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wwwyu
自有商業文明開始,借錢需要給利息就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公園前443年,古羅馬12銅表法記錄的利率水平是8.33%;中國的學者根據《周禮·地宮·泉府》的記載,考證得出公元前1115年中國的利率水平為15%。
直至現在,這種天經地義的事情仍是根植於我們大腦當中的常識,但在經曆2008年以後的全球金融危機後,這種固有的知識體係,更為準確的說——這種沿襲了數千年並推動人類商業文明向前發展的基礎製度安排,正在慢慢被摧毀。
請記住這個日子,2016年9月6日,發生了這麽一件標誌性意義的事件:借錢給別人不但拿不到利息,反倒還要向欠錢一方貼錢。我們也可以更為貼切地說:“欠錢的人是大爺”的時代正式來臨!
公司債也是負利率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9月6日,德國跨國日用品巨頭漢高公司和法國製藥商賽諾菲集團以-0.05%的利率發行了短期債券。其中,漢高發行5億歐元的兩年期債券,賽諾菲發行為期三年半、規模達10億歐元的債券。
對此,賽諾菲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由於利率處於紀錄低點,公司決定利用這個機會。
負利率其實並非什麽新鮮事情,但之前的負利率是央行(或政府)支持的行政(或半行政)行為,而此次漢高和賽諾菲發債則是完全的市場行為!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此刻,歐洲的投資者們肯定是心塞的——借錢給別人不但賺不到錢,反倒要貼錢。連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都忍不住感歎:記住這一天!
這樣的咄咄怪事,和當前歐洲央行的利率政策直接相關。2014年,歐洲央行宣布實行負利率政策,將主要再融資利率由0.25%下調至0.15%,將存款利率由0下調至-0.1%。後經多次調整,目前主要再融資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別為0和-0.4%。
商業銀行不堪忍受負利率的痛苦,隨後將部分成本轉嫁給了公司大額存款,今年開始逐漸向普通儲戶收取利息。
近日,一家位於德國巴伐利亞的德國合作儲蓄銀行稱,從9月份起,存款超過10萬歐元的儲戶需要向銀行支付0.4%的利息。
銀行人士稱,投資者之所以願意忍受負利率,是因為相較於購買政府債券或者將資金放在銀行賬戶,這種“傷害”更小一點。
的確,即便購買保險櫃服務,直接持有現金也是要成本的。而對照存款利率,簡單計算一下,投資者購買這兩家債券,至少表麵上可以少“倒貼”0.35個百分點。
此外,亦有分析師指出,一些投資者或許押注歐央行的購債計劃會進一步加劇負利率、推高債券價格,使他們可在到期前賣出債券而獲利。
日前,摩根大通歐洲銀行股票研究主管阿布·侯賽因稱,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進化到了將貸款利率降至負值的這一步,預計負貸款利率將會持續至2021年。
負利率蔓延
北京時間周四(9月8日)19:45,歐洲央行將宣布其9月利率決議,且在隨後20:30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將會召開新聞發布會。
對於即將宣布的9月利率決議,市場整體預估歐洲央行將維持主要再融資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別在零和-0.4%不變,直到2017年底。
2015年3月,歐洲央行(ECB)啟動購債計劃,其中以政府公債為主,借此重振區內經濟。尤其是歐央行將購債範圍擴大至企業債,投資者搶在央行買入前湧入市場,不斷壓低企業債收益率。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截至9月1日,歐央行在歐元區的購債項目達到1.002萬億歐元。根據荷蘭銀行Rabobank,這等同於歐元區政府和機構債券總規模的七分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除了歐洲央行,瑞士、瑞典、丹麥、日本、匈牙利等都實行了負利率。
負利率正從一開始的極少數國家,向更多的國家蔓延。與此同時,負利率過去僅僅出現在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中。目前正在從商業銀行向公眾、儲戶,包括金融市場開始蔓延。
雖然中國1年期存款利率為1.5%,但CPI漲幅為1.8%,即實際利率為-0.3%,這也是某種形式上的負利率——如果將1萬元存在銀行,那麽實際上一年要損失30元錢!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長江表示,“總體而言,負利率這一違背金融常識的事情已經在世界上蔓延開了。”
對於負利率,國泰君安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全球經濟增長在下行,下行的結果帶來一個人類曆史上最大麵積的負利率時代。她認為未來還有更多的央行將走向負利率。負利率是財政赤字擴張的結果,同時也會進一步刺激財政赤字擴張。
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誌武則認為,負利率是因為量化寬鬆擴大流動性的刺激不管用了,隻好用負利率。
然而悲劇的是,這麽大劑量的刺激之下,經濟還是萎靡不振。
歐盟統計局近期數據顯示,歐元區8月通脹率穩定在0.2%,而不是預期的小幅上升。歐元區8月綜合PMI終值跌至52.9,創2015年1月以來最低。
對此,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應宜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采訪時表示,需求旺盛供給不足,才會形成通脹,而現在供給充足,再怎麽負利率,通脹也上不去。
同時,應宜遜表示,負利率的蔓延對應該會緩解中國的資本外流,但不是完全起作用。資本外流主要是因為國內沒有好的項目可投,反而國外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