改幅度巨大的修憲草案,並暗渡陳倉地廢除了憲法14條關於國家主席任期的限製;三中全會的政改內容仍然秘而不宣,但是公報業已透露端倪,即圍繞中直機關和國務院部委體係的調整,將出現一個黨政合一的大部製體製。
這些改革方案都在頂層設計和政治體製改革的名義下進行,卻不啻兩顆政改炸彈,引爆了世人對中國未來政局的擔憂,也埋下了中國未來政治新的挑戰。而這兩顆炸彈,先後粉碎了鄧小平時代最重要的兩項政治遺產,在那些"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群體中正在引發不滿。
第一顆,關於國家主席任期的限製,雖然表麵上隻是原本對虛位國家元首的任期規定,並不見於對軍委主席和黨的總書記的任期限製。昨天也有《人民日報》發文以後兩個職位無限製為由,強調三位一體的重要性而有必要為一致性而去除這一限製。這是公然的狡辯,對曆史的嘲弄。
因為,任何經曆過1980年代、對鄧小平政治仍保有記憶的人,都會清楚記得,鄧小平能夠推動改開最重要的在於首先廢除領導幹部終製。1982年憲法通過之際,中國也開始正式建立了老幹部離退休製度。對黨的總書記的要求,就是連任不能超過兩屆。這是鄧一手確立的黨內原則之一,也是不成文憲法。通過憲法對國家主席的任期限製這一水麵浮標的約定和憲法以下的不成文規定以錨係之。鄧在晚年,1989年卸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後,曾經表示"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麵,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這是對中共黨內的警告,才有鄧小平身後,江澤民、胡錦濤兩位總書記的連任期均以兩任為界。
而第二顆炸彈,其波瀾和意義並不遜於前者。從三中全會後公布的語焉不詳的公報來看,中共中央又提交了一份內容龐大的中央機關和國務院機構的改革方案,其核心是在合並部委的同時,貫徹"黨政合一"。也就是落實修憲建議的"東西南北中,黨是管一切的",黨的領導地位不僅寫入憲法正文,也要寫入行政體製改革方案,通過縮減現有中直機關和國務院直屬部委,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國家領袖直接控製行政部門的新體製。
相比鄧小平時代反腐強調的政改在於黨政分開這一原則,這一最新改革無疑是一次顛覆,雖然顛覆早在去年的兩會上已經發生。2017年3月5日,王岐山在兩會發言,主政重新理解鄧小平關於黨政分開的敘述,強調黨政分開隻是分工,而未來政改將圍繞如何更好實現黨的領導,即黨政合一來進行。
鄧小平有關黨政分開的改革思想,盡管從未充分實現,卻也創生了黨的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的雙首長製,在此基礎上進行政治局常委的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體製,作為中共改開時代的統治機製,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黨內、外一定程度的競爭、寬鬆和民主試驗,也是鄧時代另一個重要政治遺產。但是,三中全會的新決議,卻否定了這一改開時代的重要精神,不僅架空了國務院,將黨內二號人物的總理降到了領袖的行政主計長的地位,更促進了國家領袖的權力集中。
根據一份坊間流傳的《推進行政體製改革意見》的改革草案,變動不僅包括部委的合並,也包括中直工委和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的合並,即黨對中央黨務和行政兩套係統的統一管理。如此勢必帶來下一步的改革,即整合現有各領導小組,形成一個淩駕於國務院和中直機關之上的一個行政決策機製,既不是現有的中央書記處,也不是國務院的國務會議,更不是政治局會議,而是類似白宮內閣會議的內閣機製,在最高層麵上實現黨政合一,為業已成為"超級總統"的中國最高領袖的決策服務。
理論上說,這一改革相當於軍改對四大總部的重組,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起碼在聯合參謀會議之後,更像美國決策體製了。但是,對鄧小平寶貴政治遺產的粗暴顛覆,卻可能引發無數鄧時代受益者的嚴重不滿和反彈。
或許在這個意義上,今天中國官媒釋放出一篇習的最新講話,要求學習周恩來,背後意味極其深長,向全黨也向身邊同誌暗示,要學習周恩來任勞任怨、甘居次位、對最高元首無條件忠誠、無條件奉獻的愚忠。迄今,我們不知道中青報記者李大同、以及許多黨內元老的聯名反對是否有效、是否正在大範圍傳播,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兩顆政改炸彈已經把仍然沉醉在鄧時代的改革開放、漸進民主、和新自由主義幻覺的一大部分社會精英震醒了。
隻是,外界無法對之寄望過高,畢竟在過去三十餘年裏,他們放棄了自我組織和動員能力,既沒有做好準備,也無力麵對新時代政治如此之快的到來,如一記悶棍打暈了所有人,包括自由派知識分子、官僚主體和新興中產階級,也就是習近平喊話要向周恩來學習的那些主流聽眾。
留給他們起來抗議、捍衛鄧遺產的時間不多了。一次核大戰後真正幸存的永遠是少數,屬於那些早做準備的先知,和碰巧遠離核爆中心的幸運者。中國2018年春節的兩次政治地震,也來得如此之快,對大多數人來說如同突然襲擊。但是,這一龐大改革受益者群體和鄧時代的堅定擁護群體,卻可能繼續生存下去。生存或死亡,他們在未來如何行動和思考,或許將是決定中國未來政治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