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通脹危機來襲 中國失業大閘將重啟

深度 | 通脹危機來襲 中國失業大閘將重啟

2016-12-14 原創 星火財經記者聯盟

 


就在前天,股債匯再現“三國殺”,股市創業板跌破2,000點,債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3.16%,10年期國債期貨跌幅超過1%,創曆史單日最大跌幅,而離岸美元兌人民幣又麵臨破7格局,似乎一夜回到解放前。

星火小編認為呈現此次多市場大跌的背後深層次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通脹預期的抬頭。而通脹一旦來襲,對本在L型走勢下的中國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屆時會有更多的企業因為低需求、高成本而倒閉,從而引發更大的失業潮。

 


通脹引發的連鎖反應將導致失業率的上升

矛與盾 通脹與失業

繼今年年初以來,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價格一路飆漲,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明顯反應到官方數據中,據國家統計局,中國11月CPI已經升至2.3%,PPI升至3.3%,預計2017年1季度CPI可能突破2.5%,PPI可能衝至5%。某種程度上,今年商品價格的大漲是過去長期貨幣超發背景下填平的所有“估值窪地”,比如在大漲前,一斤鋼鐵甚至還沒有一斤白菜的價格高,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嗜血”資本輪動效應的體現。

從2014年的股市債市再到2015-2016年的房市和商品的大漲,都是通脹抬頭的預期反應,而房地產和商品價格上漲更直接的推動了通脹的發生。

與通脹預期相對應的是商品價格上漲和中國經濟複蘇的聯動性在減弱,這應該是供給側改革後一種特有的現象。因為更多的企業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倒閉,而生存下來的企業數量減少,行業集中度變高,那樣供給自然不能滿足需求,漲價也就成了“唯一途徑”。

反過來說,商品漲價潮下對中國經濟反而是不利的。本來因為中國經濟的減速,社會的購買力在下降,但商品的漲價反而會增加社會原材料成本,這對製造業來說造成了“兩頭難受”,一邊是需求本來就不旺盛,產品的價格自然就沒有上漲的基礎,這個時候如果因為商品漲價造成的成本增加,無疑是逼迫企業漲價,漲價是進一步抑製消費的行為,這勢必導致部分企業的加速“死亡”。

企業倒下的多,就業率下降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失業的人多,購買力下降又倒逼企業生存更加艱難,企業倒閉又促使更多人失業,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盡管中國官方失業率五年來一直徘徊在4%附近,但據Fathom Consulting的今年年中的報告顯示,如果因為通脹導致企業大肆倒閉,我國失業率甚至會攀升4-5倍左右,粗略估算,將會有1.2億左右勞動人口失去工作。從這點上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我國一直打開信貸“水龍頭”,不斷放水,並重啟舊增長引擎(增加基建—房地產)來穩定GDP增速。

人民幣大潮的回落

無獨有偶,就在前天股債匯都出現大跌之時,《金融時報》刊登長篇報道,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新動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退步。

文章分析了中國經濟麵臨的諸多壓力:一方麵是特朗普當選後美元是13年來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麵是中國經濟放緩導致資金外流。報道稱,過去一年,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外貿額從26%下降到16%。

從文章中可以看到,首先為防止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的資本外流,決策層正在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管控;其次也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加工型企業在人民幣大潮回落中減少了結算美元的份額,同時也帶來了不便;最後進口企業因為人民幣的貶值在成本管控上承擔了更大的風險,總體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倒退,尤其是進出口企業將麵臨更多的困境,直接會不利於依賴進出口的地區就業,而這部分企業又是容納就業人口的“主力軍”。

華為的華麗憂傷

華為的老總任正非在近期的一個觀點引發了諸多關注,他在一封公司的內部郵件中,表示明年有可能出現金融危機,甚至比2008年嚴重的多,這種邏輯是有跡可循的,尤其從大宗商品上來看。

在2008年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各個行業的蕭條是一致的,當時並未出現經濟不好而大宗商品飆漲的局麵,而今年的現象很奇特,經濟難言好轉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反而在節節攀高。

不管出於什麽角度考慮,任正非的確是認為“金融危機即將到來”,他曾經說,實體經濟一直在流血,而全國一線城市和一些熱點二線城市的房價卻猛漲,大量的貸款流入房地產領域,導致其對製造業帶來擠壓效應。

事實上現在中國製造業的確麵臨危機,外有大宗商品大漲導致的成本壓力,內有轉型升級去產能的陣痛,還要麵對人民幣貶值、房地產擠出效應等帶來的資金壓力,可以說製造業現在是舉步維艱,即使是華為這樣,走在製造業最前端的企業,也不敢掉以輕心。一旦製造企業出現大麵積倒閉,失業率必然難於控製在“紅線”下。

中美之路 憂中有喜

從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來看,特朗普當選之後,全球市場預期大逆轉,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賭”美國經濟複蘇。從目前局麵來看,美國經濟複蘇已經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有一點要明確,表麵上看,似乎是特朗普的“四萬億”扭轉了市場的預期,但根本上說,沒有此前8年奧巴馬的持續努力,現在很難看到美國經濟的回溫。

對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而言,雖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剛剛上路,得益於這幾年反腐敗高壓“促動”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連續三個季度“持續企穩於6.7%”的“盛況”!盡管在房地產投資遭遇“高壓”之後,對經濟增長的負麵效應會在今年底、明年初體現到經濟數據上,但從一個中長期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正在構築底部的跡象日益顯現,不能就此盲目判斷 “L型下行階段已經結束”,內部經濟增長乏力的困頓狀態,仍然沒有緩解的基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