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河洛康家》留餘匾
最近,國內熱播32集電視劇《河洛康家》。雖然我身處萬裏之遙的加拿大,但因故事發生在我的家鄉,故讓我共鳴,倍感親切。
電視劇中的“河洛”是指在家鄉被黃河接納的伊洛河,康家是指故鄉的“康百萬”家族。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
據載,公元1900年,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西逃的慈禧、光緒鑾駕由西安回京,途經鞏縣時,康家十七代傳人康鴻猷以巨資建行宮,竭全力修禦道,供奉鋪張,極盡奢華,邀寵麵聖。龍顏和悅之時,讚其家資百萬,以為褒揚。故此得其“百萬”綽號。
“康百萬”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族譜中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個資產雄厚者,被人恭稱為“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康應魁站在先人的基礎上,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其家資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計數,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裏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裏盡是康家田!”富極一時。
“康百萬”家族用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仰“貢獻”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數次欽加知府銜。
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我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三大巨富之一。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且康百萬莊園作為三大莊園之首對外開放,轟動河南,聞名全國。
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康百萬莊園的規模和風格。
康百萬莊園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地區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建成了一個各成係統、功能齊全、布局謹慎、等級森嚴的、集農、官、商為一體的大型地主莊園。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全莊園由十九部分組成,占地240餘畝,雖曆經風雨,到現在仍保存有住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大部分、33個庭院、53座樓房、97間平房、73孔窯洞,共571間,建築麵積64300平方米。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授予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康百萬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秉承誠實、守信、勤儉、拚搏的原則,保持儒家中庸、留餘的處世態度,大膽開拓、勇於創新,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豫商成功的典範。
一直在康家高懸的家訓《留餘》匾,為中國十大名匾之一,由清朝翰林牛暄撰寫,其主要內容(在電視劇中稱之為“四留銘”的)為: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庭;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不盡之巧以還造化”,是指大自然賦於的才華、智慧、技藝以及資源、環境等不能用盡,要回歸自然,以求人與資源、環境以及和社會的和諧平衡;
“不盡之祿以還朝庭”,是指皇帝(國家)的奉祿不能揮霍,要曆行節儉,十分珍惜,當國家需要時(如戰爭和災荒)應傾力報效;
“不盡之財以還百姓”,是指財富都是社會給予的,都是人民貢獻的,要取之於民回歸於民,取之於社會回報給社會;
“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指大自然賦予的、社會創造的、自己奮鬥的、自己應當享用的,都不能用盡,要留給後代,讓子孫傳承,繼續發展,推動社會前進。
康百萬家族將家訓以銘文的形式刻寫並懸掛起來,是教育後代為人做事、用錢待物、與人對已、為國為民都要留有餘地,適時適度,不過不及。其“留餘”理念充滿了生活的哲理,洋溢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儒家處世理念在一個家族興衰史上的亮點與折射。它以哲學的眼光總結世事,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升華到相當的高度——物極必反,留有餘地。
在《河洛康家》故事中,“留餘”理念貫徹始終:由於貪財三嫂的告密,全劇主角康悔文之妻朱念念被汙吏宋海平以“前明餘孽”之罪被逼跳河自盡,罪行被康家掌門人康伯儒揭穿後,三嫂因無地自容而精神失常,康悔文之母周若蘭不計前嫌,背著一家之主康伯儒而給三嫂娘家周濟錢糧;康家的蘭水生意夥伴崔月紅被貪賭的哥哥抵押給西安的黃掌櫃,黃掌櫃因報複康家將自己擠兌出涇陽市場而將崔月紅賣入秦淮河畔妓院。為救月紅,麵對作梗的尤姓雲南玉石商人,康悔文慷慨將賭石贏來的財富三一三剩一施舍與他,不但順利救出月紅,將原稱“兄妹”的舊情促成新婚,而且也促成了康家在當地的玉石行生意,拓寬了康家的生財之道,履行了留餘的祖訓。
劇中,被朱念念比喻成“書本”、“旗幟”的“留餘”匾額,曾兩次推出被觀眾欣賞:初次為康悔文成婚之日,祖父康伯儒將“留餘”匾額送與孫兒作為大禮,讓觀眾領略了留餘名匾內容的同時,奠定了全劇的基調;第二次是康伯儒八十五壽誕之際,趁重孫康有恒東渡日本之時,曾祖父康伯儒要求康有恒重溫“四留銘”,讓耐人尋味的康家故事完美收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