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洋務運動與改革開放——曆史總是相似

來源: Pizza2018 2017-05-04 12:33:3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991 bytes)

洋務運動(1861-1898):《百度百科》[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圖強。在此之前一些學者就提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優點以增強國力,例如魏源在《海國圖誌》中主張“師夷長技以製夷”,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因為清政府用領土,主權以及一係列經貿特權暫時滿足了外國侵略者的要求,國內的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因而呈現了暫時“穩定”的局麵,即所謂“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頭腦比較清楚的當權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等人,並沒有因為這種“和局”的出現而減少他們對清政府統治的危機感。曾,李,左諸人都為剿滅的太平天國而建立殊勳,他們在借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麵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1861年辛酉政變以後,與原有保守勢力有衝突的慈禧登上了統治的中心,為了能夠做穩統治地位,她對洋務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務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改革開放(1976-):經過文革十年中三起三落以及國內經濟上的困境,鄧痛定思痛,意欲圖強。一些在文革中身受摧殘的當權者對他們的統治產生了極度的危機感。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壓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與原有文革實力有衝突的鄧登上了統治的中心,為了……

洋務運動:[頑固派]以倭仁為代表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為守舊派“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幹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製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改革開放:[頑固派]主張:二個凡是。但改革派勢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地方省市高官。鄧為了保持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的改革派。所以他暫時采取了支持改革派的策略,將若幹地方首長提拔到黨首位置。

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概括起來說,就是“ 師夷製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製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製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係,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製夷” 、 “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為了發展中華民族, 是為了在學習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時候, 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不僅要保留使用中國的學問, 而且要將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還要使西學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 為發展中華民族服務。因此, 由於“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一口號, 非常簡切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一般思想傾向, 是一麵愛國的旗幟。因此, 它在中國的大地上, 風行數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務派思想家, 不斷熱舉起這麵旗幟, 並不斷地闡發這一口號的內容。

改革開放:[指導思想]“四個基本原則”,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由於這些原則與改革開放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這些原則基本被“黑貓白貓論”或“摸石頭過河論”所代替,即無原則性,一切以黨文化為基礎的空乏的口號為指導。從“黑貓白貓論”、“三代表”、“和諧論”至“夢論”。簡單概括為“中學為表,黨學為體,西學為用”。例如在國外開設“孔子學院”,在國內提倡儒家文化等。由於“中學為表”,標榜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所以這些口號也就成為愛國的旗幟,尤其是受到國外的外交壓力時。

洋務運動:[評價]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裏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表現在: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製度,隻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製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隻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麵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改革開放:自救運動。培養了私有企業主;讓國人認識到了外麵的世界。但由於無意於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製度,無意建立憲法為基礎的法製社會,無意實現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與真正的現代社會再次失之交臂。

洋務運動:[結局]1898年光緒領導的“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結束。

改革開放:[結局]2010年互聯網戴上信息枷鎖,把中國互聯網變成局域網,習近平禁止公眾“妄議中央”,頑固反抗多黨輪替和憲法治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