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些,才能在中國官場屹立不倒

來源: 多論多 2016-09-16 21:04: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75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多論多 ] 在 2016-09-17 08:57: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高成 時拾史事

如果你穿越到了大唐乾封初年,並且在長安城裏混了個大官。每次上朝時,走在從禁門到內省的路上,你一定會看見兩個騎馬的老頭。第一個老頭是武將出身,司空李勣,另一個是文官出身,太子少師許敬宗。兩位長者一文一武,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李治為了表達中央對老同誌的關懷,特批他們上朝時可以騎小馬代步。當二人在夕陽的餘暉下前行時,既是一種榮耀,也有一絲悲涼。光榮的是他們七十多歲了,曆經宦海沉浮,還身居高位,屹立不倒;淒涼的是就剩他們倆了,昔日一起共事的同僚,打擊的對手,都已經化為塵土,不複存在。

政壇的“玄冥二老”

這樣的日子不可能維持太久,幾年後,總章二年年底,噩耗傳出:英國公李勣病故。如此一來,騎馬二人組就剩許敬宗了。老許此時七十有八,走不動路,下不了筆,時日無多,眼見李勣也去了,幹脆就要求退休。李治心裏明白,老宰相油盡燈枯了,沒強留,準其所請,並保留待遇。給他加特進,俸祿如舊,可以光拿錢不幹活。

三年後的某一天,“大唐聯播”播送頭條:許敬宗同誌過早的離開了我們,享年八十一歲。

李治聽後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令文武百官到許家哭喪,並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生前官至宰輔,死後陪葬皇陵,而且壽命還很長,生榮死哀,官做到這個份上,說實話,已經讓很多官員羨慕嫉妒恨了。

看完上麵這段話,肯定有人已經露出了鄙夷的目光,忍不住吐了口唾沫。因為在《新唐書》中,許敬宗與李義府、李林甫等人“光榮”的進入了《奸臣傳》,在後世的名聲相當狼藉。《奸臣傳》最後的評語裏,作者甚至說:“嗚呼,有國家者,可不戒哉?”身為統治者,可要提防這幫壞蛋呀!

那麽老許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他究竟是怎麽上位的?又靠什麽成為政壇“不倒翁”?

真本事+跟對人

老許出身於官宦世家,爸爸叫許善心,隋朝禮部侍郎。許家祖上從高陽南渡後,便在江南世代為官,許敬宗的籍貫都是杭州新城。因為家境良好,又有天賦,老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擅長寫文,考上過秀才,煉就了一番真本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可以成為一個官二代,然後慢慢升遷,成為他父親那樣的大官,延續家族的榮耀。可是天有不測風雲,隋末的亂世來臨了。江都之變中,許善心被宇文化及殺害,失去了倚仗,從此隻能靠自己打拚。

經曆過喪父之痛,許敬宗一路北上,先是投靠了李密,與魏征同為管記;後來李世民聽說他的大名,召入秦王府,成為著名的“十八學士”之一。當時天下大亂,政治勢力很多,大家都在爭取人才,像許敬宗這樣有文采的人,肯定不會沒人要,秦王邀請他,隻是提供了一條出路,要是他不看好秦王,完全可以選擇不去,他的同事魏征不就加入了太子李建成的陣營嘛?但許敬宗同意了秦王的邀請,沒有站錯隊,說明他至少是看好李世民的前景的,具備前瞻性。有了這層背景,日後的前途便有了保障。貞觀八年,兼修國史,升遷為中書舍人。唐高宗後期曾有一位叫薛元超的宰相,他在晚年曾經總結過人生的三大憾事:

1.沒有進士及第

2.沒有娶到五姓女

3.不能參與編修國史

由此可見,編修國史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一般人還輪不上,許敬宗能夠參與進去,是當局對他能力的認可。老許這時四十來歲,正值仕途的上升期,但生活並非一帆風順,打擊很快就來了。兩年後,長孫皇後病故,服喪期間,整體氣氛非常肅穆,可是在許敬宗身上卻產生了不和諧現象,他看到率更令歐陽詢相貌醜陋,非常有喜感,竟然在公眾場合哈哈大笑,這一笑,付出了代價。禦史趁機上表彈劾,要求和諧許敬宗,於是老許被貶為洪州都督府司馬。還好,這隻是短暫的打擊,沒過幾年,老許就被重新啟用,畢竟能力擺在那裏,國家缺人才,之後曆任給事中等職務,期間還因為修成《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獲得了高陽縣男的爵位,賜物八百段。

轉眼間就到了貞觀後期,李世民一天天地衰老下去,經過一番波折,李治最終成為了太子。對於老許來說,他非常幸運,被任命為太子右庶子,又跟對了人。此時許敬宗已經年過半百了,李治不過十五歲,理論上來說,老許的後半生不用愁了,等到太子登基,還會重用東宮舊臣,許敬宗的前途應該更加光明。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禦駕親征高句麗,皇太子在定州監國,而輔佐太子,幫助處理國家要事,“共知機要”的,高士廉是一個,許敬宗是一個,這樣的安排充分顯示了朝廷對老許的信任。戰爭發生的過程中,中書令岑文本病故,許敬宗便去了前線。唐太宗在駐蹕山大敗高句麗,龍心大悅,準備發布詔書,這可是老許最擅長的,於是他站在馬前草詔,寫成後,文采斐然,太宗皇帝讀罷連連稱讚。由此可見,想要在上層混的久,光靠嘴皮子、察言觀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有取信於人的真本事才行。

史書中還記載許敬宗曾經為張玄素、趙弘智等人求情,張、趙等人原本是東宮的官員,因為受到李承乾案的影響,有汙點,被當局棄之不用。許敬宗希望李世民能夠寬恕他們,因為這些人沒有與李承乾一起謀反,並且很有才能,不用的話浪費人才。此舉可是要冒風險的,李承乾犯的是謀反罪,預謀顛覆李世民的統治,相當於唐太宗的政敵。要是疑心重的皇帝肯定會懷疑了:你許敬宗什麽居心啊,替輔佐過敵對分子的人說好話,是不是有什麽企圖啊,雖然沒有證據能說明他們是太子的同夥,可還是有嫌疑的,能留他們已經是天恩浩蕩了,換個心狠的皇帝,寧可枉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還好,李世民挺相信許敬宗的,同意了他的請求,但也留有餘地。“由是玄素等稍得敘用。”提拔的幅度並不大,也許對於他們來說,能略微啟用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尋找與皇帝的共同利益

李治上台後,東宮屬官張行成、高季輔、於誌寧擔任了宰相,同為東宮官員的許敬宗,非但沒能迎來人生的春天,反而又遭遇了貶謫,這一回,是在女兒的婚事上栽了跟頭——老許把女兒嫁給了少數民族酋長馮盎的兒子,收了許多彩禮,被有關部門彈劾,貶為鄭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才回到中央,擔任衛尉卿,弘文館學士,同時兼修國史。為什麽與他資曆相同的人都上位了,許敬宗卻不能被提拔為宰相?

因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是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宰相隊伍中,除了李勣、於誌寧,其餘都是長孫無忌的人。許敬宗跟國舅不是一派的,當然得不到提拔了,人家肯定用自己人呀。此刻的許敬宗正處在一個臨界點上,他離宰相之位隻差一步之遙,隻要搬開前麵的絆腳石,就能夠登頂。

機會很快就來了,顧命大臣們倚老賣老,排除異己,不把皇帝放在眼裏。李治感覺皇權受到了阻礙,想要除掉老家夥們。許敬宗看準時機,審時度勢,知道機會來了,果斷與皇帝站在一邊。在與長孫無忌一派的鬥爭中,李治起初想讓舅舅主動讓步,許敬宗得知後,就跑去遊說國舅,結果被直接罵了出來。當李勣表態支持皇帝後,許敬宗又做輿論宣傳,為皇帝造勢,他在朝廷裏放話:“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一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人家莊稼漢多收了點麥子,尚且想換個更好的老婆,現在富有四海的天子想換個皇後,某些人有什麽好反對的!

進入決戰階段,許敬宗與李義府成為了李治的左膀右臂,他們一起捏造罪名,誣陷韓瑗、來濟、褚遂良等人,為李治鏟除他們提供事實依據。兩人如此賣力,又如此得力,李治投桃報李,不會虧待他們,很快,許敬宗被任命為侍中,終於實現了當宰相的夢想。顯慶四年,長孫無忌的黨羽已經貶的貶,死的死,清算他本人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這時李義府被貶在外,收拾國舅的重任,許敬宗責無旁貸。在老許的安排下,長孫無忌被安上了謀反的大罪,但到李治這,年輕的皇帝還是有些顧慮,畢竟對舅舅動手,後人該怎麽看他呀!見狀,許敬宗引經據典,舉出了漢文帝殺薄昭的例子,你看,漢文帝殺了舅舅,後人不照樣說他是明君嘛,所以陛下收拾長孫無忌,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解決了理論上的難題,李治徹底下定決心。為了消除後患、斬草除根,許敬宗又派袁公瑜到黔州,名義上是重新審理此案,實際上是逼國舅自盡。長孫無忌的死亡,凶手好像是許敬宗,實際上是李治,因為長孫無忌盡管倒台,至少是皇帝的親舅舅,沒有皇帝的命令,誰敢動手?要是哪天李治反悔了,肯定拿他出氣呀!

老許通過給皇帝做打手,終於在暮年登頂,要是這個年紀還不能上位,恐怕得等下輩子了。

顯慶三年,“代李義府為中書令,任遇之重,當朝莫比”。

許敬宗雖然成為了宰相,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因為他要遺臭萬年了。那些命運慘淡的托孤大臣,實際上並沒有真的謀反,李治和許敬宗為了整他們,羅織了罪名。在百年之後,人們出於對皇帝的尊重,對皇權的敬畏,對武則天的反感,不會對李治口誅筆伐,但會把許敬宗釘上恥辱柱,說他是陷害元老的奸臣,“罪魁禍首”。聯想到秦檜與宋高宗的關係,又何嚐不是如此?西子湖畔,嶽飛墓前,最該跪的人沒有出現,也不會出現,“從犯”被當成了“主犯”,遭後人唾棄。盡管如此,許敬宗應該不會在意,因為他知道,一個人永遠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何況是在水很深的官場,自己雖然陷害過褚遂良等人,可褚遂良誣陷的人也不少呀,沒幾個人是問心無愧的。

《貞觀政要》中就記載過這樣一段對話,體現出許敬宗的態度:

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唯卿最賢,人有議卿非者,何哉?”

(許)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地之大尤憾而況臣乎……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誰人麵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晚年的許敬宗資曆深厚,地位穩固,又頗受皇帝信任,李治經常向老許谘詢曆史問題,畢竟人家有學問。有一次,李治跑到長安故城中遊覽,問侍臣說:“昆明池是漢武帝何年中開鑿?”許敬宗答道:“武帝遣使通西南夷,而為昆明滇池所閉,欲伐昆明國,故因鎬之舊澤,以穿此池,用習水戰,元狩三年事也。”開鑿的具體時間、前因後果解釋的一清二楚,非常精確,要是讀的書少,肯定就懵在那了。後來去封禪泰山,李治又問濮陽為什麽被稱為帝丘,許敬宗一聽,表現的機會來的如此突然,立即騎馬趕上,說顓頊以前住在這裏,所以叫帝丘。類似的場景發生過很多次,就不一一列舉了,每次回答相關問題,許敬宗都能對答如流,不費吹灰之力,儼然一副專家的模樣,與之相對的,竇德玄就答不出來。你能幫皇帝解決難題,皇帝就把你當人才,離不開你。

太子的擁護者

在長孫無忌死後的十幾年裏,許敬宗能夠屹立不倒,還與武皇後、太子李弘的位置穩定有關係,因為李治除了立武則天的兒子為太子,實在是沒有更好的選擇。李治總共八個兒子,長子李忠已死,次子、三子都是宮女所生,生母地位低下,四子是蕭淑妃生的,蕭淑妃當年的罪名是“謀行鴆毒”,陰謀害死皇帝,要是立她的兒子為太子,簡直就是打李治自己的臉。後麵四個兒子都是武則天的兒子,因此,不立武則天的兒子又能立誰呢?況且李弘非常受李治的喜愛,年紀輕輕就讓他學著監國,等到李弘英年早逝,李治還追封他為皇帝。那李治能不能再生幾個呢?實際上相當困難了,盡管李治僅僅年近四十,寶刀不老,但從顯慶末年發病以來,身體一直不好,心腦血管疾病愈演愈烈。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太平公主出生後,李治就再也沒有孩子出世了。

許敬宗的命運,又和武則天、李弘緊緊聯係在了一起。武則天剛剛登上後位,許敬宗就上表,請求廢太子李忠,立武皇後的長子李弘為太子,李治看後立馬準奏。這其實是權力傾軋的必然結果,因為李忠是王皇後的舅舅柳奭建議冊封的,而柳奭又與長孫無忌是一夥的,如今王皇後被廢,托孤大臣勢微,太子的更迭自然不可避免,可以說是勝利成果之一。既然李弘是許敬宗擁立的,那許敬宗就必須保住太子,要是皇後、太子被廢,新勢力上台,許敬宗八成也要被清洗。政壇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難道隻準你搞別人,不準別人動你?所以麟德元年,上官儀不安分時,又是許敬宗出麵彈劾他,於是李忠被賜死,上官儀被殺。此舉不光是為了武皇後,更是為了自己,否則前功盡棄,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不得意忘形

深受病痛折磨的李治也需要武則天幫忙輔政,以避免大權旁落到其他男性手裏。既然皇帝有意鞏固皇後、太子的地位,自然需要老江湖許敬宗保駕護航,給他們撐場麵了。而且許敬宗與李義府不同,小李出身寒門,好不容易混到了宰相的位置,一得意就容易忘形,不知進退。具體表現是全家上下搞貪腐,賣官鬻爵,門庭若市,連改葬個祖父都要弄得全世界都知道,送葬隊伍長達七十裏,很多達官顯貴都去溜須拍馬,動靜很大。皇帝好心指出他的錯誤,他還敢跟領導頂嘴。果然,用不了多久,小李就垮台了。

許敬宗就沒李義府那麽囂張,他在官場混了三四十年,什麽人沒見過,什麽事沒聽過。自幼成長在官宦世家,對高官厚祿已經淡然。他此時擁有的,相比於當年的父親,不是天差地別,隻是更上了一層樓。如今他年事已高,已經七十多歲了,都這麽老,按當時的人均壽命看,沒幾天可活。既然對皇權沒有太大威脅,名聲又不好,還幫過皇帝的忙,且是長輩,對他予以優待能夠體現朝廷對老臣的尊重,激勵更多有誌青年為朝廷效力。

許敬宗雖然去世了,但他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對他的爭論,從唐高宗時就開始了。有人說他治家無方,有人說他貪得無厭,還有人說他蓄意篡改曆史,而且是給了錢就能青史留名,得罪了他就遺臭萬年,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新唐書》為什麽要把他寫入《奸臣傳》?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