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崇洋媚外”背後的生意經

來源: 河裏的石頭1 2017-08-04 06:53: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215 bytes)

很多朋友都問我,為什麽中國製造已經相當強大,很多產業已經處在藍星第一陣營,但是“崇洋媚外”的輿論氛圍,還是那麽濃厚?


僅僅解釋為美國和西方的輿論戰,似乎有道理,但是也不能完全解釋得通。這些美國收買的網絡大V和專家,外加一群水軍,這些人數量總是有限,而且他們說的事情,常常被打臉圍觀,被當做跳梁小醜。


何況西方預言中國崩潰已經很多年,西方人的心理都快崩潰了,中國似乎還是一幅問題不斷發展不停的樣子。


關於崇洋媚外的問題,其實挺複雜,但是總結起來,就是下麵幾個主因(別的因素也還有,比如港台文化輸入,不再一一展開):

 —— 改革開放大開國門以來,在80-90年代,乃至於到21世紀之初,中外產品差距還是很大,西方人在技術、產品、品牌、資源等等很多方麵,對中國都是壓倒性的優勢,“外國人的東西就是好”,這種概念已經灌輸給了整整一代人,這種年輕時代形成的心理慣性,其實不容易打破。


—— 西方輿論宣傳,特別是美國的宣傳,通過網絡的蠱惑,大片的傳播,文化產品的滲透,其精致的製作,心理上的灌輸,無疑影響了很多人。時至今日,“好萊塢大片”始終還是電影票房的號召力。


—— 出國留學代理機構,海外賣房的代理商人,成為崇洋媚外宣傳主力軍,這其中摻雜著巨大的商業利益。


—— 豪華奢侈品的代理商,為了牟取暴利,也要費盡心思,把自己代理的國外品牌,比如豪華車、名表、名包這一些東西,品牌吹到天上。


—— 很多商人,在國外注冊一家小公司,或者購買國外的一個小品牌,然後就大肆吹噓自己是國外產品,賣高價不說,還順便捧高國外設計,貶低國內產品。


—— 國內品牌的惡意競爭,還有不良商販的偷工減料作假,讓顧客對國產品牌,難以建立長久的信任。——這種狀況近年來逐步得到了改善。

……

下麵來一條條分析。


       【一代人的心理慣性】

       心理上崇洋媚外的慣性,在50-70後身上就比較多一些(隻是理性討論,並無年齡歧視,我自己也是70後),因為這一代人經曆過苦日子,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外的各種好東西,目不暇接地湧進來。很多家用的進口產品,質量優良品質出眾,這種強烈的反差,給很多人心理帶來的震撼,可想而知。那些80年代有機會用上國外好產品的人,往往成為洋貨的死忠粉,道理就是如此。(微信號:龍語天下事)


       在那個時代,如果有機會出國,國內外的反差,更會讓很多人痛下決心,寧可在國外刷盤子洗碗也不回國(後來這些人對比留在國內的同齡人,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80-90後,這種狀況才開始慢慢好轉。現如今出趟國,對國外仍然豔羨不已的人已經很少,倒是大家開始集體吐槽“盛名之下不過如此”。(微信號:龍語天下事)


等到00後成為主角,豔羨國外好日子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心靈雞湯上天,難敵親眼所見,就是這個道理。

 

       【西方的文化入侵】

西方投入大成本搞的輿論導向,也是崇洋媚外宣傳的主要陣地。通過收買包裝各種文人,貶低中國,褒揚西方,成為文化界軟骨頭風景線。凡是貶低中國的電影文學作品,就很容易獲得西方人的青睞。不是給投資,就是給發獎。


更不要說各種西方各類基金會,使用資金投入的影視作品了,夾帶私貨不算,還暗含color geming配方。


西方文化傳媒數百年的積累經驗,又有長期的選舉戰心理學基礎,對於如何引導群眾心理,研究得極為透徹。


我們的宣傳部門,麵對西方同行,差距不小,任重而道遠啊。


       【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是忽悠】

出國留學機構,還有海外賣房的,自然要把國外吹成人間天堂,反正吹牛不納稅,吹死人不犯罪。於是各種精美宣傳資料,各種動聽感人口號,各種滿嘴火車的嘴炮,把人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安放給了一個叫做國外的地府。


在這些商業機構的包裝下,國外簡直就是鮮花遍地,處處黃金,生活輕鬆,社會包容,和平安詳…….


看看人家的宣傳包裝

網絡上流傳的種種國外心靈雞湯,這些機構也是編寫和傳播的主力軍,畢竟需要時時刻刻忽悠顧客,腦子裏隨時得把自己想象的美好,編成故事灌輸給顧客。


這種留學代辦機構和海外賣房生意,屬於人盯人的生意,這就意味著很多高端人群要接受這種定向洗腦。——你總得相信國外比中國好,才會掏錢送孩子出去讀書,或者在海外買房子。


基於這種生意的普遍性,加上這些人洗腦的專業性,對崇洋媚外心理的傳播,還會在高端人群中,形成很大的影響力。

 

【裝B高境界的豪華品牌】

國外很多豪華奢侈品要進入國內,就要尋找代理商(想獨家自己賣,沒門!)。而代理這些奢侈品牌的,都是國內有點來頭的人物——一般人最多也隻能幹點海外代購,細節就不說了。


為了保護國內產業,針對奢侈品,比如大排量豪華汽車,中國都要征收高額的關稅。奢侈品價格 高額關稅 代理商暴利,就構成了奢侈品在中國奇高無比的價格。


怎麽維持這種價格體係呢?那就必須從品味,品牌曆史,奢侈內涵,裝B加成,等等方麵,賦予這些品牌高貴的屬性。


高B格背後的生意經

所以無論是名表,名車,名包包,都被代理商吹捧到了天上。這種宣傳,當然會連帶著把崇洋媚外的心理,散播給了千千萬萬的群眾。——買得起的可以炫耀,買不起的隻能豔羨,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


你還別嫌貴,越貴越稀有,B格就越高。看看,把崇洋媚外做成了奢侈品的B格,你怎麽破?

 

【利用崇洋媚外心理打造的假洋鬼子品牌】

中國商人是世界上頭腦最靈活的一幫人,既然大家都喜歡洋貨,迷信洋人品牌。顧客是上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商人們自然就會想辦法滿足大家需求——順便多賺小錢錢。


很多公司在國外注冊一家小公司,或者購買國外的一個小品牌(比如某個裁縫店的品牌),然後取個洋氣十足的名字,什麽奇諾,什麽羅斯,總而言之,要沾上十足的意大利或者法國、西歐、北歐、英倫味道。接下來就可以大吹特吹,什麽百年品牌,什麽米蘭大師設計,什麽紐約時裝周品牌。當然,順便貶低一下國內品牌,也是必須的。


不光服裝行業如此。連電子行業也這麽幹,當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一個品牌——香武仕音響,其實是深圳本地產的音響,卻包裝成丹麥王國最高嘉獎,皇家哥本哈根的標誌品牌。牛皮吹得過了頭,東窗事發後一夜間聲名狼藉,受到工商部門查處。


那隻是曝光出來的,很多沒有曝光出來的假洋鬼子品牌,其實已經是行業的潛規則,(之所以我一直沒有寫這個題材,人艱不拆,一個認識的熟人也幹這買賣,具體就不說了)。隨著這幾年中國大量收購海外資產,這種假洋鬼子品牌不僅沒有消失,而且還混進了不少半真半假的洋品牌(品牌在國外,資本家是中國人)。


你看到市麵上的大部分小眾品牌的洋貨,其實都是中國人在玩。謝國忠先生就寫過,五星級酒店裏麵的豪華雪茄專賣店,就一本正經地賣假的哈瓦那雪茄。


這些假洋鬼子們,為了推銷產品,自然也很賣力地宣傳國外如何之好,自己的產品又是如何正宗國外血統。


這些人在宣傳包裝上,還真的舍得花錢設計,洋氣時尚的精美裝幀,動聽感人的宣傳文稿——反正有暴利支撐,怎麽都是合算買賣。


這些奸商的本來目的,就是用中國人崇洋媚外心理來賺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不斷強化了這種崇洋媚外心理。加上這些洋化包裝的產品,往往B格甚高,讓很多人信以為真。


老外收買大V來忽悠你,你可能慢慢會醒悟,會識別,會警惕;如果是你身邊的商人呢?他們潛移默化鍥而不舍地推銷產品,而且看上去產品的檔次很高,B格也很足,你會拒絕嗎?


隻有國貨品牌充分起來,中國製造變成優質產品的代名詞,這股假洋鬼子的風氣,才可能慢慢打壓下去,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不爭氣的一些國貨強化了這種氛圍】

最後這一點,就和我們自己的品牌不爭氣有關了。


假冒的山寨產品

一方麵,國內很多低端廠家,還是走山寨路線為主,看到什麽好東西就拿來仿製,但是學藝不精,粗製濫造之下,隻能靠價格戰生存。各個廠家之間,又常常陷入惡性價格競爭,經常搞點偷工減料作假的事,讓顧客對國產品牌,始終充滿疑慮。自己的東西不好,崇洋媚外的思想自然就會滋長。扯起來話太長,就此打住。

 

所以,要消除崇洋媚外的心理,其實是一場持久戰。除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製度自信以外,還需要國人多做努力,特別是在產品方麵做精做細,雖然崇洋媚外心理還在,但是中國人多半務實,隻要國貨爭氣,還是很有市場的,起碼我可以開列一堆的單子:

—— 微信就比國外的WhatApp好用,萬能的淘寶也好用。

—— 華為的手機,藍綠陣營的手機,也賣得很火。

—— 家用電器的各大品牌,質量都很好,市場口碑也不錯。

—— 高鐵就比波音飛機受歡迎

—— 長城汽車,吉利博瑞,銷量也不輸給很多合資品牌。

——……


假日時日,崇洋媚外會慢慢成為過去的,我堅信這一點,正如我堅信,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一群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