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來源: 河裏的石頭1 2017-02-10 09:05: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3718 bytes)

(文章轉自漢唐歸來, 作者不詳)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所能回憶的新聞很多來自歐洲,那片土地不斷的動蕩,讓我們揪心不已!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2017年剛到來,法國巴黎盧浮宮再度發生疑似恐怖襲擊 

 

在可預見的將來的將來,整個歐洲會像一個多米諾骨牌陣,一個又一個國家倒下,從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這些豬國,再到英法,最後是德國。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觀曆史規律。

 

我們津津樂道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說有那個地方是絕逼不可能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我絕對先投歐洲一票。

 

當前全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是哪個?是美國嗎?是德國嗎?是日本嗎?是俄羅斯嗎?不,不用到處找了,答案是你腳下站著的這個國家,中國。

 

我知道,國內很多人對歐洲,或者說德國製造崇拜得五體投地,一會說百年傳承,一會說精密無比,我也承認在目前某些領域那些經過長時間積累的歐洲產品確實比我們要好用不少,但如果隻看到這些,那麽,我隻能說,那些盲目崇拜的國人連工業化最本質的東西都沒搞懂。

 

工業化是什麽?本質上,工業化是用機器造機器,那問題來了,那些製造機器的機器,是誰來設計的?又是誰來建造的?甚至最終是誰來操作的?是人!

 

大曆史的尺度

 

當你以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時間去看待整個工業化時代,你就會明白,決定一個工業化社會未來的最終還是人,是工業化人口。

 

不管是在美蘇,還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業社會裏,工業人口數量不僅直接決定了工業經濟的規模,也和工業體係的複雜程度,或者說先進程度。因為現代工業的發展趨勢是分工越來越細,產品越來越複雜,基本配件越來越多。要保證工業的正常運轉,把工藝鎖在圖書館裏,指望用到的時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還有個熟能生巧的問題,更不可能有進步——沒有人能基於不懂的知識進行二次開發。

 

所以在工業的核心部分裏,平均每個基本配件要至少對應一個專職人員來儲備並改進生產工藝。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核心產業所占用的工業人口和工業技術的複雜性,以及基本配件數量在同比例增長。但是核心產業並不能自己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還需要消費品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商業、服務業、行政、軍事、社會保障等第三產業,以及采礦、農業等初級產業部門的勞動力來配合。這些人配齊了,整個工業體係才能順暢地運轉,同時每個社會成員才能擁有相對輕鬆而豐富的生活。

 

再加上這些勞動力撫養的子女和老人,大致可以估算出一個獨立工業體係所需的人口大約是基本配件數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於5倍。

 

19世紀中後期,工業體係隻有蒸汽機這一種動力,當時最複雜的工業品無非是鐵甲艦,一條鐵甲艦有幾十萬種零部件,所以當時的一個工業國需要近百萬人來滿足核心產業,最小的工業國比利時也有400萬人口。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增加了電器和化工兩個大門類,工業體係的基本零部件種類也隨之翻了幾倍,已經要近千萬核心產業勞動力才能維持工業體係完整了。此時列強中已經不再包括比利時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國是4000萬人,而且法國的工業體係也不完備,被6000多萬人的德國打上門來就必須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到“二戰”期間,基本部件增加到幾百萬種,對應的是6500萬人的德國可以發動戰爭,法國則在開戰後一個月出局。但德國也必須放棄研製生產諸如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和原子彈這樣的超級武器,人口規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海上地麵兩邊都行的隻有人口上億的美國一家。蘇聯在海軍技術上缺乏儲備,不過造坦克、大炮、火箭炮總能壓德國一頭。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等到世界進入核時代,一套完整工業體係需要由上千萬種工業基本配件構成,這決定了隻有人口上億的工業國,也就是美蘇才有資格成為世界一級,其他工業國隻能做附庸。這段時間盡管英法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戰略核武器,但也隻能麵對江河日下的命運。

 

到了冷戰中後期,工業配件數量進一步增加到3000萬種以上,美蘇各2億左右的人口被各種工業部門完全占滿,很難再往更複雜的工業社會發展了。但是美蘇雙方都絕不甘心維持這種兩極世界的局麵,都希望繼續擴大工業力量,研製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長產業鏈,繼續提高自己的工業複雜程度,在技術上壓倒對方,即把更多的工業人口納入自己的冷戰對抗體係。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把民用產業向國外轉移,同時用金融手段繼續占有這些工廠的產品,養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蘇聯搞軍備競賽。這相當於在不引進移民、不增加農業和社會福利壓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國工業人口。通過這種方式,日本、德國還有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都為美國貢獻了冷戰所需的工業勞動力,增加了美國一方的工業複雜度,促進了美國的高技術升級。

 

而蘇聯一方的人口隻有自己的兩億多加上東歐幾千萬,要和美國控製下的全球體係競爭,隻能延續二戰前那種更適合於進行戰備的科技產業體係,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應用技術方麵獲得高效率,從而使自己的工業體係喪失了自我升級的能力。

 

另一方麵,人口缺乏也使蘇聯不得不把有數的人口都集中到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到蘇聯解體的時候,蘇聯總人口隻有2.8億,卻有7000萬產業工人,平均4個蘇聯人就有1個產業工人,其中絕大多數都在軍事和重工業部門。這直接導致了蘇聯民用工業的長期萎縮,最終崩潰!

 

江河日下的帝國們

 

從上麵的角度來看,歐洲最終走向一體化進程不是因為歐盟想,而是如果不統合歐洲這二十幾個國家的工業人口和製造能力形成一個數億人口規模的實體,歐洲根本撐不下去。但按照目前歐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規模,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它的極限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整個產業鏈條複雜程度的要求和產業工人數目的要求,都是歐盟承擔不起的。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不信?看代表一個國家高端工業體係的戰鬥機,目前能夠達到第四代戰鬥機標準的隻有兩個國家,中國,美國。俄國那個由Su27拍扁而成的T50不算。歐洲呢,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立承擔得起第四代戰鬥機的研發,三帶半的台風戰機,是整個歐洲的力量加起來所能達到的頂峰了,第四代戰鬥機F35,隻能是聯合美國一起開發。但是即使是歐美聯合上一堆傀儡國家例如日韓,整個開發過程都已疲態盡顯。

 

F-35的開發過程遇到一大堆問題,其中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是飛控軟件的設計,現代飛機幾乎就是一個飛行電腦,幾乎一切功能都要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完成。“摩爾定律”不單止對硬件適用,對軟件技術發展一樣適用,因為芯片的容量差不多每18~24個月會增加一倍,帶來的運算能力也會支持軟件的大小跟著增加一倍。2002年服役的F-22的機載計算機軟件包括400萬行源代碼,眼下剛剛投入試生產的F-35的軟件則有1900萬行,雖然略低於每年翻番,不過大體符合這個規律。

 

軟件是人寫出來的,當初編寫F-22的軟件時美國人還使用了專門軍用的Ada高級語言,可是源代碼翻了幾倍之後,就再也湊不出那麽多懂Ada的程序員了,隻好改為民用的C語言,不過連C語言的軍方程序員都湊不出那麽多,戰鬥機的軟件又不能隨便外包出去,F-35的軟件開發進度隻好一拖再拖,成本也隨著人吃馬喂節節攀升。

當初美國人提出研發這種輕型四代戰機是因為F-22價格過於昂貴,需要一種廉價飛機彌補其數量不足。在當時的計劃中,這種戰機的各項性能差不多相當於F-22的一半,造價隻有其1/3。不過到現在,F-35還沒正式大批量生產,造價就已經快超過了F-22。

 

集美歐之力,造一款第四代戰機尚且舉步維艱,你還覺得歐盟能獨力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幾率有多大?

 

工業革命是一個由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每次工業革命之後,新的技術手段會讓製造精度大幅度提高。一旦機器的精度提高,接下來帶來的變化就是可以製造更複雜產品的機器。而越是複雜的產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這些零件都需要有人製造出來,所以一個工業體係有多少種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術人員掌握製造工藝。

 

說到底,一個國家要維持工業體係持續升級,必須要有足夠的工業人口。每當一種更複雜的機器出現,隻有能招募到足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產業升級才能進行下去。在一次又一次產業升級中隻有人口足夠多的國家才能甩掉所有對手。

 

反之,如果產業鏈已經拉長到把人口基數用光了,那就隻能拆舊的補新的。每個國家都會把用來保命的軍事工業留在手裏,拆出去的工業首先是能賺錢,能滾動發展的民用工業,等民用工業拆得差不多了,機床、工業設備製造行業也會追著民用工業這個大客戶而去,隻留下軍事工業。

 

雖然軍事工業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最高的技術水平,但軍工造出的槍炮都不能再用來造別的機器,一旦本國沒有了民用工業,軍事工業也不能把軍用先進技術轉移到其他產業。再也沒辦法實現用機器造機器,用老式機器造更先進的機器這種工業化循環。

 

隻要別人的工業化循環一運轉起來,積累出新一代技術,那些昔日的帝國很快就什麽也不是了。在可預見的將來的將來,整個歐洲會像一個多米諾骨牌陣,一個又一個國家倒下,從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這些豬國,再到英法,最後是德國。如果說有什麽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觀曆史規律,這就是。

 

如果很快有第四代工業革命,那麽我個人猜想很有可能會是以核聚變,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這三大標誌性事物宣告一個時代的來臨。而其中最基礎的一定是對於能源來源方式的革命。在聚變能這個領域,目前能夠確定擁有集反場箍縮磁約束,超導托卡馬克,非超導托卡馬克這三種裝置的國家,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另一個,可能是美國。

 

至於歐洲,歐洲建造的巨型強子對撞機裏麵的核心部件,你猜是madein哪個國家?

 

當然是中國!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中國走向強大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無“農”不穩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曆代統治者都視農業為國家的根本,十分重視農業,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實現長治久安的目的。

 

比如曆代政府都重視引進或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改進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編著農書,這就使得中國的農耕文明長期居於世界先進水平,農業文明的表現其實就是手工業,因此中國手工業享譽世界。不論是官營手工業還是民營手工業,都有著部門眾多,品種齊全,技術水平先進,產品質量高等優點。精美絕倫的絲織品,流光溢彩的瓷器,神秘漫長的絲綢古道,“絲國”、“瓷器大國”的美譽無不折射出東方古國的豐盈與富饒。

 

這種模式發展到康乾盛世時達到巔峰的狀態,當時農業的發達首先表現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麵積的擴大。1661年全國耕地麵積為526萬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統計數字,達到851萬頃;到1725年(雍正年),全國耕地麵積為526萬頃;此時農業種植方法的進步,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獲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獲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獲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等等。

此時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一直主導著社會的進步。

 

第二個階段叫:無“工”不強

 

中國對這個概念應該體會更深,因為隻有經曆過、痛苦過,才能真正的醒悟。近代的中國,正是在工業起步上慢了世界一個節拍,才倍遭西方列強的欺淩。

所謂:盛極而衰,樂極生悲。中國就是在農業的巔峰時期才開始走了下坡路,當時處於盛世太平下的康熙開始閉關鎖國,對清初已經萌發的工場手工業不是扶持而是嚴加限製。例如對絲織業機戶的織機數量、工匠人數、工資定額,冶鐵業場主的采礦地點、爐數、產量、價格、運銷地點等等都有嚴格規定;並課以高額稅金。采銅業的產品一度隻許以成本價賣給官府,再由官府售賣。還在傭工中另外實行一種保甲製,他們“日則做工,夜則關閉在坊。

 

而此時的西方社會已經開始迭代發展,通過工業革命把人類引入了大工業時代。

 

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皆因工業而走向強大,英國之所以成為世界霸主,是因為它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蒸汽機的發明到運用開始,不到100年的時間裏,英國工業總產值已經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占比僅為不足3%,但是德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湧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

 

美國也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這使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1900年的日本還隻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當時工業總量隻占世界的2.4%,但是日本分別在1905年搶了沙俄庫頁島的南半部;在1910年吞並了朝鮮,在1919年侵占了中國的青島,這個島國通過戰爭搶奪他國資源,以獲得工業發展的原始資本。到了1937年,日本工業產值已經占世界的4%,居第六位。二戰之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下工業迅速發展,1969年美國進口的鋼鐵42%來自日本,於是日本GDP在1966年超過英國、在1967年超過法國、在1968年日超過了聯邦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而這一年正是明治維新100周年。

 

蘇聯的強大也完全得益於工業,一戰前夕俄國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蘇聯建立後通過第一、二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由農業國家變成強大的工業國,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並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為日後的美蘇爭霸打下了基礎。

 

而二戰期間,中國工業僅占世界工業生產的0.3%,日本侵華前已經可以每個月造2000架戰鬥機,而中國一架也造不出來,所以日軍在戰鬥機的掩護之下,數次順利突破中國的防線!

 

但是現如今中國工業水平已經突飛猛進,建國後毛澤東為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改革開放之後這些基礎終於有了用武之地,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而到了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已經反超美國,是美國的1.0倍,是德國的3.46倍,是日本的2.35倍!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如今從工業前景上而言,世界上再也沒有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擁有龐大的人口、廣闊的國土、發達的教育、完備的工業體係、以及深厚的文明等特點於一身!

 

第三個階段叫:無“網”不達

 

人類最近的300年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大工業時代,大工業時代的使命是為人類搭建各種基本設施,包括硬件、資源、設備、產品等等,通俗的說就是為人類搭建舞台,它讓世界硬朗又開闊。

 

如今舞台已經搭建完畢,而我們也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正在進入無網不達的信息時代。水木然認為未來是一個高度協作、跨界互聯、且鏈接無處不在的世界,每一個人、每一份信息、每一件商品,都是價值鏈上的一個重要的節點,無數條價值鏈細而不脆、繁而不亂,正在支撐一個全新的世界。

 

世界正在由堅硬變的靈動:價值多元化、財富流動化、分工細致化、產品定製化、組織扁平化。

 

數據和信息開始反作用於物質現實,並逐漸掌控世界運作,顯然這是一場新的疆界開拓運動。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最令人興奮的是,中國和美國開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引領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由中國互聯網進程和完善程度決定的!

 

人、信息、商品三者鏈接起來可以發揮1+1大於2的綜合效應。因為人與信息、人與商品、信息與商品是可以互相作用的,一旦鏈接起來,就可以發生裂變和聚變的效應,瞬間聚合、張力無限。

 

中國互聯網發展了20年,現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BAT分別掌握著中國的信息型數據、交易型數據、關係型數據,然後利用跟大眾的通道不斷兼並後起的創新企業。

 

中國未來一定會打造出一家超級互聯網公司。將BAT收入囊中,通過高效協作和行業細分,來優化配置社會的各種資源,包括各種大大小小的、邊邊角角的零部件,不浪費一個螺絲、不放棄一個靈魂,將整個社會帶入價值創造和吸收的大循環。實現了萬物互聯、價值共享。

 

第四個階段叫:無“文”不興

 

這才是強大的真正階段,那就是精神的複蘇,我們先來看一下西方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15世紀的歐洲還處於被教會統治時期,基督教禁錮人性,讓人失去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後來歐洲先後發生了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通過“複活”古希臘和羅馬的精神文化,創造出一種主動、創新、積極的氣氛,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在歐洲發展起來。

 

所以工業革命之所以在歐洲發生,跟文化思想解放是分不開的,文藝複興引發的“人文主義”思潮,肯定了人的力量,讓人類堅信人可以改變一切,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裏有句著名的話,他說人是“萬物的精華、宇宙的靈長。”這句話就出自文藝複興時期,文藝複興鼓勵人們用不斷用發明和創造去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生活。

 

經過文藝複興300年的醞釀和準備,歐洲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領域全麵取得優勢地位,隻等著啟蒙運動的一聲號角,歐洲的封建體製就開始忽喇喇大廈傾。緊接著就是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借助資產階級及其實力,歐洲各封建君主國開始在全球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擴張,到處建立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同時強力推行文化輸出。其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和美洲相繼取得勝利,到19世紀末,歐洲文明一躍而為全球文明。肇始於文藝複興時期,後經過啟蒙運動理論化和資產階級實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也在這個過程中通行全世界。一直到現在。

 

如今中國對世界經濟、外交和安全正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自從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被強勢的西方文化的所輻射,不僅中國,全世界都在遵循一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而我們也發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領的工業化大道上,人類越走越快,但是也越走越膽寒,放眼四望,我們已經被各種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戰爭衝突,和恐怖襲擊所包圍……

 

世界該走向哪裏?糾結那種思想文化才能帶領人類走向未來?

 

 

歐盟將死,美國正衰,中國當立,世界進入大變革前夜

 

 

先看西方,為了將世界帶入到一個統一的經濟市場,西方文明在過去幾百年對世界的不斷征討,借助經濟上和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促進了全世界各個文明學習西方文明而自強。因此從經濟上講,西方世界在經濟和科技上影響了世界,但從政治上講,西方無法為世界建立一個統一有序、且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世界國家”。因為他們無法為世界提供永久和平的整合模式,更何況西方本身內部都無法統一。

 

再看東方,雖然連續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已在五四運動後遭到全麵否定,各種西方各種思想潮水般湧入中華大地。但是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逐步複興,正在跟西方文明強烈的碰撞,這是一個激蕩的大時代!

 

西方崛起的曾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給人類文明創造過巨大貢獻的,比如公平自由的市場、民主的選舉,憲政的體製、公民的權利等等,西方的成就對世界影響是深遠的。而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正好就體現在善於不斷吸取先進思想,在容納的過程中又不迷失本位自我,最終將外來的先進思想轉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中國文明憑什麽可梅開二度?

 

網上有個段子:

 

五千年前,我們和古埃及人一樣麵對洪水;
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青銅器;
三千年前,我們和古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
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伐;
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
現在,我們和美利堅一較長短!
五千年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打著麻將,而另外幾家已經換過好多輪了。

 

 

首先,中國盡管也多次經曆過混亂和解體,但是從大曆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完整地守護了一個超級文明,長時間生活在一個文明帝國的穩定秩序中。其次,中國人保持著可貴的天下主義的精神,恰恰中國文化是距離狹隘的民族主義最遠的。而同時儒家、道家的人文主義價值觀使得中國文明符合了新時代人類社會整合的需求,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

 

中國古人就開始追求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中華文明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改革精神,有“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論,有“天人合一”中的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精神,以及中華文明和平世界主義的天下世界觀,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

 

中國崛起的第一步,一定是傳統文化的強勢回歸,這是一定的!中國崛起將人類文明跨入新時代,也注定將照亮整個21世紀。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還需要一步一步的努力!未來十年,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依然是中國。中國隻所以擔此重任是因為他還有很多改進空間,最主要的是不斷前進的決心!

所有跟帖: 

吃飽飯的人自然會幻想,中國人多想啥的都有。 -hzzmh- 給 hzzm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17 postreply 11:46:06

奧運會期間巴西電視台都不太尊重中國,博鼇論壇也是日薄西山 -liyubing- 給 liyub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17 postreply 16:28:17

幾十年內中國經濟隻是三級四級中一級,科技政治上還將處於下風 -liyubing- 給 liyub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17 postreply 16:25:47

到那時如果中國經濟是三級四級,美國歐洲,就是七級八級。美歐政治根本沒有將來,何來下風,沒見現在就得了精神分裂症嗎? -vycnd- 給 vycn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20:48: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