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說,中國學校培養趨炎附勢的精神是最大失敗

來源: 互聯網 2017-03-07 04:38:3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571 bytes)

   “我上學時教育界沒有那麽勢利”

  

   今天和大家一起討論,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我最近碰到鄭也夫先生,他寫了很尖銳的一本書《吾國教育病理》,批評中國當前教育。

 

   現在我孩子長大了,家裏沒有小孩在上學,因此我沒有切身的體會。但是我所聽到的,父母有小孩上學的,都是糾結得不得了。究竟問題在什麽地方?我就回頭想我們上學的時候是什麽情況,我覺得那是一個很自然的情況。當然這裏需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過去教育是很不普及的,農村有大量的文盲,大量的小孩是沒有機會上學的。城市裏的小孩大多數可以上學,起碼上小學,擇校問題沒有那麽嚴重,都是在自己住的區裏上學,如果到遠處,父母哪裏有時間老遠地去送孩子上學,所以都是在所謂的“弄堂小學”就近上學。

 

   總的來說,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很不自然。教育應該回歸人性,應該引發孩子自然的創造力,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外國的教育機構就覺得我們特別奇怪,“三好學生”,哪有一個學生什麽都比別人好?別的學生,這個學生有這個長處,那個學生有那個長處,怎麽就有一個學生或者幾個學生什麽都比別人好?這是不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我們那時候當然也有考第一、考第二、總的平均分這樣的統計,我們班也有學生特別棒,所有功課年年考第一,全麵發展。大多數學生是這科好,或是那科好。經常考前三名的學生是全麵發展的。但是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就那麽了不起了,比別人高出很多。

 

   我覺得我們那時候的學習方式是很自然的,當然碰見老師好的那堂課自然就特別喜歡。我當年碰到幾個特別好的數學老師,講得太好了,我們自然而然也被吸引進去,所以我中學六年最好的功課是數學。我當時上的學校是天津耀華中學,師資確實很好。因為校長(趙君達)很好,當時留美歸來,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後在北洋大學(今天的天津大學)做教授。後來自己願意辦中小學,一共十二年,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來辦學,然後他就應聘到耀華學校--這所學校原來是英工部局(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學校,英工部局是英國在英租界最高的行政機關。解放以後說外國人辦學校是為了搞“文化侵略”,其實相反,是住在英租界的中國社會名流向英工部局提意見,說你拿了我們納稅人的錢,應該為這個租界做點兒好事。

 

   什麽是好事兒呢,最好的事情就是辦一個學校!所以是他們出錢辦的學校。這個學校建築和設備確實比較好,磚都是從英國運來的。1976年唐山地震,天津也地震得很厲害,就那個學校巍然不動。學校當時還設有實驗室、大禮堂、室內體育館。很少有中學有這樣的設備的,所以我們當時的全市運動會總拿第一名。學生是全麵發展的,但是我的體育很糟糕,一直都不太好。校長趙君達當時親自口試請來的教員,師資確實是一流的。但這位校長1938年被日本人暗殺了。學校是在英租界,日本占領天津之後,不能進來。太平洋戰爭之後,英國也成了日本的敵國,日本勢力才進入租借。太平洋戰爭之前,英國和日本並不是交戰國,所以我們的學校不受日本、偽教育局的管製。但是日偽已經施加壓力,要校長改變教科書。趙君達校長還接手了南開中學的學生,辦了一個特殊班,我們下課後就把教室讓給南開學生來上學。因為當時南開中學不在租界內,被占領後,南開大學隨著西遷,中學還沒搬過去,那些學生就失學了。日本人借口裏麵有抗日分子,不允許他辦這個學校。怎麽威脅他都不服從,最後就真的派特務暗殺了他。我那時是小學二到三年級的暑假,大家印象都很深,我很有幸在這樣一個學校碰上這樣一位校長。他去世之後,繼任的校長也很不錯,原來的傳統還是繼承下去了。

 

   這個學校還有一個特點(不僅僅是這一所學校的特點,我覺得過去的學校基本上都這樣),沒有現在這麽勢利眼,對誰誰的孩子在哪個學校那麽關注,當時區別沒有那麽大。天津有一個特點,很多過去北洋軍閥政客下台以後都在那裏的租界上當寓公。我們學校有曹汝霖的孫女、袁世凱的孫女這一類的。徐世昌的侄女還有袁世凱的孫女都跟我同班,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大家隻是知道,有人這麽說,但也沒有人注意,沒覺得這是了不起的事。還有很有錢的大資本家的孩子,也有很貧窮的孩子,衣服還有些補丁。都沒有什麽區別,在分數麵前人人平等,誰功課好就受到大家尊敬。那時候的社會至少在教育界沒有那麽勢利。我特別不喜歡現在社會趨炎附勢的態度。那時老師也很敬業,從來沒有給老師送禮的,想都沒想過這樣的事情。

  

   “幼兒園的費用比大學高很奇怪”

  

   還有一個問題,一個小孩的教育費用如此之高,以至於允許生兩個孩子了,好多人都不敢生兩個孩子,覺得一個孩子已經承受不了了。我的父母輩,從前一家子生好多小孩是常事,一家有六七個小孩在我的親戚朋友裏是很平常的。一般的工薪階層,所謂的公教人員,幾個小孩也都能上學。不少人經濟有一點兒緊張,有些人家每次要交學費的時候甚至會去借一點兒錢,是有這種情況存在的。但是還沒有像現在那麽負擔重。特別是在知識界,小孩都是可以上大學的。那時候大多數是私立學校要交學費。但公立學校真的不用交費,這個很清楚。比如一個縣、一個市都有縣立或市立中學、小學,都是完全不交學費的,而且它多半是教育質量最好的。因此貧寒子弟隻要憑成績考進去,就可以上學。

 

   我就覺得納悶,現在上學的費用怎麽那麽高。現在人的收入情況,從城市來講,平均應該比以前高。當然在抗戰之前,1937年以前,城市裏麵的中產階級收入還是比較高的。我記得好像是陳明遠寫過一本書,計算當時城市裏的中產收入,比如魯迅他們收入好像都還比較高。那是在抗戰以前,一九二幾年到一九三幾年,確實是這樣。抗戰開始以後就每況愈下,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到四十年代,一般工薪階層的收入就相當低了,生活拮據。但小孩上學的問題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吃不消。現在幼兒園的費用都比大學高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需要像鄭也夫先生這樣的社會學家來尋找社會原因、製度原因。我們從前上學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等到上大學之後,如燕京大學、滬江大學這種私立學校學費確實比較高。這種學校,一般中產以上的家庭才出得起學費。但是它們也有獎學金,成績好自然就可以免學費,另外家庭貧寒也可以申請。但是國立大學是絕對不要錢的,比如清華,一個子兒也不交,隻需交飯費。還設有助學金,家庭貧寒的學生飯費可以免,當然夥食非常糟糕。當然這裏麵把農村排除在外,必須說明這一點,那時貧困的農民是上不起學的。但也不是絕對,也有人到農村去辦學。那些有誌之士,像葉聖陶這樣的就到農村去辦學。現在我確實覺得很納悶,撫養一個孩子的費用怎麽就那麽高?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挑學校看升學率是本末倒置”

  

   從前我們挑學校,說一個學校好,一般會說這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好,教員很好,風氣很好,學生在裏麵都好好學習、不瞎鬧,管得比較嚴,是這樣看的。很少聽到“升學率”這個說法,沒有說挑學校是挑升學率的,因為好的學校出來的學生考大學自然好一些。而不是本末倒置,說先有升學率然後學校更好一些,而是先有好的教育質量,將來學生出來才容易考上好學校。這整個觀念跟現在很不一樣。

 

   開始的時候,我們學校老師的工資可能比其他學校高一點,可以聘來高質量的老師。但到抗戰後半期,以至於40年代打內戰的時候,通貨膨脹很厲害,所有教員,包括我們老師生活都非常苦,他們的工資基本上快吃不飽飯了。但他們還是非常敬業,很認真地教書。我記得有一位國文老師,單身女老師,她生病時,我們同學去她家看她,真是四壁蕭然!她進不起醫院,生病就扛著,稍微好點兒就來上課,但來上課時照樣精神抖擻,認真講課。四十年代末,老師確實非常艱苦,也有老師在課堂上發牢騷,說肚子裏麵空空如也,連窩頭都填不滿了。不是單身的話,家裏還有妻兒老小要撫養,確實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覺得老師懈怠,不好好教書,或者有錢人家的家長給老師送錢之類的。所以我覺得風氣和現在是不一樣的。

 

   我們那時上學,功課沒有留的那麽緊。我記得一般三四點鍾下課,放學回家最多做一個鍾頭的作業,作業大多數是數學習題一類的,或者是國文老師留了一課書,下個禮拜背下來就好了。我也學鋼琴,再練一個或者半個鍾頭的琴。晚飯後是不做功課的,就是看閑書。睡覺也比較早。在求學期間,我看課外的書要遠遠多於課內的書,同學之間看書借來借去。所以,我覺得那時候寬鬆很多。

 

   我感覺孩子從小應該得到關懷和愛。我經常從報紙上看到,那些非法虐待孩子的事兒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有的老師經常對孩子加以諷刺,完全沒有感情。因為老師自己的業績跟學生的成績聯係在一起,如果這個孩子扯了班級成績後腿,老師就會把成績不好的孩子看作仇人。這樣對孩子影響就太大了,將來長大以後要麽也變成這樣的人,要麽變得非常自卑。據說現在教師也是很難考的,但他們對學生的態度怎樣、有沒有善良的本質,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從前上學時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也會批評,但他是很負責任、很誠懇的,沒有與學生為敵的態度。而且我覺得,現在的製度,將升學率和老師的升職以及所有經濟利益相聯係是絕對錯誤的,這種製度本身製造了這些扭曲。

  

   “學校培養趨炎附勢的精神是最大失敗”

  

   我覺得也不用諱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我說的就是清華。考清華確實非常難,考上清華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相當聰明的孩子。我說摧毀在什麽地方呢,主要是弄的人非常勢利眼,因為當下清華最以出大官自豪,一天到晚講出了什麽大官。當然它出了一些最高的官,比如說朱鎔基是我同年級的同學,跟我們一起畢業。那一年他是我們的學生會主席,我們當時也沒覺得特別了不起。我記得幾年前清華有一次開什麽紀念會,有一個人上去說部長以上有多少是出自清華的。我相信除此之外高科技的企業家、富豪榜上的也一定有很多出自清華。如果一個學校,不管多高智商的學生,他的注意力和引導的方向都是往這個方向走,我覺得就屬於精神上的摧毀。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清華學生都出國了。所以,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變成國立大學,然後又變成留美預備學校。至於它的教育水平怎樣,因為是工科大學,我沒有資格評價,我相信它有很多高科技可以跟國際接軌,我相信一定有的。但在精神上(從小學到大學,也不光是清華,好多學校都這樣),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失敗。

 

   至於說讚助費動輒幾十萬,這些絕對是教育腐敗,根本就不應該被允許。可是現在一切都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掌控之內,這一類的事情為什麽就不管。如果這樣的話,根本沒有教育公平可言了。

  

   “文章被拿來分析‘作者意圖’很滑稽”

  

   前幾天我在南京“親近母語”教育座談會上說,我們那時候上國文課,沒有一天到晚總分析作者意圖這些內容。老師很欣賞這篇文章,就帶著大家一起念,跟我們說這點怎麽好怎麽好,我們就跟著老師一起欣賞,也就對這篇文章或者這首詩有了印象,主要是一種熏陶和感染。現在一篇文章要分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又分這個是記敘文,那個是抒情文,這樣好像就很科學。古文向來不這樣分,而且文史哲是相通的,念完以後覺得文氣特好,然後就記住了,經過融化和熏陶,最後變成一種文化底蘊,而不是實用工具。這是我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我有一篇文章,大概前幾年,上海有一個教輔機構把我的文章收入教輔教材,然後給我寄過來一份。上麵就寫“作者意圖”是什麽等等,我一想我哪有這意圖呀。裏麵還有問答,這一段說明什麽、第二段說明什麽。我就覺得特別滑稽,我還活著呢,他也不來問問我。過去古人寫的文章,就死無對證了,憑後人去分析。當然這作為某種學術研究可以,但不能作為整齊劃一的理解,硬灌輸給學生。我覺得特別是文學方麵,沒有必要非要那麽清晰地講清楚,甚至還要給它做一個判斷,比如這是進步的,那是有時代局限性的,等等。

  

   “民族精神墮落與否,教育最關鍵”

  

   清華大學的孫立平老師有一個說法:現在的危險不在於揭竿而起的動亂,而在於全社會的潰爛。我很認同這個看法。全民族精神的墮落是很可悲,很可怕。而教育是最關鍵的方麵。

 

   現在知識爆炸,小孩聰明得不得了,知道很多事,玩iPad、玩電腦,我玩不過十歲以下的小孩。他們知道的事情也不少,但是整個精神,特別是教育精神,我們教給他們什麽?精神支柱是什麽?現在的孩子在學校比家庭的富有、父母的地位。所以我覺得現在最可怕的不是知識學多少,而在於現在的嫌貧愛富、非常勢利的風氣,這是很糟糕的。

  

   “教育不應該有讓人種退化的危險”

  

   還有一個感覺,小孩是需要管的,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但管孩子什麽方麵非常重要。我覺得很多家長管的不是地方,孩子在外麵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不管,就是分數管得很厲害。所以,我覺得基本的教養和基本的文明是最重要的。杜威的教育思想認為,小孩天生都是好的,隻要讓他發展他自己的興趣,他就一定能成才。比如這小孩愛畫畫,但特別討厭數學,你就別逼他學數學了,讓他好好畫畫。杜威主張完全讓孩子發揮他自己的特長。

   對於他的觀點,後來美國也有人批評,認為這太放任了,小孩自己管不住自己,還是需要管的。有些內容他暫時沒興趣,以後有可能會有興趣的。但總的原則是,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成才的,不要像盆景一樣按照大人的口味加以扭曲,你覺得這樣比較好看,就一定要把它彎過來。要讓孩子自然地茁壯成長,前提是老師和家長都要有正確的態度,適當地澆水、護理。但現在這種教育會有使人種退化的危險,好像經濟好了,老師的待遇也提高了,整個硬件也好了,但是一代一代這樣培養下去的話,在精神上一代一代好像退化下去,我的擔心就在這兒。

  

   問與答

  

   1

   以您的智慧,能否為今天的教育開點兒藥方?

 

   資先生:我最怕開藥方。因為這是社會問題,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就沒法開。如果光是教育本身問題的話,就讓教育多樣化,不要全是教育部審定的教材。能允許私人辦學,我知道不少有誌於辦教育的人,但辦著辦著就辦不下去了。能允許有教育誌向的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拿出來辦教育,按照他們認為的方式辦,我認為這應該就有救。因為現在不乏有教育理念的人,我就認識好幾個。但是我不會,讓我辦我辦不成。現在製度卡在那兒了,必須這樣、必須那樣。南科大到現在算是成功還是不成功?我不知道。

  

   2

   您覺得當家長的怎麽在已經被汙染的教育環境下做我們能做的,在您當初家庭教育的滋養,有哪些您非常感恩、願意跟我們分享的?

 

   資先生:我覺得現在的孩子跟過去不一樣,我們那一代絕對不敢違抗父母,對長輩高度的尊敬。據我了解,現在的孩子不一定是這樣。而且現在知識爆炸,他的新知識你可能都不太知道了。我覺得學校、特別是他的玩伴甚至比家長更重要。家長隻能給他一個很基本的以身作則,如果你一天到晚在家裏講升官發財的事情,他自然而然耳濡目染隻想升官發財。或者父母談事時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是什麽樣的,這是耳濡目染。家長對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影響,要看情況,那是不一定的,因為現在的社會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另外一個是不能看死。我認識好幾個小孩,大概上初中的時候非常叛逆,逃學逃得一塌糊塗,家長拿他沒辦法,甚至一下子就跑到外地去了。但是後來就回歸了,成熟了,就好了,現在事業非常成功。有很多外國人跟我講,他們也是這種情況。所以也不用太擔心,一個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或者功課滑坡,從教育專家來說,恐怕也是可以容忍的,是必然的一個過程。

 

   兩代人不一定都要按你的方式來走。我也讚成不要總是追求名牌學校。可是現在有一個問題。過去的學校,一直到文革,除了特色的幾個名牌學校之外,一般的學校都還過得去,一般是兩頭小中間大,是橄欖形的。那時候大部分都就近上學,也沒人知道幾十幾中學,都差不多。但是現在兩極分化特別厲害,我們的財富兩級分化,教育也兩級分化。好像沒有普普通通的學校了,普普通通的學校都放羊了,反正你考不上大學,也沒有升學率,老師也就不好好教了。這種自暴自棄的情況非常多,就是最好的重點學校也隻重視最好的那幾個班。

 

   我的母校耀華中學現在在天津還是最好的中學,和南開附中兩個比升學率。但首先它小學部劃出去了,把初中和高中部分開,隻重點考慮有升學率的高中部。它依然是最好的學校,大家擠著要去,但它主要是靠升學率了。我也在想,為什麽非要上好學校,往海澱區的學校去擠?但我也聽其他人說,小學的教學質量確實非常不一樣。我沒有調查,不太知道過得去的學校的數量有多少。我們以前一般都是就近上學,我的孩子也都是我們住在哪兒,就上附近的學校,是一個不起眼的學校,但也是好好教,自己好好學就能學好,都是特別普通的,不知道現在為什麽就變成這樣了。

  

   3

   教育創新方麵的提升,如何衡量本身是多元化的東西,個性化的能力用什麽樣的標準去衡量?

 

   資先生:就我了解,譬如美國的大學錄取,不光是看考大學的分數,還要看中學的各種各樣的成績,包括做誌願者的經曆。如果單看學校高中三年的分數和成績,這些成績往往不是真的,甚至一個很次的學校反而成績很高,這些都是可以作弊的。據我了解,美國是有各種各樣考察的,不是一考定終身的。但在中國靈活的東西是行不通的。現在唯一的還比較公平的仍是分數麵前人人平等。可以改進的是考試的內容,內容不要這麽死,死摳唯一的答案。比如有一首詩作者是李白,有一個學生寫“李太白”,就不算他對。大概是憑電腦判卷。這種當然應該改進。

 

   我想來想去,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麽方式,還是一刀切比較公平。但就是一刀切還公平不了,因為現在作弊的方式太多了。我記得是去年有一個消息,一位監考老師比較認真,沒收了學生高科技的作弊東西,然後家長就去鬧,說他們唯一能得到的“公平”就是作弊,如果不允許他們作弊,就不公平了。這是一種非常滑稽的邏輯,意思是說那些有特權的人不需要作弊,不需要成績就可以進去。如果這點兒公平都沒有了的話,我不知道還有什麽可以公平。現在說應試教育多麽不好,我想不出來除了應試之外,還有其他什麽方法來選拔。

  

   4

   我的孩子在一所名校讀書,剛上小學一年級。這一年,我和他共同經曆了很多。我現在在考慮是否要把他轉入國際學校,還是送到美國去。對於這個問題您怎麽看?

 

   資先生:這是你的選擇,我沒法回答。你嫌現在的中文教學不夠好,就幹脆不讓她學中文了?是這意思嗎?你得想明白,要他當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當中國人就必須學好中文。我父親是留學生,在日本、美國都留過學,他有很多留美的朋友。我們家都覺得他們挺“洋派”的,當時日本侵略中國以後,在英租界的家長們有的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當時天津有一所英國學校,據說上完那所學校就可以直接去英國。也有一所學校是法國人辦的。那個學校一切都是外文,當然也有中文課,但中文就非常差了。我母親就堅決反對,她認為中國人就要學好中文,堅持讓我上中國學校,我感到很幸運。這也是我的想法。你不滿意現在中國學校的中文教學內容,那讓他上外國學校不是就幹脆不學中文了?所以還是先得想明白你要讓他做哪國人。

 

   至少要有一種母語學得特別深,思想的深度取決於母語的深度。母語學到什麽程度,整個文化底蘊及思想的深度就被決定了。現在歐洲有人說,拉丁文取消後,使得他們的文化水平降低了。就跟我們說,要學點古文和經典一樣。如果你的孩子要當中國人,他必須學好至少六年小學的中文。學校如果文學課不夠,你可以自己適當給他補充一點。國際學校的中文是很淺的,那種情況下,如果你在家再給他補中文,他一定會覺得特別麻煩,會抗拒。如果想讓他當第二代美國人,就去美國學習,好好學英文。文化水平其實就是母語的水平。比如你專業不是自然科學、數學,將來看這個人有沒有文化底蘊,主要是看母語的程度。

  

   (來源:《民國文藝》,轉載自“壹學者”公眾號,本文係資先生2014年4月20日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的沙龍上的講話整理稿)

所有跟帖: 

自己如此崇洋媚外,自得於英國運來的磚,這不是趨炎附勢? -GGLL- 給 GGLL 發送悄悄話 GGLL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7/2017 postreply 04:47:47

幾千年封建社會傳統,趨炎附勢是很難改的。 -liyubing- 給 liyub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07/2017 postreply 05:19: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