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正研究對美國大豆實行貿易措施
-
吳婭坤寫幹貨。
【觀察者網 綜合報道】繼原產美國的進口高粱被我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後,下一個會是大豆嗎?
據彭博社2月8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稱,中國正在評估對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施加貿易措施所帶來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中國進口了超過139億美元的美國大豆。
彭博社網頁截圖
知情人士說,中國商務部自今年1月以來,一直在研究采取這項貿易製裁措施的可能性,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而該部門還於本周二(6日)就此事與一些中國公司舉行了會談,希望從企業方麵得到一些反饋,但截至目前,中國商務部還未得出對於此事的肯定結論。
“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沒有被邀請參加由中方舉辦的進口和加工業代表會議”,該委員會駐北京的北亞區主管保羅·伯克(Paul Burke)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中國商務部一直在研究,若對美國大豆若限製準入會對中國相關行業市場的影響……但他們現在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也沒宣布是否會收緊進口通道。”
彭博社說,在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中,大宗商品尤其容易受到影響。2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等地進口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征收高昂關稅,此後不到兩周,中方即宣布啟動對美國進口中國的高粱進行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
中國進口了美國出口大豆的絕大部分
彭博社還說,由於大規模畜牧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高蛋白飼料用糧短缺推動豆粕消費,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已於近年來攀升至曆史新高,同時,美國也把中國視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市場。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放開了大豆進口市場,大豆屬於沒有配額限製的農產品,而玉米、小麥、大米目前仍然屬於由配額限製管理的農糧產品。
去年,國家對大豆目標價格政策進行了調整,開始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製。對於大豆進口完全放開,近來坊間還有聲音認為這不利於保護我國的糧食安全。
1996年,我國成為大豆的淨進口國,來源主要是美國和巴西的轉基因大豆,目前,中國對全世界大豆生產量的消費已經超過了60%。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國共進口大豆9352萬噸,首次超過9000萬噸,創下曆史新高。農業部預計,下一年度,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將超過9597萬噸。目前,國內的大豆有85%以上來自進口。
據農業部官員此前介紹,我國進口大豆目前主要用於兩方麵: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以食用豆油為例,在十幾億人食用油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均使用量年消費從80年代初的2.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2公斤,在這樣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我國進口大豆是必須的、難免的。
去年11月,有外媒報道稱,中國收緊大豆進口審批,可能衝擊購買需求。路透社則稱,中國對進口大豆發放安全證明所花費的時間延長,可能抑製未來幾個月的買需,當時已至少有兩批分別裝載60000噸大豆的船貨尚未取得證明,未來可能還有更多大豆進口受影響。
而據路透社最新數據,今年1月,因需求旺盛中國大豆進口同比跳增逾10%,至848萬噸;僅去年12月一個月,中國的大豆進口量便達到了954.7萬噸。有分析認為,隨著監管規則的收緊和春節後季節性需求疲弱,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將在2月及3月降至約500萬噸。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
對產自美國的大豆進行限製,難免會被認為是中國對於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報複”。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曾於此前表示,貿易保護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及自身,而中國很快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2月8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就美國近日對中國頻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進行回應。
高峰稱,貿易救濟應該是國際貿易中本國產業最後的保護屏障,而不應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貿易救濟調查機關應該克製使用貿易救濟措施,而不是頻繁濫用;我們希望與美方共同努力,妥善管控經貿領域的分歧,做大合作麵,縮小分歧麵,使雙邊經貿摩擦不要成為驚濤駭浪,影響中美經貿合作大船的平穩航行。
此外,高峰還說,中方目前已通過世貿組織就美國對部分進口產品征收高關稅提出磋商。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
對於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徐高指出,中國要是不想打貿易戰,首先需要做好打贏貿易戰的準備。
徐高認為,向美國進口商品征收報複性關稅並不是最好選擇。這是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有很大互補性,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也是中國所需,征收高關稅來限製這些商品的輸入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而且,這樣的政策對美方長期收益的影響仍然不夠高。
徐高說,中國更好的報複政策是國內服務行業的對外差別化開放。高端服務業正是美國的比較優勢所在。而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現在也有開放國內服務業市場的需求。在中國服務市場開放的過程中,誰能占得先機,誰就擁有了未來。這其中的利益絕不是當下的幾十億、幾百億所能衡量的。所以,在這個當口,對美國企業實施差別化的市場準入限製,將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反製措施,可有效讓美國重回合作的道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