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力和GDP的異同zt

來源: 三笑 2017-10-14 04:09:2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8632 bytes)

勞動生產力和GDP的異同

我們為什麽要刻意地區分勞動生產力和GDP的異同,這裏麵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最近幾年有一些政治流氓有意汙蔑偉大的毛澤東時代,甚至說毛澤東時代是倒退的,刻意汙蔑我們的父輩什麽事情都沒有幹,這個誤導了一大批年輕人。當然,當前的經濟新形勢也要求我們反思GDP經濟的優劣,以利於麵向未來尋找出路。當前中國經濟減速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就是這兩天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大幅度飆升,而中央銀行抑製鈔票濫發的意誌似乎很堅決,從而引發了股市非理智的連續大跌,有人認為這是未來中國經濟衰退的預演。

根據百度百科解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計算GDP分為四項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的收入

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GDP = C + I + G + (X-M) 即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

可以看出GDP的核算都與商品交換和勞務交換有關係,也就是必須都轉化為金錢價值,然後才能核算。不管是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折舊款,還是消費額、投資額、政府購買額、淨出口額等都要求用貨幣核算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我國在使用GDP貨幣指標全麵核算經濟情況從什麽時候開始?答案是很有意思的,根據李曉翼的專業論文《總產值 國民收入 GDP——國民經濟核算指標的發展演變》我國從1952年到1984年用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係(MPS)”來計算國民經濟發展狀況,而在1985年到1992年采用的是MPSSNA核算框架共存,而在1992年以後就隻使用SNA核算框架、核算原則和方法。很明顯我國現在使用的GDP的核算方法和1984年以前的沒法對比,由於經濟核算的複雜性所以以前的功勞都因為核算方法的改變而抹殺了。可笑吧!?

也許物質產品平衡表體係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生產力”的核算體係。

我們已經發現在七十年代末,我國的全國骨幹電網已經架設完畢,全國發電量已經超過2900億度(尼瑪的太浪費資源了),電氣化時代全麵到來,所以全國的商品數量立刻進入了“爆發時代”,這種情況下使用物質產品平衡表體係(MPS)來計算國民經濟發展狀況顯然已經過時了,這時候是交換的全麵發展爆發時期,全國的自行車年年產量就達到1500萬輛,手表年產量在2500萬塊以上,所以商品時代以倒逼的形式全麵到來,所以使用SNA核算框架計算GDP是必然的了。我們講GDP本身就是計算交換所產生的價值的,以貨幣形式計量,所以自發的產品生產和計劃的產品生產不計入GDP,集體經濟國有經濟中自產自用的不能計算進GDP,過去作為福利的工廠的醫院、免費托兒所學校、福利食堂的產值都不能計入GDP,過去農民的各種各樣的義務勞動修建水平梯田、修公路、修水庫、植樹等等都不能計入GDP。由於計算方法的改變我們先輩的辛勞被抹殺也就不奇怪了。盡管有人抹殺,但是我卻不能忘記,我忘不了生產隊夏收人人都繁忙的景象!

生產力的根本指標是設備的先進程度,技術工藝的先進程度,國民和職工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而GDP的指標主要是商品和勞務的交換價值,很顯現兩個概念根本不同。我國使用GDP指標是物質大豐富,產量有了值的突破,產業瓶頸徹底消除以後才開始使用的。生產力GDP的主要區別如下:

生產力絕無虛假,但是GDP絕對存在虛假。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叫“一坨屎的故事”(據《無師自通百姓經濟學》):“兩個經濟學的學生走在路上,然後看到路邊上有一坨屎,AB說:你把這坨屎吃了,我就給你5000萬。那個B為了錢毫不猶豫的吃了一坨屎,A很不情願的掏出了5000萬的支票給B。他們繼續走著,但是心裏都有了一個疙瘩。A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給他了5000萬,真不值。B心裏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5000萬,真不值。突然在路邊,又出現了一坨屎。於是B要報複A說道:你把這坨屎吃了,我就還你5000萬。A看到有這麽一個機會可能彌補損失,於是也毫不猶豫的吃了。但是兩個人回過頭來想想又覺得不對,兩個人什麽都沒得到,卻一人吃了一坨屎。於是他們把這個笑話告訴了他們的經濟學導師,導師激動的喊道:天哪你們剛才知道做了什麽嘛,你們就在剛才創造了一個億的GDP啊!”說明了無效GDP是客觀存在的。

生產力指標也沒有一個完美的,當然過去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係可以視為計量生產力的指標,但是教育和技術作為生產力因素如何度量卻依然模糊。而GDP作為一個經濟活動指標能夠概括許多方麵的東西的確不簡單,但是它也不是完美的。一方麵GDP總是漏了一些應該記入財富總量但是卻沒有記入財富總量的東西:例如地下經濟活動,家務活動,義務勞動等;另一方麵GDP還包含了一些不應該記入卻沒有扣除的成分,例如資源緊張、環境汙染、貧富分化,過分包裝等。所以近年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

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GDP表現出不同的情況,技術有超前性,GDP有相位的滯後性。在技術設備突破的初期,一般來說對GDP的貢獻率很小,但是隻有技術成熟而且實現規模化生產以後,技術突破對GDP的貢獻就十分突出。例如蘋果個人電腦,當蘋果第一代電腦技術突破以後並不能產生財富,這是一個隻有生產力沒有GDP的時期,喬布斯看到了個人電腦的無限前途他利用各種機會爭取投資批量生產蘋果二代,結果獲得極大成功,他的個人財富達到了千萬級,他生產的目的就是交換。這個故事和我們許多新技術創業公司一樣,技術突破的時候並不是財富增加最多的時候,而僅僅是開始,但是這個GDP增加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才引入“風險投資概念和機製”。

一個好的科技產品他創造財富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價格高而銷售量低,所以產生的銷售額小(即GDP小),第二個階段價格較高而銷售量非常大,這時候創造的GDP最大;第三個階段產品已經開始普及和過時,銷售量減小而價格也降低,這時候的銷售額減小。這是一個科技產品,一個新的生產力所要經曆的必然過程。而我國在機械化過程中,電氣化過程中都出現過這種情況。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由於深受發電量、電網、鋼材、水泥等大宗商品的製約,我國的許多行業在技術突破以後產量不能有效提高。而在這些大宗商品出現過剩的時候又產生了很很多多的浪費經濟,政績工程,重複建設,例如現在許多領域。

高的生產力水平不一定產生高的GDP,而低下的的生產力水平卻可能產生高的GDP。這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狂妄的大清王朝,這個自稱為天朝,GDP占世界一半的帝國,卻被幾個洋槍打的屁股尿流,割地賠款。成為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其實並不奇怪。中國封建時代的高額的GDP總量是在很低的生產力水平上創造的,是讓人們付出了超額的勞動產生的,在質量上在生產力上很低下,因此這種高額的GDP是不可持續的,是一種假象。大唐帝國GDP也占世界的一半,但是它連棉花也沒有,連個像樣的織布機也沒有。到了末期就一蹶不振出現長期分裂戰亂和GDP減少——五代十國。大清王朝也一樣,生產力水平低下卻有很高的GDP,把大把的銀子金子送給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吧!

中國現在和那時候也差不了多少。說什麽“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中華民族會複興嗎?中華民族為什麽要複興?要複興到什麽程度?中華民族憑什麽複興?中華民族會給世界人民帶來什麽?武力?文化?技術?思想?理論?哪一樣能夠複興?中華民族能夠帶領世界文明的潮流?可笑的癡人說夢,可笑的不自量力。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永遠是一個偽命題。隻要共富共榮就不錯了,隻要不掉隊就不錯了,隻要能夠為世界人民作出一點點貢獻就不錯了!

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但是GDP的發展總是有漲落的。例如德國和日本,在二次大戰中被打掉了GDP,但是他們的生產設備還在,他們的技術還在,他們的人才還在,所以戰後不久日本和德國就崛起,遠遠超過了其它國家,而且現在在世界前列。它們的秘密就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軍國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的根底。

一般來說生產力不會產生無效生產力,但也有邪惡的地方,例如轉基因食品,例如原子彈。而GDP則更多的產生無效GDP,產生對人民生活幸福有害的GDP,例如農藥GDP,塑料袋GDP,海洛因GDP,賣淫GDP,包裝GDP,一次性用品GDP,這些東西實際上對人類生存十分不利。

最後,GDP總是會有偃旗息鼓,交換清淡的時候,但是生產力總是會向前發展。在我國曆史上漫長的封建時代人們主要依靠自給自足,商品交換很少,定期趕集是一種定製,人們照樣生活幸福;對於未來,人們交換得來了許許多多的家用設備,需求不再強烈,那個時候交換也就下降了。而目前中國正在向著生產過剩型社會向著需求不足型社會轉變,交換所能創造的GDP必然減小,企業倒閉潮即將到來!盡管GDP必然減小,但是由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卻必然繼續。

以上對於生產力和GDP的區別描述已經很清楚地表明,生產力和GDP有很大關係,但是本質不同。生產力是GDP的基礎和根本。因此生產力應該有自己的評價指標,例如文盲率、例如大學生百分比,例如工程師、教授百分比,例如生產設備的自動化水平,例如技術普及率,技術先進程度等等,總之應該通過科學的辦法計算出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來和GDP做一個基本的比較。

, 

所有跟帖: 

所謂78年的gdp就是胡扯 -三笑- 給 三笑 發送悄悄話 (97 bytes) () 10/14/2017 postreply 10:26:41

借貼更正一下,網上查到,78年的人均381元折合美元226刀。(那時的人民幣含金量真高) -wxcfan123- 給 wxcfan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4/2017 postreply 13:07: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