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死結,蔣尚義會不會幫著解開

本文內容已被 [ LinMu ] 在 2016-12-25 15:21:2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芯國際是我國最大的半導體晶圓加工企業,由台灣的張汝京於2000年4月在上海成立。張汝京在台積電隻負責蓋廠,並不懂得管理。蔣尚義是台積電一哥,他對於張忠謀就像張良蕭何對於劉邦那麽重要。蔣尚義跳槽不是因為高薪挖角,隻有4萬美金的年薪,和台積電二哥梁猛鬆跳槽三星不同,顯然是看好中國市場和發展前景。張忠謀並沒有像指責梁猛鬆那樣指責蔣尚義,可能張忠謀和大陸政府有默契。中芯國際沒有很好的管理階層,蔣尚義將彌補這塊短板。

2002年,董事長張汝京在公開場合宣布在未來的5年裏,將投資100億美元擴大生產規模。在當時,這100億美元的投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金額,它是同期世界晶圓加工老大台積電(TSMC)的投資額的5倍,三星的4倍,日本當時12家半導體企業同期總投資額的6倍以上。如果這些投資都見效的話,現在的中芯國際無疑已經成為晶圓加工企業中的國際大佬,但是結果讓人心寒。在百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以後,中芯國際的銷售額沒有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以後,連續虧損,直到2012年才扭虧為盈。不論是銷售額還是利潤,和台灣的二強台積電和台聯電(UMC)相比望塵莫及。中芯國際(HK,00981)從2004年在香港上市以後,股價長久在低位徘徊,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僵屍企業",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性輸血,應該早已經被市場所淘汰或成為國際半導體大佬的子公司。

有日本半導體行業分析第一人之稱的湯之上隆對中芯國際的失敗做了以下的分析:晶圓加工需要幾百個人的團隊經長期共同努力協作才能出成果,中國人的個人主義嚴重的阻礙了團隊精神發揮,最終導致中芯國際的業績低迷。湯之上隆還指出,決定一條半導體生產流水線的好壞最主要的因數是投入產出比,簡單地說就是"正品率"。對於精密元件的半導體來說,隻要一個地方有細微的差錯將會導致整塊晶圓報廢,這和生產成本直接掛鉤,可以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所以提高"正品率"是晶圓加工商至高無上的命題。由於半導體加工工序繁多,而且涉及領域極廣,所以生產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變得極為重要。既要有能力強勁的領導,還需要數百人技術人員的協作和努力。

2007年,湯之上隆氏在訪問中芯國際時發現,半導體生產流水線上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台灣人,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也都是台灣人和日本人,中國人隻占很少比例。他好奇地問中芯國際的日本同行,同行這樣回答:第一,中國人缺乏對公司的忠誠,在公司的團隊裏更是缺少協同性,需要100人以上的團隊工作幾乎無法勝任;第二,由於缺乏自發的責任感,很多需要默默無聞仔細工作的小環節都會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這無疑最終直接導致廢品率的提高。第三,聰明的中國人很多,很多技術一教就會,但是一旦學會技術後,一有其他高薪的職位就立刻跳槽,人員流動非常大,所以對培養中國技術人員廠方非常消極。7年後,也就是2014年,湯之上隆再次詢問同行時,同行的回答是情況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無疑半導體產業在中國有廣闊前景,現在中國進口半導體產品的金額超過石油進口,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這為大企業的誕生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再者中國政府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中國人有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隻要培養起同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就能開創出新局麵。相信在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後,中芯國際有望真的走向國際,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