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中國人吃飯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蔣高明:中國人吃飯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來源:民族複興網

61266b34d553250bf0f3cb2e7240be5b.jpg

  作者: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出現了“三高一低”現象,即糧食高產量、收購量高和庫存高量、且價格低。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07億噸,比2004年增加1.38億噸,糧食連續十一年增產,增幅高達29.3%。但與之不協調的是,農民增產不增收。2014年小麥收購價一度回落到1元/斤以內,玉米回落到0.8元/斤。如果單純從糧食“三高一低”的表觀現象來看,似乎中國人吃飯可高枕無憂了——糧食那麽多,又那麽便宜,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好形勢。然而,如果深究起來,我們吃飯問題背後的隱憂卻不容樂觀。

  我國大部分省份糧食不能自給自足

  我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中,一半以上的省份糧食不足。其中,海南、青海、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自足率隻有12%-56%。糧食真正富裕的隻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等少數省份,自給率150%-375%。而甘肅、寧夏、江蘇、湖南、四川等剛好夠用(自給率102%-107%),幾乎無糧可調。

  中國耕地質量整體退化,糧食生產潛力已嚴重透支

  我國耕地總麵積在世界上排第四,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印度,但是我國人口太多,平均到每個頭上,擁有耕地才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麵積的50%。加拿大人均耕地是中國的18倍,印度是我們的20倍。我國人均土地麵積在世界上190多個國家中排110位以後。由於耕地少,耕地休養生息的機會幾乎沒有。且種地不掙錢,農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傳統的精耕細作方式被無情拋棄,轉而依賴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造成地力嚴重下降,突出表現在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下降、重金屬汙染、耕地汙染等。因地力下降,我國糧食單產最近8年幾乎沒有顯著增長,但化肥施用量卻增長了40%,每公斤化肥生產的糧食不足19公斤。化肥利用率不斷下降,由當年的幾乎100%逼近目前的30%。

  中國糧食種植到不適應的地區,造成水資源浪費與生態環境嚴重退化

  “湖廣熟、天下足”,我國傳統的優質的耕地是在黃河以南水熱充足的地區,但那裏的人多地少。種地比較效益低,江南農民率先撂荒,農業進軍到地廣人稀、規模效率高的東北黑土地以及內蒙古草原地區,甚至新疆的荒漠地區,出現了“北糧南運”的格局。但是,我國北方處於半幹旱、幹旱地區,作物生產耗水量大,“北糧南運”的結果是造成缺水地區更缺水,幹旱地區更幹旱,生態退化造成大量寶貴的國土流失,出現了很多生態難民,造成了新的民族矛盾。

  中國糧食後勁不足,種糧大縣多為貧困縣

  為國家貢獻了74%糧食的800個種糧大縣,100多個是國家級貧困縣。誰種地誰吃虧,農民種地成本高,而價格低廉。以山東農村種植小麥玉米為例,化肥、農藥、除草劑、機耕、澆水、收獲、種子等種地成本每畝580元,山東中產田小麥玉米大約都是800-900斤/畝(不計人工成本)。如遇天旱、化肥、農藥漲價,收入隻有500-600元。上世紀70年代,山東一帶小麥玉米周年產量即突破1000斤/畝,可收入人民幣200元,若以黃金購買力計算,值今天的2.7萬元!不解決種地人吃虧問題,我們指望誰供給食物?

  進口壓力持續增大

  一方麵中國糧食豐收,農民自己的糧食賣不動,一方麵大量進口國外的糧食,形成“外糧內運”局麵。我國糧食進口量近10年來屢創新高。據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介紹,這些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在不斷增加,2014達到最高,進口總量大的數字是1億噸,這1億噸中70%以上進口的是大豆(轉基因大豆為主),達到了7140萬噸。2015年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包括小麥、玉米、大麥在內的穀物及穀物粉1629萬噸,同比增長超過60%。加上大豆,中國糧食自給率已低於80%,這對13億的大國是很令人擔憂的。

  國際資本尤其種業大軍進軍中國

  國際資本瞄準了中國市場,ABCD四大糧商都在中國布局。種業淪陷嚴重,繼中國大豆種子被壟斷後,中國蔬菜、玉米種業岌岌可危。而就在歐盟幾乎全麵退出轉基因的同時,國外轉基因公司聯絡境內的生物技術專家,鼓吹政府大力發展既不增產,又不環保,且有健康安全隱患的轉基因種業。歐盟28個成員國中,已有17國(和地區)正式繞開轉基因陷阱“上岸”。它們是,奧地利,克羅地亞,法國,希臘,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波蘭,比利時國的Walloia地區,保加利亞,丹麥,德國,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英國的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區,其餘歐洲小國采取謹慎觀望態度。在全球轉基因市場嚴重萎縮的今天,轉基因公司將目標鎖定中國,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人類食物生產與給動物飼料生產采取同樣的方法,食品品質下降

  目前動物消耗的糧食已超出人類,躍居首位,但很多動物並不是以糧食為食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糧食與副食品價格與其價值嚴重脫鉤,再加上長期以來農業重數量,輕質量,農產品質量不斷下降,廉價的食品逐步與垃圾聯係在一起。食堂、個人、家庭,以及糧食儲藏和運輸過程中的浪費嚴重,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可養活2.5到3億人!我們大量進口的糧食,在餐桌上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垃圾。食物直接等同於垃圾,是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危機信號,而這個危機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著。上世紀60年代那場“三年特殊時期”發生之前,就存在嚴重的食物浪費,如果那場饑荒是政治掛帥造成的,未來的糧食饑荒則將由無節製的自由市場經濟引爆。

  針對上述出現的客觀現實,建議中央政府果斷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牢牢把握中國人吃飯權,中國人飯碗裏要裝中國自己的糧食。具體建議如下:

  1,將人類吃的糧食與動物飼料糧分開,分類生產口糧與飼料糧。

  對於口糧和主要經濟作物,在水熱資源較好的傳統農業地區,采取精耕細作的辦法,即生態農業的辦法生產,達到國家要求的有機標準或至少綠色標準。提高優質健康無農殘糧食與食品附加值,釋放城市人群的購買力,全民動員解決“吃得飽、吃得好”問題。

  2,就地城鎮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目前我國還有一半人在農村,另外我國的土地一家也就十來畝地,與國際資本拚數量是我們的劣勢,但發展高效優質的生態態農業是我們的優勢。采取科學的生態種養措施,農藥和化肥用量可大幅度下降,生態環境會進一步改善。圍繞著種植、養殖、加工與銷售等等環節,增加生態就業機會。如果市場前景看好,農二代、大學生二代等優質勞動力會進入生態農業領域,糧食生產潛力會進一步釋放。中國涉農與環保方麵的資金,即健康保障、社會服務的資金應向廣大農村傾斜,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盤活農村市場。

  3,育種要多渠道

  對於一些傳統的種子資源,包括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來的種畜禽資源一定要保護。育種是要靠高科技的,但育種是多途徑的,分子育種或轉基因育種,不能是唯一的途徑,不能將經費都押寶到轉基因育種上。目前經費支持嚴重失衡。對於一些種質資源,國家可通過讓農民種植,國家高價回購的方法維護下來,並不斷提高質量,而來年繼續種植富裕的種子可作為糧食消耗。

  4,立足國內,適度進口,但進口的糧食以做飼料為主

  不停止糧食大量進口,化肥農藥即使零增長,也是在高位運作。人與動物吃的糧食在質量上沒有區別,城裏人與農民是的蔬菜、肉、蛋、奶、糧食采取雙軌製,農民自己留著吃的食物不能變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進口雖短暫緩解糧食安全壓力,但長久也不是一個好的計策,且有安全隱患,當戰爭或市場波動時,有錢也買不到糧。

  5,適度鼓勵種糧大戶連片集中土地,提高規模效益,但其用途應以飼料和工業原料為主

  當前的做法是借助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技術,利用大型機械,實現大規模生產,政府的各項補貼向大農戶傾斜。好處是管理起來容易,缺陷是食物多樣性和糧食單產出現不可扭轉的下降。對於土地廣袤的東北、華北平原,這個對策是有效的。不過這樣粗放式農業方式產出的糧食,我們建議用於飼料和工業原料。但對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幹旱、半幹旱地區的農田,逐步退出恢複草原和荒漠,發揮其生態屏障功能。

  6,建立生態農業試驗示範區

  以嚴謹的科學數據和事實來說話,以計劃+市場行為帶動糧食安全問題解決,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現象。國家購買農業、健康和環境保護服務,發揮國家涉農、涉環保、涉健康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前提條件是,國家資金向環境友好型、糧食保障性的生態農業傾斜,鼓勵固氮、固碳、化肥、農藥、農膜減量型農業。

  總之,糧食問題不是單一的科技問題,而是複雜的社會問題,還是環境問題和健康問題。如果找對了路子,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不但有解,還捎帶解決了農業麵源汙染問題、霧霾問題、醫患矛盾問題、就業問題、社會和諧問題等等。反之,如果路線錯誤,我們可能麵臨嚴重的糧食供應問題乃至社會動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