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中國很少反對全球化?
趙靈敏寫的“中國人為什麽很少反對全球化?”一文我投反對票。他說:“為什麽處在國際分工產業鏈最高端的西方要反對全球化、賺著微薄加工費的中國卻義無反顧地擁抱全球化?”他連什麽叫全球化都沒有搞明白,也不看看這六七十年來中國是怎麽和世界相處的,就閉著眼睛亂下結論,不投反對票還饒他嗎?
什麽叫全球化?最通俗的來講,是跟著現代文明規則和國際秩序走的就叫全球化,最具體來講,是遵照聯合國各項公約和議案執行的就叫全球化。中國在前三十年,是一個基本上抵製國際公約的國家,為了早日實行現代化才不得不搞一點全球化,否則,沒有現代化又怎麽能全球化呢?為了現代化才不得不打開門戶,招商引資,讓出一些惠利政策,鼓勵外資外商進來落戶投資;也不得不加入WTO,遵守一部分條款,有利於讓中國商品廣銷到全球市場。
全球化對於中國來說,主要是貿易領域裏的全球化,而麵對外幣流通、人員流動、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全球化,基本上是不談的,隻管關起門來,津津得味的搞“特殊化”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殊化的地方占大多數,正如和國內官員搞特權化是一樣多。讓外國人水都潑不進來。讓人家什麽都不能在中國隨便亂說亂動,否則就是幹涉內政、危害國家安全。首先新聞自由就不可能國際化、全球化,其它幾乎是免談。不可能讓外國人到中國買斷報社、電視台、影視業等等,更不可能讓外國人在中國辦私人銀行、證券公司等等。凡是給國企壟斷的一切有資源的地方都不可能讓外商隨便插足,最多讓出一部分企業成立合資性質,那也是有求於別人的技術、銷路或資金。
說到美國政府特朗普禁止七國有限期的入境問題,中國都不需要另外簽署什麽法令,隨時可以不公開的禁止任何國家的人員入境(毛時代就更無須談了,完全是關閉大門,不讓進出)。即使對國內人員的檢查製度上都設定許多條條框框來限製(毛時代完全凍結城鄉人口流動),例如辦理幾代身份證、暫住證、戶籍證;每個村委會、居委會、派出所,實際上都是世界上最嚴密的人口檢查站!這麽多門坎,讓外國人口不可能自由地流動到中國居住、移民或輕易加入中國國籍。尤其是難民問題上,中國完全做不到全球化。
該文也承認,中國的全球化是有選擇性的。1982年,中國簽署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和《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截至2014年8月,32年才一共接收了約40萬難民,13億人口隻接納這一點,其中還包括早在70年代末接收的26萬多越南難民和6萬阿富汗難民,1980年代接收的2萬多印度錫克族和斯裏蘭卡泰米爾族難民,以及近年來接收的近萬名緬甸果敢難民。這些周邊國家的人在中國基本上都是短期停留,多數最終被遣返。等於難民人數零增長。歐洲任何一個小國家也比中國接納得多,而且都是從遙遠的亞非國家湧入,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單單八千萬人口的德國,一年內就要接納進來100多萬難民。一個國家連基本的人口流動都做不到,還奢談什麽全球化問題。
總體上看,中國與全球化相衝突的地方遠遠大於西方。不管是在地區衝突或全球範圍內的衝突,尤其近十年來,中國在聯合國,在許多國際議案上,常常和大多數國家不一致,總是站在俄羅斯、伊朗、朝鮮、古巴等幾個臭味相投的少數國家一邊,積極投反對票。許多情況下中國即時簽署了國際公約,也不會照章辦事,而是有選擇性的執行。
中國兩眼隻盯住對己有利與無利的關係上——有利時可以全球化,無利時可以一國化;有利時就叫多元化,無利時就叫一個中心;有利時就叫戰略夥伴關係,無利時就罵人家是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有利時就叫國際一體化,無利時就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利時就叫相向而行,無利時就叫人家軍國主義複辟。
在公民權利問題上是最不能全球化——你要他人權,他就說民生;你要他民主,他就說法製;你要他法製,他就要人治;你要他財產公開,他就說國家機密;你要他縮小貧富差距,他就說階級社會不可能平等;你要他反對軍事獨裁政權,他就說不得幹涉別國內政;你要他製裁朝鮮,他就說六方會談。
除了和別國做生意之外,也除了俄羅斯之外,中國和周邊任何一國都沒有親近的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領土爭執,都有算不清的曆史老帳積壓在心中,鬱悶著、抱怨著、仇恨著、敵視著。說這些都是美國編織的包圍圈,其實都是自己自釀造的喝不完的苦酒。再說遠一點的國家,更是到處是資本主義活躍的地區,到處是被我們天天揭批醜聞不斷的民主國家。一個人天天在說別人的壞話,天天數落別人的壞事,那是絕對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要叫他合群,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全球化也就是空話,或是用來訛詐別人的借口。
中國與朝鮮和歐美國家相比,朝鮮全封閉,歐美國家全開放,中國半開放,半開放等於半全球化。中國怎麽可能比全開放的歐美國家更全球化呢?
20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