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甲午吾哀傷
曾經東北我倉皇
曾經百戰血與火
曾經高舉勝榮光
十四年裏家國恨
三千餘萬兒女亡
此恨綿綿無絕期
躍馬東京有戰狼
投降與終戰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是一個敏感的日子,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發布了“終戰詔書”,每到這一天,日本那些醜陋的政客們都做出一副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樣子,捧著一堆狗屎一般的東西前往靖國神社去祭拜他們的戰犯先輩。而日本的首相要麽親自去,要麽會安排供奉祭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些戰犯的後人們完全不顧亞洲各國的反對,幾十年如一日的在這一天傷害著所有曾經被侵略國家和人民的感情。
但我們都知道,其實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二戰戰勝國,在紀念宣告二戰亞洲戰區結束的日子是在九月三號。前年,我們就曾經在在這個日子舉辦了雄壯威武的抗戰七十周年大閱兵。
日本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其他國家對於二戰結束日期上不一樣的認知,其實裏麵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和意義。這些原因和意義決定了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原本的真麵目和將來的不歸路。如果日本繼續沿著自己的道路前進的話,它的前麵必然是一條不歸路。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投下了人類第一顆用於戰爭的原子彈,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一百五十萬蘇聯軍隊開始進擊盤踞在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的日本關東軍。在蘇美兩國的強力打壓下,已經在中國主戰場被中國軍隊逼得節節敗退的日本政府終於認識到再不投降的話,日本或許就要被從地圖上抹去。所以,在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正式發布詔書,宣布終戰。
對,就是“終戰”,而不是投降詔書。“終戰”在日本天皇的表述裏,傳達的是日本的戰敗,其發動戰爭的理由卻被歪曲成東亞的獨立自由以及日本的本國安全。通篇裏麵找不到日本發動的是一場赤裸裸侵略戰爭的字眼。更為險惡的是,“終戰”並不代表戰敗和投降,所謂的終戰在日本天皇以及那幫戰犯的嘴裏其實就是日本出於好意,停止了戰爭,而完全抹殺了中國人民以及亞洲各國曆經十幾年不屈不撓的抗戰鬥爭。把自己因為戰敗而不得不停止的戰爭變成了日本的一種高尚行為。
這種卑鄙的行徑當然不會獲得中國人民的認可,為了家國民族,中國人民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犧牲了無數優秀的兒女,如此得之不易的勝利豈能讓日本天皇一句輕飄飄的“終戰”給了結。所以,作為二戰戰勝國的所有亞洲國家,都把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之後的九月三日作為抗戰勝利日。
弄清楚這些,我們也就明白了曾經被侵略的亞洲各國和日本之間的爭議所在,也就明白了為什麽現在的日本把八月十五十當做了一個神聖的祭拜日---因為他們從不覺得自己對於那場戰爭負有罪責,從來不去懺悔自己的暴行。相反,他們之所以選擇了這樣一個日子,不僅僅是在否定曆史,也在為自己未來還要去做的戰爭暴行打下基礎,尋找借口。
就在前幾天,從同樣犯下戰爭暴行,也是日本二戰盟國的德國傳來兩則消息,其一是兩名中國人在德國的國會大廈前行納粹禮拍照被德國警方拘押並提起法律訴訟,其二是一名美國人同樣在國會大廈前行納粹禮,這一次不僅僅是警方要對他追究責任,這名美國人被憤怒的德國人當街毆打,鼻青臉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德國,不僅僅是政府警惕對於那段羞恥曆史的沉渣泛起,長期的反戰教育也使得普通的德國民眾對於那段曆史的清醒認識和慚愧。如果一個外國人當著他們的麵做出對於那段曆史的崇敬,德國人不但不會高興,反而會覺得受到了羞辱。這也是那名美國人為什麽會遭到當街毆打的原因。這是一個見不得人的傷疤,而不是一個彪炳榮耀的印跡。
但日本人恰恰相反,他們把沾滿亞洲各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放到靖國神社,每年都要數次進去參拜祭奠,而八月十五日更是他們參拜的重要日子。對於其他國家民眾在靖國神社做出的參拜行為他們不僅僅不會感覺到羞恥,而是會覺得歡欣鼓舞,更加認定自己的行為是無上榮光的,我呸!!!
日本的這種行為,不僅僅證明了他們對於侵略戰爭的死不悔改,更預示著他們在未來會發動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意圖。從解禁集體自衛權,到試圖修改和平憲法,日本正在這條不歸路上愈走越遠,愈發不能回頭。
針對日本的這種行為,我們絕不能等閑視之,聽之由之,而是一定要提高警惕,隨時做好應對日本發動戰爭的準備。對於這樣死不悔改的國家,其實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做什麽勸喻和譴責,拿起手裏槍,隨時用行動來把他們的狼子野心打回原形。
雖然說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下,針對一個國家的滅國行動已經不太適合,但對於日本,我覺得永遠都很適合,不把他們徹底的打碎打爛,他們就永遠不會知道戰爭的傷害到底有多大,他們曾經的行為帶給了別國多大的痛。這樣的痛,需要百倍還給日本!!!
“終戰”我們不認可,“投降”我們也不需要,我們需要的是血債血償,傾城覆國!!!既然日本喜歡戰爭,美化侵略,那麽我們就給他所喜歡的,送他所美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