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康家祖訓——“留餘”匾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不乏名匾薈萃,有口皆碑。
在中原大地的河洛康家,懸掛了一塊一百多年的“留餘”匾,它顛覆了凡匾皆矩的司空見慣,式樣別具,既像一麵迎風招展的旗幟,又像一幅展開的書卷,金底黑字,醒目耀眼。
“留餘”匾是康百萬家第十五代莊園主康坦園用以訓示子弟的家訓匾,由黃楊木雕刻而成,長1.65米,寬0.75米。該匾是清同治年間進士牛瑄所題,作於公元1871年。全匾有174個字組成。主題“留餘”為篆書,穩健遒勁;內容為流暢的行楷,矯若驚龍。遠觀氣勢灑脫奔放,近讀文辭清麗典雅。
該匾的具體內容是:
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殆後悔者。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夆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其大意為:
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銘》中說:“留有餘地,不把技巧使盡以還造物主;留有餘地,不把俸祿得盡以還給朝廷;留有餘地,不把財物占盡以還給老百姓;留有餘地,不把福份享盡以留給子孫後代。”大概老天爺反對貪得無厭、做事過分。太於過分時,必然留下悔恨。坦園老伯把“留餘”二字題於匾額,掛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來告誡他的子孫後代吧!
康家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家訓,緣於祖祖輩輩對生活的深刻領悟:財富是有限的,不可無限度的使用,應該留有餘地,給子孫後代留下繼續富裕的資本;做事不可絕,必須給自己和別人留有餘地,隻有這樣才能事業連綿不斷,家族興旺發達。
“留餘”思想要求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各種關係的和諧,正常謀利,謀正當利,適可而止,超常發揮了“仁義、禮讓”等等博大精深的華夏傳統。
其匾形狀如迎風招展的旗幟,或許是主人匠心獨運地希望留餘思想能夠像旗幟一樣指引其子孫把這個昌家之道發揚光大;它又像一幅展開的書卷,大概是要求後代牢記:開卷有益、耕讀傳家......
留餘匾深刻的意境、斐然的文采、獨特的造型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佇然而立、凝神三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