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九三大閱兵上,習主席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複興”。那麽,習主席的心理想的是哪一段中國曆史呢?進來國內電視中一係列曆史題材的係列節目逐步揭開了謎底。一下是俺看過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sfNK3hVak 曆史的拐點(這部一定要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vrrwC0mJ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DI2jBqXB0&list=PL0jkxEj9AnGmSj5XRiAOne3zMy4az-j6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Rm8v2RT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oETtZEjcE
沒錯,那是漢武帝時代,如果將“秦始皇漢武帝”輸入搜索引擎,將會有更多的節目。
曆史總是驚人的重複,國共內戰與楚漢相爭何其相似,都是以開始較弱的一方獲勝,都是經曆了三到四年的戰爭。讓我們再來漢朝建立之初曾遇到哪些挑戰,考古研究表明,經過長期的戰亂,漢帝國其實非常的虛弱,劉邦的白登之圍大敗於匈奴,使得匈奴稱為大漢帝國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隻能靠“和親”去維持北部邊界的脆弱的和平。所謂“和親”,就是就是使漢朝向匈奴王進獻皇族女子,並非是平等意義上的政治聯姻,就這樣,堂堂大漢帝國的安危全係於這些弱女子身上,對漢朝而言是屈辱的,沒有人知道她們遠嫁以後的命運,史學家關注的始終是漢朝的國運。所幸的是,漢朝經過文帝景帝兩代帝王勵精圖治,終於使漢朝具備了對抗匈奴的國力,而且迎來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此時,距離漢高祖劉邦開創大漢帝國已有70餘年,大漢帝國已經富庶而繁華,但仍未獲得與大國地位匹配的尊嚴。然而,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起初並不順利,第一大阻力竟然是當時國人已經沒有了漢初時的進取精神和麵對凶殘敵人的勇氣,大部分人心理想的是繼續“和親”,省事簡單,且“怕”字當頭。但漢武帝畢竟是一頭獅子,有人說,“一頭獅子率領的一群綿羊,可以勝過一隻綿羊率領的獅子”。漢武帝傾全國之力通過十多年的戰爭,終於在漠北徹底擊敗了匈奴,為中華民族贏回了尊嚴。漢王朝為此等待了81年之久。這時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曆史,也是一段英雄輩出的曆史,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豪言,在國家危難之時,激勵了曆代多少熱血男兒。
中國近百年的曆史也是一部屈辱的曆史,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毛澤東也有一個心結,且與一次軍事失敗有關,這就是台灣問題,軍事失敗就是金門戰役。所不同是,這不是來自外部的威脅,但同樣妨礙著一統中華的強國之夢,建國至今也已經有將近70年。新中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國力也達到空前的程度。正如文景之治,改革開放後幾代領導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經濟方麵,並取得成就。然而,文景之治政治上的特點是“無為而治”,即以一種寬鬆的政治和經濟氣氛讓人民休養生息,最高領導人並沒有太大的手筆,這一方麵積蓄了國力,另一方麵也滋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到了漢武帝時代,必須有所改變才能幹成大事。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勤勞,曆史上看,人民隻要是有幾十年休養生息時間,必定會變富足。然而,麵對挑戰,需要有豁得出去勇氣,一位傑出的領導是一個幹大事的民族不可缺少的。
寫到這裏,親們是否以為俺把習主席比作當代漢武帝?這當然是俺的期待,事實上,俺就是習粉。俺讚賞習主席麵對挑戰有一種不回避的態度,而且對於自己的使命有一種緊迫感。習主席自上任以來提出的西部開發大戰略,一路一帶,亞投行等等都是大手筆。我們看,自漢代立國至匈奴問題的解決一共用了81年漢武帝自己也花費了22年。那麽台灣問題呢?1949+81=2030。但俺認為,應該在習主席任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