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根本不是要與中國打局部戰爭,而是要打經濟戰

來源: Mao_8341 2016-12-06 08:42:2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25 bytes)

川普根本不是要與中國打局部戰爭,而是要打經濟戰

川普要建立21世紀的帝國特惠製度,把中國產品排除在美國市場外,以此達到複興美國製造業的目的。

然後,由於對美國出口受限,歐洲和日本為了保護本國的製造業也會如法炮製,對所有中國的中高端產品都征收高額關稅

結果,整個世界市場去全球化,回到1930年代。

同時,美國還會撕毀跟伊朗的核協議,發動對伊朗的空中打擊,從而抬高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

美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看準了中國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和國際能源供應的軟肋,通過帶頭對華關閉市場,大幅度抬高國際能源價格,來打擊中國的發展,從而達到讓中國經濟發展停滯,最終誘發社會危機的目的。

這跟裏根上台以後,美國為了對付蘇聯刻意壓低國際石油價格,是一個路數。

裏根政府上台後,認為蘇聯的擴張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因此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搞垮蘇聯。在內閣討論會上,國防部長溫伯格提出,技術創新是美國的一種獨特優勢,可以用它來損耗蘇聯的經濟。他認為,關鍵在於把美蘇的軍備競爭的重點從數量轉向質量。如果美國的技術創新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不受阻礙,就可以把蘇聯拋在後麵。在五角大樓的絕密文件中,溫伯格將此稱為“經濟戰”的一種方式。他相信,如果蘇聯無法從西方得到貸款和技術,它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因此,美國應抓住每一次機會限製西方對蘇聯的技術貿易出口,遏製並打擊蘇聯可以換取外匯的那些領域。

美國中央情報局對蘇聯經濟格局做了分析後認為,蘇聯的弱點在於它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很大,如果國際石油價格下降,蘇聯出口換匯的能力就會下降。蘇聯外匯儲備下降,主權風險就增加,西歐的國家銀行給它發放貸款時就會三思而後行。蘇聯利用西歐的貸款下降,它用以改造技術的能力就會下降,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上就會落後。蘇聯傾全力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會耗盡它的實力。

經過這些計算後,美國就從國際油價入手。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國際油價攀升,蘇聯靠石油出口賺了一大筆錢。美國人估計,石油價格上漲1美元/桶,蘇聯一年就可以多獲得10億美元的硬通貨。如何才能壓低油價,打擊蘇聯出口換匯的能力呢?

20世紀80年代,影響國際油價的單個產油國隻有沙特阿拉伯。沙特的產量占歐佩克總量的40%,而且與其他歐佩克成員不同的是,沙特可以迅速地增加產量,它的石油儲備運用起來也很方便。換句話說,沙特具有其他產油國都沒有的生產彈性,能夠靠控製出口石油的量來影響國際油價。當時,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略大於求,每天有200萬至300萬桶石油屬於過剩供應。許多歐佩克國家強烈要求沙特削減出口量,以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32美元漲到36美元。

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便飛到沙特首都利雅得會見沙特親王,說明美國對油價的關心。當時,凱西的論據是,美國經濟需要低油價支持,沙特如果不向其他歐佩克國家屈服,就是支持美國,美國會感激沙特,會向沙特出售一些尖端武器,以保證沙特的安全。當時沙特擔心蘇聯的向南擴張會影響到自己的安全,沙特親王又是個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非常反感的人,美國的勸說立即得到了沙特的積極回應,雙方一拍即合。沙特認為美國的計劃符合沙特的利益,除了強大的美國可以給沙特提供安全保護外,低油價會讓歐洲停止從蘇聯購買天然氣而選擇從中東進口石油作為替代,還可以讓伊朗這個有可能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伊斯蘭革命的國家受到懲罰。沙特向美國人保證一定會頂住歐佩克組織要求減少石油產量與提高石油價格的任何努力。

美國用了一切辦法來壓低油價,其中之一就是縮減需求,包括縮減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從1973—1974年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西方國家就開始構建戰略石油儲備。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在平時要多購進一些石油,貯存在專門的地方,以備萬一石油進口中斷時,拿出來使用。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多藏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自然地下岩洞中。美國國會原計劃到1990年時儲備7.5億桶石油,這要求美國每天要購進22萬桶。1983年,裏根政府宣布,因為政府預算緊縮,美國每天隻能購進14.5萬桶石油。除以之外,美國還要求西歐及日本時刻做好準備,一旦油價上漲,就拋售戰略石油儲備,以打擊石油投機,平抑油價。

1985年,沙特國王法赫德對美國進行了訪問,美國又說服他繼續維持石油產量,必要時甚至應多開采一些。對於沙特來說,這並不困難,因為沙特開采石油的成本非常低,平均每桶1.5美元。油價再低些,隻要石油出口多,對沙特來說仍然是筆利潤豐厚的買賣。

為了給沙特阿拉伯一些甜頭,美國政府通過國際銀行家告訴法赫德國王,美國財政部正在設計美元貶值的計劃,準備在未來12個月內讓美元貶值四分之一。這一消息對法赫德來說是無價之寶,使沙特有時間來安排它的境外財產,美元以外的資產當然會隨著美元的貶值大幅升值,沙特為此大概大賺了一筆。沙特當然要投桃報李,1985年夏末,沙特政府正式通知裏根政府,它準備增加石油產量,國際石油價格將急劇下跌。當年11月,每桶原油的價格從原來的30美元跌到了12美元。

1985年,美國對蘇聯發動的“經濟戰”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石油價格暴跌與美元貶值使蘇聯的外匯收入銳減,蘇聯預期從西歐獲得的出口貸款、硬通貨和技術不是被停止就是被砍掉了,這使蘇聯從西伯利亞通往西歐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大大推遲,原計劃得到的硬通貨也泡湯了。天然氣管道項目推遲對蘇聯來說是個巨大的災難。1980年,莫斯科以為這條天然氣管道1985年就可完工,將使蘇聯每年獲得80億至100億美元的收入。如果到90年代第二條管道也完工,每年就可獲得150億至300億美元的收入。然而,由於裏根政府的經濟戰,蘇聯修建第二條天然氣管道的計劃徹底失敗。蘇聯苦苦等待巨額硬通貨,經濟陷入了混亂。美國人估計,因為建設兩條天然氣管道的計劃完全泡湯,蘇聯大概損失了150億至200億美元。同時,因為美國嚴格限製西歐盟國向蘇聯出口技術,蘇聯在這方麵的損失也有數十億。

1985年是蘇聯領導人頻繁更迭的年代,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相繼去世,戈爾巴喬夫接手的是一個搖搖欲墜、危機四伏的帝國。蘇軍在阿富汗進退兩難;在它原來控製的東歐勢力範圍內,波蘭的反對派在美國的支持下公開挑釁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蘇聯的經濟在美國的打壓下陷入了一片混亂;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星球大戰計劃)逼著蘇聯把僅剩的一點資源都投到了軍事領域。戈爾巴喬夫本來指望著向西歐出口能源來換取更多的硬通貨,以籌措購買技術和進口生活消費品的資金,最終實現他的改革計劃。但在美國的經濟攻勢下,他的一切計劃都落空了,蘇聯隻好通過出售黃金來維持正常的貿易。

蘇聯的解體當然有內部深刻的原因,但正如親自參與了對蘇經濟戰的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官員施魏策爾所說,“使克裏姆林宮陷入深淵的並不是哪一個事件或哪一項政策。裏根政府的總體戰略之所以有這麽大的威力,是各種政策的綜合效應。這些政策就像一陣陣強烈的颶風吹進虛弱的蘇聯體製之中”。裏根政府精心設計好了一幅經濟戰的藍圖,而蘇聯則被美國牽著鼻子一步一步拖入了深淵。

    中國麵臨的局勢其實極其險惡,遠不象很多小將鼓吹的那樣一片大好。畢竟前蘇聯還有眾多東歐國家做殖民地,通過經互會掠奪這些國家的資源。而中國連自家後院的越南和菲律賓都搞不定。何況,前蘇聯還可以出口高科技武器、鑽石和尖端重型設備來貼補家用。中國這幾樣東西國際競爭力都不強。

所有跟帖: 

值得警惕啊。居安思危,才能臨危不懼。 -asiancarp- 給 asiancarp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6/2016 postreply 09:31:03

哈哈哈,油墨 -Mao_8341- 給 Mao_834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6/2016 postreply 10:31:1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