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新聞聯播頭條讓幾乎所有人大吃一驚,河北雄安設立國家級新區,推進京津冀一體化。
國家級新區本來不算特大新聞,因為過去20多年,中國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新區,每一年多就要設立一處,雖然也能上新聞聯播,但並算不得震動全國的大新聞。這次中央設立雄安新區,直接跳過了十幾處國家級新區,宣稱要和上海浦東新區、深圳經濟特區(並不在國家級新區之列)並駕齊驅,同時還用以“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來描述,可見雄安新區非同凡響,遠不是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湖南湘江新區可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18個國家級高新區都建在既有的直轄市、省會或計劃單列市郊區,無一例外(舟山新區應視為寧波郊區)。現在雄安新區跳出京津,甚至跳出了毗鄰京津的廊坊,深入華北平原100公裏,和京津原有行政區均不接壤,發展思路也必然和原有的國家高新區不同。
那麽,橫空出世的雄安新區會承擔什麽樣的職能呢?目前新區的總體規劃圖尚未公示,但我們可以用排除法來考慮。
首先,和浦東、深圳相比,雄安新區少了水運和充足的淡水供應。浦東瀕臨長江、黃浦江;深圳地處珠江口,都可以利用船運降低工業成本,用河流滿足工業用水,還能夠通過海港與世界市場相連。雄安新區不具備上述條件,也不可能抽幹白洋澱給工廠。再加上起步區隻有100平方公裏,幾乎不可能大規模發展工業。
其次,北京本來也不是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2016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4762.50億元,超過北京的4266.8億元。何況金融需要產業集聚效應,北京的金融業又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北京的首都行政職能,並非像上海、深圳那樣依托周圍的產業帶而形成,很難想象金融企業向雄安新區轉移。
第三,既然新華社通稿明確指出分解“非首都職能”,北京的行政機關和軍事指揮機構也不會搬遷,不要指望農業部或是國家稅務總局搬到雄安。
這樣排除下來,還能搬遷的就隻剩下教育、科研、商業(非金融)等行業了。這時我們再看新華社通稿的前幾條:
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
……
要保持環境,要發展高新產業,最後總結下來就是第一條的“綠色智慧”新城。不意外的話,教育和科研機構會優先搬遷,大型醫院和非金融性的央企會隨之跟進,然後剩餘的土地向各大企業的研發中心、各大文化機構的創作中心、各大媒體的信息中心招商,從而培養一個生產非實體產品的超級新區。
這時我們回頭看,哪些機構會優先搬遷呢。不意外的話,我猜大學將是被首先疏解的目標。目前北京有8所“985大學”,26所“211大學”,而上海重點大學的對應數字則是4和10。在8所北京“985大學”中,有三所帶有“中央”或是“中國”的冠名,四所擁有“北京”的冠名,僅有清華大學不需要因為搬離首都而更名。再考慮到清華大學的標杆作用,我猜清華大學可能會成為第一個遷入雄安新區的樣板單位。而有中國醫科大學(沈陽)、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兩個先例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學校也完全可能跟進。
河北工業大學實在天津
除此之外,中科院120個直屬科研院、所、站,有42所集中在北京;力學研究所、納米科學中心、理論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純粹隻是因為曆史原因才設於北京。在信息交流通暢,不會因為通訊問題影響科研的今天,這些基礎研究單位完全可以遷出北京,給沒有額外收入的科研人員一個穩定、安靜的生活地點。甚至中科院總部也沒有必要留在首都。
大學和科研機構搬了,接下來的事情大可以交給市場——新區土地供應充足,基礎設施將不次於其他直轄市,電影、媒體、研發中心等機構也會紛至遝來。
最後,河北雖然靠近京津,卻是全國罕見地沒有211大學的省份(河北工業大學留在天津),長期以來也是全國人均教育經費最低的省份。現在遷入一大批教育科研機構和高科技產業,想必也能拉動一下環北京落後地帶的文化水平吧。
總之,從目前的政策安排來看,雄安新區不會像已有的國家新區那樣,依托工商業發展。而是將以教育、科研和附屬的研發、創作產業為主。雄安新區可能將是中國第一個沒有實體產品的生產型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