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強東的小金卡說銀行改革

 劉強東的做法是在摧毀整個銀行體係,進而導致又一次金融風險。

不錯,從表麵看儲戶得利遠遠超過傳統銀行體係,但這巨額利息從何而來? 銀行至少要由央行測算整體經濟的現狀和趨勢,與國家其它經濟決策部門協作,製定或穩定經濟,或刺激經濟發展,或抑製經濟泡沫等等,極其關鍵的綜合貨幣政策。一旦劉式模式形成一定規模,民生何以安?

  或許摸石頭思想及自由市場經濟改革派決策者,仍然幻想以此手段倒逼傳統銀行推動革新,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但這招並不新鮮,而且是早已“失效”的 、成為自改革以來“傳統手段”。最典型的就是朱鎔基以決斷的態度加入世貿組織,倒逼中國經濟體製轉軌。其它重大改革無不是換湯換藥不換釜的複製。而最近的大手筆則是混改。這種方式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慣性的、萬能的,也必須要改革掉的傳統改革思路,否則改革又會陷入另一個無盡的圈裏循環。

 

可以說,中國的改革戰略策略大致就兩條: 1. 摸石頭前進策略。會不會遊泳,具不具備遊泳條件,無所謂,隻要敢於下水,勇於摸就是改革。這更強調的是敢闖敢拚的勇氣和精神,並不在意誰摸石頭,摸的是不是石頭,石頭有沒有方向,以及是不是一直有石頭摸,摸到哪裏算個頭等等理論問題。

   改革失策於高屋建瓴的全局統籌戰略,陷入無序的局部紛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實即是此策的固疾,不可避免。

   2. 借外力逼人於絕路,不得不改的“倒逼”之策。凡是被倒逼的個人,行業,部門,往往是把他們逼入既設之途,或他們被現實逼到幾乎無路可走時,“請君入甕”。

   如果說,早期朱采取此法,是為了實現新政,像向上帝一樣產生第一把推動力,還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話,後續的政策延續同一套路,雖然對策定者省力省心,但其改革效力則愈見衰退,至今已餘波罕見了。

     這個套路的基本思想就是經濟私有化,好聽點說就是經濟自由化,斬斷“公有製”的命根,幻想私有化的經濟主導“充滿青春活力”,建立理想的自由化經濟體製,從而支撐中國實現複興之路。

    且不說這個套路是不是萬能,實現這套路設定目標路線,必須具備其目標路線正確,全麵利益兼顧,長短期規劃合理,也必須得有強大的執行力,被逼者的意願,以及實施時間。

     所以,倒逼之策成敗具備太多不確定性。

      回到這次原題,關於銀行體係的改革,從政府到行業界、金融使用者的改革目標並不完全一致,甚至各方麵理想目的大相徑庭,並不是引入私有資本倒逼可以解決的。

    並且有兩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是:

   1. 銀行設定的改革目標是什麽?以什麽指標衡量? 如果說改革的成功與否,是以行業經濟指標為準,那麽,請查一下任何一家關於國際企業500強排行榜,看看中國銀行企業的總資產和營收指標,是不是成功的標誌?

    在《財富》500強2017年榜中,工行排名第22 位列全球銀行業之冠!建行28、農行38、中國銀行42、交行171、招商216、興業230、民生251,直到第43位才找到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 第48,而美國其它兩大行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卻“不知進取”地排在第61、62位!

   在福布斯全球銀行前25排名中,中國豪占前四,共8家進入榜內,美國共四家,日本兩家,英國才一家。

     這麽比較,中國銀行業是全球業界的翹楚楷模,經營管理盈利模式絕對應該是領先的,否則怎麽實現的霸主地位?如此還要改革,改什麽?往哪裏改?是不是都並列全球第一才算改革成功?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上上下下甚至世界專業人士,都認為中國銀行業麵臨不得不進行的大改革,小調整都不能解決各種問題,那麽這到底是什麽局麵,什麽問題?我想這個沒人問的問題才是關鍵,我也知道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靠引入私資會不會造成“飲鴆止渴”的短期益,而長期痛的後果呢?

     2.既然有一個改革的共識,而經濟指標又不是改革的目標,那很容易理解的目標就是體製和服務方麵的軟件係統。

     有趣的是,在主張銀行改革者眼裏,中國銀行幾乎成了最後一個必須動大手術,引入經濟自由成分的頑固堡壘,需要改革的原因一如原國有落後行業一樣,壟斷、官僚、效率低下、關係經營、腐敗貪汙流行……等等,但他們有意回避了銀行金融行業在當代經濟中,特別是後冷戰、全球化經濟中的首屈一指的重要性。 這個行業對內承擔著調節經濟熱度節度的重任,關乎每個國民的幸福指數,替代政府計劃指令硬調節手段,是市場經濟國家必須操控的有形的手。對外則是經濟堡壘的唯一防線,因為國家貨幣政策是外匯政策的基礎。所以此行業完全不可,以常規行業的思路改革,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非同小可,不可不慎,不要走為改而改的虛玄之路,也不要簡單的認為現有銀行都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發奮之心,更不要認為銀行會下海與‘’小金卡‘’競爭而瘦身進取,這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就像當年期望先富帶後福一樣無根據。

      既然要在軟件上改革,為什麽不對有“先進管理”經驗的國際銀行業開放市場呢?這倒是經典的倒逼套路,有比較才有優劣,才有改革動力。隻是恐怕市場還不具備開放條件。

     但像劉氏的小金卡是不是推動銀行的小手呢?我看未必,甚至相反,不是它能夠阻礙改革,而是擾亂改革。

      為什麽? 因為銀行的改革更需要資金的支撐,而資金的來源正是廣大儲戶和客戶,失去這個基礎,銀行改革就是無根之水,生存即麵臨問題,就不用改了,劉氏金卡正是挖根之舉。

    第二,銀行需要正常的營運盈利環境,才能平穩改革之路,國民經濟大局也需要各行業正常盈利,平衡運行。 試想如果銀行業大量流失儲戶,在實體經濟盈利普遍低下的前提下,銀行業改革的環境何在?不要認為這不可能發生,劉氏金卡一旦成功,也不可能不成功,以中國的國民性,以及國內海量的私有資本存量,立即形成所謂的投資風口,什麽樣的金卡都會有,大量的銀行存款必定逃離,1到3年內形成另一個金融黑洞,不是危言聳聽,那時候銀行改革也隻能成為一個傳說了。

     第三,劉氏金卡承諾自動轉存取利率4%以上,相當於把銀行現有0.35的活期利率,提高到5年固定利率4%的水平,銀行要與其競爭至少得把活期利率提高至這個水準,請問5年固定利率該是多少?

     據央行數據,截止2017年6月,中國境內銀行存款總額為155萬億以上,而私人存款達63萬多億。試想一下,利率和存款額度的變化對銀行的影響有多大?

     一個更嚴重的事實是,現在實業經濟盈利水平低下,比房地產不如,貸不起款還不起利息的比例不小,提高利率的話,銀行從哪裏賺錢支付利息,能生存下去麽?銀行業陷入危機,國家金融經濟政策如何通過市場實現?最高經濟領導習組長強調的金融穩定如何實施?

     另一方麵,中國私人銀行如民生、興業等十幾家 ,發展還是比較穩定健康的,正規的行業規範,使它們更容易理解與執行國家貨幣金融政策,有利於國家金融穩定,和搞活金融服務,同時形成統一貨幣政策下的良性競爭環境,如果國家積極鼓勵民間資本組建類似的區域性的金融銀行服務業,於國,於民,於資本出路,於銀行競爭及適應性改革,麵麵俱到,良性共生。既有成功的範例 和路不走,為什麽會允許劉氏金卡這樣的高息卡投放市場,擾亂金融,令人困惑。

      總之,劉氏金卡的合法投放,基本上是此次金融領域改革一個明顯錯誤。有關政府部門放行此卡,是因小失大之舉,著眼於眼前利益,為改而改的痕跡明顯,全然不顧全麵長遠利益。

     馬雲也曾豪言: 銀行不該,我們逼著它改。所以螞蟻群上路了,劉金卡樹旗了,後麵引來虎狼也未可知。

     資本逐利是人性必然,我如果有國內銀行存款就會在第一時間裏,挪到劉氏金卡裏。收獲5年以上的銀行定期利息,而享受活期銀行存款使用便利,為什麽不?但是我最多使用劉氏金卡2到3年,因為它的生存期不會太長,新的金融政策就會緊緊遏製它的擴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