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北京時間5月22日開幕,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報告中著力創新發展,誓言推進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這給如火如荼的中國區域競爭新添了一把旺火。
此次廣東黨代會,引起各路媒體特別注意的,是大會主席台的豪華陣容,這當中竟然有13位深圳、廣州市委書記,包括現任和前任甚至已經卸任公職的。
深圳廣州13書記齊上主席台
中國創新之都深圳書記7位,李灝(1986年至1993年)、厲有為(1993年至1998年)、黃麗滿(2001年至2005年)、劉玉浦(2008年至2010年)、王榮(2010年至2015年)、馬興瑞(2015年至2017年)、王偉中(現任)。
與深圳並列的廣東雙子星廣州書記6位,朱森林(1988年至1991年)、高祀仁(1991年至1998年)、黃華華(1998年至2002年)、朱小丹(2006年至2010年)、張廣寧(2010年至2011年)、任學峰(現任)。
其中,第10任深圳市委書記、現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主持大會;第9任深圳市委書記、現廣東省政協主席王榮,現任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現任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作為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委員,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如此陣勢,所為何來?
珠三角近年來麵臨的困境
作為中國經濟的橋頭堡,改革開放近40年來領盡風騷。一方麵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毗鄰香港澳門,另一方麵爭取到了中國中央政府的一係列開放政策,廣東就是利用這兩個優越條件吸引資金、勞動力,搞起中國首屈一指的外向型製造業經濟。
中國經濟進入下半場,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胡春華在廣東發起自主創新發展模式改革(圖源:VCG)
然而近年來,珠三角之前天然享有的種種紅利逐漸消失。用工成本攀升,人口紅利漸失;港澳台投資和外國投資為降低成本轉戰東南亞;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疲軟,珠三角以外貿為主的製造業失去訂單和市場大為萎縮。
一句話,原有紅利漸漸消失,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明顯難以為繼了。經濟創新和產業升級才是破解廣東麵臨問題和開拓前進道路的金鑰匙。不僅僅廣東,這也符合今天整個中國經濟的現狀。
胡春華的解局
前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任時就提出了廣東騰籠換鳥,其政策核心是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搞起以高素質勞動力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
接力棒到在胡春華手上,胡提出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
胡春華要在珠三角擺一個雙子七星陣,即1+1+7,前麵兩個1,是深圳和廣州,7為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
至此,深圳廣州13書記一起坐上黨代會主席台,就容易理解了。深圳、廣州正是胡春華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雙龍頭。
深圳是中國的創新之都,吸引中國最具創新創業活力的年輕人雲集於此,亦有華為、騰訊、大疆、萬科等具有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力一流企業雲集於此。而廣州擁有廣東省70%的高校、科研機構和近70%的科技成果。
珠海的特區優勢與生態優勢,佛山的裝備製造業布局,東莞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惠州的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產業,江門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
胡春華珠三角自主創新的圖卷漸次展開,廣東信心滿滿投入中國區域競爭的激烈搏殺。
珠三角將遇激烈競爭
在剛剛結束的中共上海黨代會上,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宣布,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向國際化大都市發起衝鋒。上海和長三角的條件不比廣東珠三角差。
在早廣東一天2017年5月21日召開的重慶黨代會上,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決心在2030年將重慶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孫手上的牌也很硬,重慶已經是中共西南部製造業中心,渝新歐列車開通後,重慶還是新晉物流中心。
京津冀一體化的展開,雄安新區的設立,北京雖尚未召開黨代會,但北京市這幾天已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上報了最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其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戰略定位,業已深刻布局中國的區域競爭熱潮。
珠三角欲執中國經濟牛耳,將遭遇異常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