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遺賢,國之大害也。

野有遺賢,國之大害也。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列舉並論述了治國理政之四大要領,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其中,“人盡其才”被排在首位,因為人是所有因素中最主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按照偉大領袖的說法,世界上隻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能創造出來。

 

然而,對一個國家乃至一個集體而言,不能盡其才的人也是最危險和最具破壞性的因素。何則?

 

地不能盡其利,物不能盡用,貨不能暢其流,頂多是浪費而已,頂多是效率低下而己,頂多是經濟效益差而已,它們本身並不具備破壞性。

 

可是人就不一樣啦。人若不能盡其才,有機會就可能造反,沒有機會就可能投敵,為敵所用,這危害性和破壞性能不大嗎?

 

戰國時的百裏奚,衛鞅,李斯,韓非等輩,在他們本國不能為他們的才能找到用武之地,於是投奔秦國,秦國給了他們才盡其用的舞臺,於是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國時的許攸,在袁紹帳下才能被埋沒,於是投奔曹操,獻火燒烏巢糧草之計,於是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擊敗袁紹。

 

抗日期間的諸多文藝青年,苦悶於蔣中正兵統秀才的黑暗重慶,成群結隊投奔毛澤東秀才統兵的光明延安,於是國民黨被一輪又一輪學運及一浪又一浪的書山文海沖到了臺灣。

 

以上為投敵的例子,以下列舉造反的例子。

 

典型的要算唐朝的黃巢了,幾輪科舉考試皆名落孫山,萬般無奈之下,便賦“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於是,不可一世的唐帝國,便被這首《菊花》詩爆了菊。洪秀全的情況與此類似,大清不錄取這個秀才,他就去投奔耶穌,“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創建“太平天國”。可憐大清三百年江山,就被這個落弟秀才要了半條命。

 

我們再來看中華民國之父孫大炮本人。他本來也是落弟秀才,屢試屢敗,為了五鬥米,無柰從醫,但他自認有匡世濟民經緯國家之才,實在不甘心開方抓藥一輩子,於是托關係,走門路,上書李鴻章,希望找個幕僚的工作。不幸的是,孫中山錯走了李鴻章這道門,隻剩下半條命的大清朝錯失了孫這個匡世濟國的宰相之才。於是乎孫中山沖冠一怒,轉身便鬧起了革命,排起了滿,把大清朝的這半條命也給革了。

 

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眼光的是一位響當當的女流之輩,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當她讀到駱賓王那篇把她從肉體到靈魂都罵得一絲不掛的千古流傳的《討武曌檄》時,第一句評論竟然是“野有遺賢,宰相之過也”。武則天深知,“野有遺賢”,如果碰上“國有飢民”,那真是國之大禍患,黃巢和洪秀全便是如此。

 

在這個問題上工作做得最好的當數漢武大帝。他的一紙《求賢詔》,把全天下自認為是個人才的賢士俊傑乃至牛皮大王甚至快一百歲的老頭全都召到了長安,並且來者不拒,全都安排了工作,一時沒有空缺,安排不過來的,也全都養起來,不使流落民間。正因為漢武帝做到了“野無遺賢”,所以他統治時期雖然飢民常達40萬到100萬之多,但至多也就是個“群體性事件”,沒有釀成革命。

 

觀當今之中國,野有遺賢無有哉?我認為有,至少草《零八憲章》的劉曉波和寫《討伐中宣部》的焦國標就算兩位。雖然他們在大學裏都有教職,但天天在講堂上向學生傳授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學問”,他們至少自己認為是“人不能盡其才”的,所以應該也算“遺賢”。

 

不過,習近平的中國畢竟已經做到了“國無飢民”,所以這兩個“遺賢”盡管已經投敵,淪為敵對勢力的反華棋子,終究還是翻不起什麼風浪。

 

然而,按照武則天女皇的標準,國有遺賢,中宣部無論如何不能說無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