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的啟示,讓這位網友終於醒悟,毫不留戀地退出了國內的同學群

我終於毫不留戀地退出同學群了

2017-12-25 楓葉君 精致小號

 

前幾天,我終於從食之無味的微信同學群退出了。如果把它比作站台,我連回頭看一眼的欲望都沒有。相反,我如釋重負,再不用看著那些曾經熟悉,如今已無話可說的名字了。

 

這是我的研究生同學群。某老同學拉我進去,剛進去時,有幾個多年未見的同學上來打招呼,有的人還加了我,還有一些人則根本沒有搭腔,他們多是上學時也未曾說過幾句話的。想來也符合邏輯,能見著真人時僅僅是點頭之交,如今隔著手機屏,則幹脆連點頭也省略了。

 

這樣也好,至少不造成垃圾,環保。

 

 

 

就同學和友誼來說,隨著年齡增長,二者的關係呈反比關係。到了研究生階段,每個人的三觀基本定型,如果不是一類人,則很難有回旋餘地。明明是世故,卻非要說成熟,就像幹著輕薄的事,還得師出有名。

 

我清楚地記得,在臨近畢業某晚,一幫同學在學校餐廳吃飯,酒喝一半,某人對我說:我將來用不著你,雲雲。我當時很吃驚。看看他那樣子,並沒有喝醉,就算是喝醉了,這豈不是酒後吐真言?根據米蘭達警告,完全可以作為呈堂證供。

 

此君來自魯中某地,與我算是山東老鄉,可身上透著股油滑。上學時,我雖然對他並不欣賞,但還是把他視為老鄉加同學。可自從那晚,我對他印象徹底改變。畢業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麵。

 

入群後,他沒搭話,我也沒搭腔。我犯不著和一個在二十幾歲就自認為用不著我的人廢話。

 

同學,就是一起上過學的人,它隻能說明當初你們一起盯著同一塊黑板,寫過一樣的作業,僅此而已。就像一個教師,教師隻是他或她的職業,是個飯碗,並不能說明他們本身的人品有多高尚。把同學和友誼作無根據的鏈接無非是個人的一廂情願。

 

人生在世,會經曆許多個集體,大的小的,長期的臨時的,就算在七拚八湊的旅行團裏,我們也會結識一些人,在一段時間裏彼此朝夕相處。但是,這些都與友誼無關,是否曾經在一起,是否長期地共事,都和友誼無關。真正與友誼相關的,是三觀以及與三觀相聯係的某些人性元素。

 

說到這裏,就不能不提熱映中的電影《芳華》。作為一部回憶青春的作品,我想,編劇嚴歌苓和導演馮小剛想傳達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活在集體中,保持你自己,不要對這個集體寄予任何不切實際的奢望,你隻能和你的同類續寫人生,其餘的都是浮雲,有些片段甚至就是擦過屁股的手紙,你唯一該做的就是把它扔進馬桶裏。

 

對劉峰和何小萍來說,文工團就是他們那個年代的同學群。可是這給他們究竟帶來了什麽?

 

 

 

劉峰是個熱心腸,出差給別人帶東西,吃餃子吃破皮的,幫林丁丁修手表,為即將結婚的戰友打沙發。應該說,這個集體當中的很多人,都受到過劉峰的幫助。可是,我們看不到感恩,平時是嘻嘻哈哈的調侃,等出現了所謂“猥褻”事件後,大家甚至把他視為內心不幹淨的人。下放伐木連時,那些得到過幫助的人都不見了,唯一為他送行的隻有何小萍。

 

說起來,劉峰與何小萍相識要晚於與其他戰友,相處的時間也短,可是,為什麽隻有何小萍來送行呢?

 

電影一開始,劉峰接何小萍回來,在進文工團大院前,他囑咐何小萍:填寫出身時,就寫“革幹”,因為你已與生父“劃清界限”,我不會告訴別人,你也別跟別人說。排練時,當男舞伴嫌何小萍身上有汗味時,劉峰主動提出與她跳,那時劉峰已有腰傷。

 

何小萍是善良的,劉峰對她的好她記在心裏,所以,她在戰地醫院與小戰士對話時說,劉峰是“最好最好的人”。正因為如此,她才會在那個清冷的早晨為劉峰送行,並且按照來文工團報道時劉峰教她的那樣,給自己的戰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那一刻,影院裏很多人流淚了。這個送行,用惺惺相惜來形容遠遠不夠,它是一個善良的人對另一個善良的人的友情和關愛。

 

相反,那些曾經接受過劉峰各種各樣幫助的人,在劉峰被調查人員帶走後,隨著一聲“解散”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宿舍,而隻有何小萍一人憂心忡忡地站在雨中;在何小萍為劉峰送行的清晨,這些人正安心舒適地在各自的被窩裏做夢呢。

 

 

 

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值得我們盲目熱愛的集體,而隻有值得我們交心的同類。如果我們有幸能碰上自己的同類,那就讓我們做朋友,做至交,至於那個集體,就當它是個背景,曲終人散的時候,那不過就是一塊銀幕。

 

對於所謂畢業時的抱頭痛哭,我一直持相當的保留意見,人是奇怪的動物,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張冠李戴,明明是為自己的某些不如意哭,卻偏偏要安在友誼的紀念碑上。如果多年後,你還覺得當年哭得其所,那算你“桃花潭水深千尺”,如果你覺得那把淚其實不流也罷,那說明你終於活明白了。

 

《芳華》中,最讓我無法產生共鳴的,莫過於文工團吃散夥飯那場,大家唱著《送戰友》,哭得死去活來,影院裏的我非但滴淚未落,反而希望這場戲趕緊過去。

 

這不是假把式嗎?你們哭嘛呢?你們把一個處處為你們做好事的活雷鋒弄到伐木連的時候哭過嗎?當何小萍從戰場歸來,精神失常的時候,你們哭過嗎?你們在劇場天橋上,看著下麵穿著病號服、目光呆滯的何小萍時,不過是指指點點,那時候,你們的眼淚在哪兒呢?

 

 

 

多年前,我在國外常駐,一位同學到該國旅遊,臨走時,我知道他和另一位讀研時的同學有聯係,就讓他帶了一罐咖啡給那個同學。可是我入群後,那位同學連招呼也沒和我打。我想,如果是別人萬裏迢迢托人給我帶回一個禮品,我一定會很感激,因為這是一分難得的情誼。

 

所以,在看《芳華》時,聽到蕭穗子的那段旁白,我特別有感觸:有些人就是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在文工團的人看來,帶東西,吃破餃子,修手表,打沙發,甚至幫炊事班捉豬,這都是劉峰應該做的。

 

可是,隻有何小萍不這麽想,她把劉峰對他的每一點好,每一次幫助都記在心裏。雖然自己生活艱辛,但還惦記著劉峰,在小站長椅上,當她得知劉峰曾經有過一個女人時,就問:她對你好嗎?

 

電影中,蕭穗子提到文工團的戰友曾有過聚會,還好,馮小剛將此一筆帶過,沒有讓那尷尬的場麵呈現在銀幕上。對於這樣一個集體,劉峰如果在場,該對眾人說些什麽?對於這樣一群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何小萍會如何麵對?

 

如果我是劉峰,我絕不會在失去一隻手臂後再走進那個文工團大院,修地板?修他奶奶的!如果我是劉峰,我隻會去醫院看望何小萍,因為在整個文工團裏,隻有何小萍值得劉峰以誠相待,因為“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懂得善良”。

 

還好,馮導精心地呈現了這一幕:當麵對身穿病號服、雙目呆滯的小萍,劉峰辛酸地轉過身去,流著淚說“我是劉峰”的時候,鄰座的女觀眾流淚了,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真正的知音,不會因為時間的久遠而淡漠。小站一別,十年後劉峰和何小萍才再次相聚,但兩人卻能相依為命,把彼此當成唯一的親人。

 

 

 

同學真的不算什麽,就像文工團裏的那些人,不過是個帶某種符號的車廂,載著我們走了一程。至於我們能有真心的朋友,並非因為我們是同學,而是因為我們是三觀一致的同類。換句話說,即便我們不是同學,是同事、戰友,也同樣會成為至交。

 

同學群就像闌尾,有它可以,沒它也罷。總拿同學群說事兒的人,不是還滯留在校園未斷奶期,就是另有其它目的。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讀書時形影不離,中間失散多年,再相聚時依然無話不說,毫無陌生感。前段日子,他給我發來幾張照片,是小時候我們家住過的樓房,文字裏說:雖然這片要改造,但看公布的規劃,你家的老房子看來會保留下來。這話讓我很是感動。

 

小時候,我們經常相互到對方家去,這些老房子留著我們當年的記憶。其實,我倆從沒在一個班,但關係要比同班同學還要好。人與人的相處相知,不在時間長短,更不在名頭,比如同學。一個和你三觀不合的同學,即便和你同窗數年,也不過是留下一堆膩歪的回憶,毫無意義。

 

同樣是戰友,《芳華》裏的林丁丁給劉峰帶來了什麽?那些以嘲笑擠兌人為樂的人又給何小萍帶來了什麽?文工團不過是人生中的一站,過濾掉那些渣滓,劉峰的記憶中留下何小萍,何小萍的記憶中留下劉峰,這就足夠了。

 

至於同學群,就那麽回事。如果有交情,我們可以私下聊;沒有交情,群裏再*****得熱鬧,我們也無話可說。如果見了麵,那就真的隻剩下尷尬:對對,你不是那個老誰嗎?

 

我們相遇,是命運的偶然,我們拜拜,是三觀的必然。得,還是省省吧。

 

 

精致小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