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在北京發布了《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通過大數據調研分析得出,成都以6.6%的占比,成為了最受海歸青睞的城市第三名。
海歸在選擇創業城市的時候,會看重城市的哪些特質?記者采訪了智聯招聘西區市場公關部經理楊玲。在她看來,城市的經濟發展、宜居環境、人才發展的機會空間等,都是海歸們會看重的條件。而成都除了在這些方麵有著硬實力,更是在近些年來出台了一係列扶持人才創新創業、吸引人才來蓉發展的有關政策,這成為了吸引海歸人才的絕佳優勢。
想創業的海歸 最看好成都什麽?
“城市崛起的速度、招賢攬才的政策”
《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才磁鐵”效應正在發揮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海歸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其就業壓力更甚從前。中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
從城市分布上,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居於前五位的分別為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廣州(5.9%)、武漢(4.4%),這五所城市吸引了半數的創業海歸,占比為49.3%。《報告》稱,創業所在地域呈現“一線城市為主導,新一線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征,以成都、武漢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吸引海歸創業趨勢漸顯。
而從海歸出生地來看,北京、上海、鄭州、廣州、西安、成都居於前六位;成都占比約為5%。也就是說,海歸當中,有很大比例出生地並非成都的海歸,選擇了前來成都發展。
對於《報告》內容,智聯招聘西區市場公關部經理楊玲表示,調研得出這樣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
由於長期關注各城市人才的“流入率”和“流出率”,楊玲稱,其實在2014年之前,一線城市的人才“流入率”遠高於二線城市。但是2014年後,一二線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入率”差距開始縮小。尤其是像成都這種“新一線城市”,其對人才的吸引力急劇上升。而目前,從該機構的數據來看,成都的人才“流入率”已經遠高於“流出率”。
也就是說,選擇來到成都發展的人才,越來越高於離開成都的人才。
而對於海歸人才來講,楊玲認為,海歸人才若回國創業,那麽首先對創業優惠、幫扶政策會非常看重。創業初期,創業者對成本的優惠、對便利條件、對政策支持都會有重要考量。此外,還會看重當地的人才容量,也就是人才資源是否豐富。另外,項目的類型是否與當地產業發展情況相匹配,也是重要參考依據。
“所以成都就成為了對海歸創業頗有吸引力的城市”,她稱,成都的一係列政策,給了創業者多種成本補貼,以及一站式的服務,高質量的孵化等等;加上成都高校聚集,人才容量大等等,這都是極大的吸引力。
而《報告》中還分析出,在行業分布上,海歸偏好創新技術和現代服務領域。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海歸創業者最多,占比19.8%,其次是服務業,占比14.7%。
“這也是成都吸引海歸創業者的一大優勢”,楊玲表示,IT行業、服務業,都是成都很有優勢的產業,更聚集了大量相關領域人才。而更重要的是,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其崛起速度,正使其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縮短著距離。
人才來蓉發展、創業 都有什麽優惠?
國際頂尖人才來蓉
創業最高資助一億
當前,成都正加快推進產業建設,為建設全麵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貢獻力量。而高端人才,正是城市發展的引領力量。
前不久,成都出台了備受關注的“產業新政50條”,其中就提出,將強化高端人才激勵,對國際頂尖人才(團隊)來蓉創新創業給予最高一億元綜合資助。而對於青年大學生等人才,成都更是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鼓勵其紮根。在緊跟“產業新政50條”之後出台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當中,對人才落戶製度進行了優化,“先落戶後就業”,“先安居後樂業”。全日製本科及以上的青年人才,就可以落戶成都;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住房,還提供5年租賃服務和期滿優惠購買的方式予以保障。
中共成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辦主任彭崇實稱,這是為了鼓勵青年人才來蓉創業就業,增進他們對成都這個“第二故鄉”的融入感和歸屬感,以及為了確保大量的“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人才綠卡”製度,也成為海歸人才們來蓉的強大吸引力。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新都區就已發放了成都首批“人才綠卡”,針對持“人才綠卡”的人才提供多項服務舉措,包括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健、交通保障和政務服務等。
海歸在蓉創業 還吸引來10多名外籍員工
一個多月前,90後習文達剛剛從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碩士畢業,抵達成都。作為湖北人的他,來成都的目的很明確,創業。於是這一個多月來,他的身份已經從留美的研究生,轉變成為成都雲暉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合夥人之一。
這是一家空中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就是“互聯網+航空”領域的企業,主要從事空中互聯網平台研發、運營服務,內容及解決方案的提供。在他看來,成都人才優勢顯著,研發實力強大,企業在這裏紮根,再合適不過。而得益於公司在成都的順利進展,公司對人才的吸附能力也越來越強。目前,公司已經吸納了來自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國家的10多名外籍專業技術人才。
成都商報記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