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雲南集體經濟第一村——大營街

雲南集體經濟第一村——大營街

2017-07-03 紅旗紅旗日刊紅旗日刊

                    


 

樹立在寬闊的進村馬路上的一座巨大牌坊昭示了大營街的與眾不同。“雲南第一村”是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街道辦事處大營街社區居委會獲得的眾多榮譽中最為醒目的一個。大營街人自豪於其經濟的高速增長,更自豪於他們一直堅持的集體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大營街是一個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村子,明代屬雲南左衛管轄,為屯墾中心大營;清代鹹同年間,四方農民於此集中貿易,成為集市——“街子”,故名大營街。盡管大營街在1999年成立了居民委員會,2011年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但直到目前,在5502人的總人口中,5358人依然屬於農業人口。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營街是一個“吃糧難、喝水難、住房難、行路難、娶媳婦難”的“五難村”。改革開放之後,隨著集體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大營街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到1992年,大營街的農村經濟總收入超過1億元,到1995年,大營街成為雲南省首個突破10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大關的村委會,因而被譽為“雲南第一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128.44億元,上繳國家稅金1.33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餘元。


“人多地少”是大營街麵對的一個根本性的發展難題。1980年,大營街人均擁有水田約0.48畝,擁有旱地0.068畝。為了突破這一製約經濟發展的困境,大營街人一直都在農業生產之外去探尋其他的發展之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1964年成立的大營街生產大隊基建隊為大營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80年代初,創建大營街紅磚廠及玉溪市芝麻片廠的資金以及帶領大營街實現社會轉軌、經濟起飛的骨幹力量都來自這個基建隊。


說到大營街的發展,黨總支前任書記代保周和現任書記任新明都曾感歎過,“如果在‘大包幹’的時候把集體的東西都分了的話,大營街就不會有今天。”

大營街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時間是很短的。1983年6月,大營街大隊9個生產隊基本完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改革工作。土地分了,但集體企業沒有分。回首往事,大營街人十分慶幸,當全國很多地方都開始瓜分集體企業的時候,他們沒有分。因為正是這些集體企業為大營街後來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單幹之後不到三年,大營街開始逐步把土地重新收歸集體來辦工廠。大營街人將土地收歸集體使用經曆了一個從收回山地、收回旱地再到收回水田的過程。隨著轉變土地使用方式所獲得的利益逐步加大,更多的土地被收回就是順理成章的。2000年,大營街收回了所有的土地。通過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相對廉價的土地大為增值,是大營街等許多地方在鄉鎮企業發展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80年代後期,大營街基建隊是為玉溪卷煙廠建蓋住房、廠房的眾多建築隊之一,他們的誠實守信體現在了承包的工程質量上。當卷煙廠要合作建一些配套工廠的時候,大營街人因誠信而得到了機會。貸款400萬元建起的雲南玉溪水鬆紙廠和雲南玉溪卷煙廠濾嘴棒分廠兩個卷煙配套企業成為這一時期的兩個龍頭企業。很快,鋁型材廠、鋁箔紙廠、油墨廠、銅材廠、太陽能廠等三十餘家企業相繼建成。到2007年,匯溪金屬鑄造製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年度營業收入就已經過億元。隨著大營街集體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旅遊生態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匯龍農業生態觀光示範園、映月潭修閑文化中心都通過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驗收,這兩個景區和匯溪公園、玉泉湖、玉泉寺等一起形成了以旅遊休閑為主的生態休閑娛樂區。2012年,接待遊客數達105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7億元。


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過去小農經濟的“內卷化”問題,使大營街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了有效的轉移,而且還為周邊農村地區提供了近四千個工作崗位。

問大營街人怎麽看自己這個村子,他們會說,大營街人的糧食是村裏發的,菜錢也由村裏發。他們還有一個村辦的從1996年就開播的匯溪電視台,有一支負責綠化及衛生的環衛隊,有一所一流的村級衛生院,一個老年活動文體中心,四支文藝宣傳隊,一所對大營街戶籍人口全免費的一流的幼兒園。上學或當兵都有補貼,回來也保證有工作。這些都是其他村沒有的。年滿94周歲的老人能夠獲得5萬元長壽獎,年滿99周歲能夠獲得10萬元獎勵。“雖說隻有很少的人能拿得到這個獎,但這表明了村委會提倡孝敬老人的態度!”老人們對這個養老獎勵政策很是肯定。


大營街人常說,現在要在農村裏找一些老板不難,大大小小的企業也不少,比大營街富裕的地方也有一些,但是像大營街這樣,盡管也有貧富差別,但所有老百姓的日子都好過的村子並不多。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