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思維的“四化危機”

來源: 我是秋雲 2017-08-20 14:25:4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813 bytes)

以柏楊為代表,把國人思維問題歸咎於傳統的“醬缸”文化。然而現在已經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價值觀的優劣高低一目了然,為何我們還是無法“擇其善者而從之”呢?

現代中國人因曆史原因和教育問題,缺乏思辨力。中國要健康發展,中華民族要複興,就必須要戰勝思維的危機;要戰勝思維的危機,必須革新教育,否則,思維不變,複興無望。

外國人的評價

明恩溥有關中國人的名著是《中國人的性格》,有的翻譯成《中國人的素質》、《中國人的氣質》等。本書原著初版於1890年,麵世後引起轟動,並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他舉了幾個例子說明中國人思緒含混:

思緒含混的一個突出事例是,中國人習慣於用事實本身來解釋事實。你問一位中國廚師,“你為什麽不在麵包裏放些鹽?”得到的解釋是,“我們都不在麵包裏放鹽”,“你們城裏有這麽多好吃的冷凍食品,為什麽不留一點冬天吃呢?”“是的,我們不留冷凍食品到冬天吃。”一位拉丁詩人說過:“能夠知道事物緣由的人是快樂的。”如果他生活在中國,他就會把他的格言修改為:“試圖找到事物緣由的人是自尋煩惱。” 

通過這個例子,明恩溥覺得中國人不喜歡去思辨“為什麽”,缺乏對事物深層原因的探索精神。他們的思維隻停留在表麵的“是什麽”,並且連“是什麽”也經常是含混不清的。明恩溥認為中國人對事物的表述往往不夠清晰,思考問題簡單。他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歸結於漢語的缺陷: 

不少人已經知道,漢語的名詞是沒有格的變化的,它們既沒有“性”,也沒有“格”。漢語的形容詞沒有比較級。漢語的動詞也不受任何“語態”“語氣”“時態”“單複數”和“人稱”的限製。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任何漢字隻要能用的,都可以通用,不會有什麽問題。 

二是歸結於教育製度,中國受過教育的人很少。“中國的教育根本無法使受教育者在能夠理解和能夠運用的意義上掌握一門學科”。

中國人的評價

林語堂說:“在中國文學中,也從來沒見過有雄辯的論證”,“中國作家先提出一兩個論點,然後即刻提出結論。在讀他的文章時,你很少看到他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通過對中國人思維的論述,林語堂認為中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正是中國人的思維特點造成的。

中國有很多“雄辯症患者”——王蒙 

柏楊認為儒家文化扼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能力。“幾千年下來,一切東西都由別人——聖人或偉人,替我們想好了,自己不需要想,而且也不敢想。要怎樣做才對呢,中國人似乎需要練習自己去做傻子。”

曆史與現實

從曆史來看,中國人在抽象邏輯思維方麵是落後的,特別是近代以來,不論是在社會科學還是在自然科學方麵,皆落後於西方。中國哲學家的著作確實存在概念模糊、不善論證的缺憾。比如,儒家常講“仁”“義”,什麽是“仁”,什麽是“義”?道家講“道”,什麽是“道”?都沒有給出確定的解釋,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的說法。

林語堂說:“周代所有的古哲學家中,隻有墨子和韓非子的風格接近有力的論證風格。孟子毫無疑問是偉大的詭辯家,然而他也隻是對“利”“義”等大而又泛的詞感興趣。其他哲學家,如莊子、列子、淮南子,隻對漂亮的比喻感興趣。墨子的門徒惠施、公孫龍都是偉大的詭辯家。”中國的哲學家特別喜歡使用類比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孟子、荀子、莊子都是如此。比喻、寓言等手法的使用都是類比推理,而類比推理的結果是不確定的,是不能證明任何觀點的。所以說,中國人心目中最雄辯的孟子其實是最不講“理”的,他的論證不是思辨,而是詭辯。而更早一些的哲學家們則根本不去論證,直接就說出自己的觀點,並認為它就是正確的。比如老子、孔子的言論都是如此。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麽呢?他們很少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很少去思考“為什麽”。 筆者以為,中國古代哲學缺乏邏輯思辨色彩,乃是不爭的事實。

“四化”思維

1.表麵化,就是隻看到事物的表麵現象,看不到本質。 

2.片麵化,就是隻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很多人對待曆史人物時,很難對曆史人物作出客觀的評價,如果他喜歡一個人,就覺得他完美無缺,甚至將其神聖化;如果他不喜歡一個人,就覺得這個人一無是處,將其妖魔化。甚至在我們的曆史課本中也存在這種傾向。

耳光和鹹豬手,是秦檜夫婦雕像的頭號威脅

3.簡單化,就是推理能力不強,看問題簡單化,經常輕率地下結論。簡單化思維的一個表現就是忽略了證明的過程,不是理性地、一步一步地通過推理去反駁、去論證,而是簡單地根據一些細枝末節、斷章殘句甚至是毫無根據地就加以定性,給出善惡美醜、高低對錯的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中國人都具有推理簡單、輕易就下結論的思維特點,經常僅僅因為一句話、一件小事、一個細節,就直接下判斷語,判定某人的好壞,判定某事的對錯、緣由、過程,認識不到人性的複雜性、立體性。很多專家學者,就因為說了某一句讓一些人覺得不太順耳的話,結果就遭到了眾多人的話語圍攻與謾罵,其實大家對這些學者的思想和人格又了解多少呢?又看過多少他們的論文或著作呢?怎麽能通過一句話就斷定其人格?中國人看問題簡單,理解別人比較困難,認識不到人的思維的複雜性。在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上,很多父母認為,我這樣想,孩子也應該這樣想,如果他不這樣想,就是他的不對。中國人很難接受不同的意見,更別提吸收別人的觀點了。簡單化的推理常常是預設立場、先入為主造成的。即根據自己的好惡而不是客觀現實來先設定立場,再根據這種立場來尋找證據,往往隻看到對自己有利的某一部分證據,而忽視相反的證據。 

4.情緒化,就是缺乏理性,帶著情緒看問題。很多西方人到了中國之後,或者與中國人接觸之後,都覺得中國人特別敏感,跟中國人說話需要特別注意,不然的話,一不小心就會弄傷了中國人脆弱的自尊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你的思維的確有“四化危機” -- 給 吾 發送悄悄話 吾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17 postreply 14:47: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