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敘事的【曆史結構性】

市場敘事的【曆史結構性】
 
 
 
原本主題乃是《市場敘事的【結構性版圖】》。市場與曆史之間是相互的,甚至是【協同】,在其不同的曆史變化中,“國際格局”錯綜複雜的。我們一般聽到的,媒體的或者報紙的,甚至於網絡上的,以至於【國際社會】之上那種“眼睛可見,耳朵能聽到的”的國際變化,市場波動與金融震蕩等【新聞】——這些波動信息,隻是“波動的”,也就是【現象的】
 
我最近看了蠻多篇的《貨幣戰爭》,從中也【實踐到】我對星洲財經的“解構”,我實在有很多【分析層次】想要展現出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市場的【國際格局】,也包括了【內幕格局】
 
但是,平麵的網絡,加上固定概念聯係的【語言結構】,卻讓我意識到——語言結構根本就無法【透露出】市場的曆史結構的【拓撲空間】
 
當語言與思維【掛鉤】時,就如同我們在“市場信息不對稱性”之中聽到的——隻知道美元指數中,所代表著的【美元兌一攬子貨幣指數】一樣的“被掛鉤著”引導
 
從此我們也忘記了——市場上也存在著【英鎊指數】。也是英鎊兌一攬子主要貿易國貨幣的指數。
 
我們的語言,文化的語言,隻不過是【線性代數】的,隻是一種——二元性空間
 
但是我們的【世界】,不論是物理的,精神探索的,思想性的,都是——三度空間
 
而我們的【意識】,卻是一種的——【意識流的】,不僅僅是“框架的”,“模式的”
 
於是,市場上的【變化】,在曆史機遇之中,經過不同大國的【工業化革命博弈】,市場的“機製”,或者策略/戰略,也必然出現了——多重性,又是重疊性之間的【相互交錯】
 
 
 
(一)
 
 
 
我最近在想——現在市場上的【債券流通】,是否異化成洗錢的工具,或者作為“不是投資用途的”工具效益呢?
 
我不斷【濃縮】最近市場波動的“簡單形勢”,發現【組合性對比】
 
第一,市場都讓我們相信許多中行,尤其是歐洲中行,以及日本中行,都實行了【負利率政策】
 
可市場又告訴我們到——銀行在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環境下失去了【獲利的能力】
 
卻又向我們報告兩件事
 
1)債券回酬率劇烈波動,或敘述,連債券回酬率也出現了負利率的
 
2)然而,在銀行失去獲利的情況,可是全球市場或者全球經濟都陷入【負增長】時
 
民間借貸的情況,卻不斷攀升
 
而且全球的【融資成本】不斷的高企
 
從以上各種【不相稱的】市場輪廓中,就不難發現重疊矛盾的【市場效應震蕩】
 
A)既然中行實行了【負利率政策】,為什麽還有債券回酬率,甚至乎“風險資產的報酬率”這樣【市場波動】的存在價值呢
 
B)既然整個全球【市場利率形勢】不是零利率,就是一種負利率的,那麽為什麽還存在著——【融資成本】高企方式的呢?——照理應是“銀行利率攀升”,才能夠導致融資利率高企的【效益】
 
C)竟然整個“市場利率”都處在低利率環境下,為什麽還會有大規模的【民間借貸】的方式及其“效應”存在著??
 
於是。當我聯係反思以下的【矛盾】
 
負利率—中行獲利終結—債券回酬率波動—融資成本高企—民間借貸“興盛”
 
我就從中行負利率政策(債券回酬率的指標),與民間借貸興盛之間的【市場不對稱】而深深得出了唯一可能存在著的【結論】
 
很可能,【債券】在負利率的意義下,被用來——當做了不是投資用途的【工具】,例如洗錢等等
 
這樣也可以說明,為什麽各國甚至於美國,中國都在【不斷的強調】——全球反腐,全球網絡安全控製/打擊網絡欺詐犯罪/網絡黑客,或者甚至於歐美很多【監察機構】兩年來不斷的“訴訟”例如高盛,摩根大通,德意誌銀行等等的全球主要中行的【匯率操縱】
 
第二,市場另外一個重疊性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性在於
 
放美國股市【普遍下跌】,且還是“走勢低迷”的時候,市場隻是【敘事了】——市場震蕩或者市場恐慌
 
但是,去年中國A股出現暴跌了,並加上【人民幣貶值】的效益下,全球股市“輪番”進入一種【暴跌循環】時——市場把中國股市的暴跌,與其所謂的【資本淨流出】“相提並論”
 
難道【隻有美國股市】暴跌時,才沒出現所謂的——資本大規模流出美國,甚至於美國市場的嗎?
 
如果是真的,這意味著什麽樣的【市場效應震蕩】??
 
第三個重疊性的市場不對稱性就是,一個連我們都沒有意識到的【簡單常識對比】之中
 
市場一直【報道】或【敘事】
——美聯儲在2008年施行了大規模的QE達到了1000兆美元進入了市場流動性
 
可我們是否【想過】——外匯市場每一天的【交易量】都是5兆美元左右
 
10兆美元的QE流動性
與其,5兆美元的【匯市交易流動性】
 
請問,其他的【QE流動性】又去了哪裏了??
 
還是說——美聯儲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根本就是沒有【施行量化寬鬆】過的??
 
於是乎,市場波動最“隱秘”的並且“忽悠人”的——重疊性效應以矛盾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性的】方式,市場【分化成】了
 
1)在中行的負利率市場之下導致了市場利率的【融資成本高企】,但卻銀行獲利損失的大前提之下——民間借貸也是大量的【成立】
 
2)美國股市即使【全線下滑的】,也不與其“資本大規模流出的風險”相互敘事聯係著的——隻有是歐洲中行的利率政策,亞洲的國家債務風險或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下滑,才發生了【市場所敘事】的資本大規模流出的“波動要義”
 
3)即使歐美國家,或者諸如日本中行,或新興市場的貨幣政策,都采取【QE計劃】,但大規模的“超額資本流動”也是在外匯市場的【每日交易量】都是保持在——5兆美元的流動量——剩下的【資本流動性】,永遠不知去向
 
從以上的【三點波動內幕】我看到——兩種可能性
 
A)如果把中行的負利率決策與股市上漲/下滑,以及債券殖利率,加上“貨幣貶值的”(資本大規模流出)都是看作——【資本流動性】,那不論是歐美資本流動性的波動或亞洲/新興市場的資本流動性的波動
 
【這些資本流動性波動】其實都反映了——各國政策再怎樣的【政策分歧】或者貨幣分歧都其實是。。。。。協同效應的【控製著】各國市場,乃至各國政府政策的【波動】
 
也就是說,【資本流動性波動的】其實是可能“獨立於”各國的市場,政府,貨幣政策或【匯率】的——“影子勢力”,如同【影子政府】
 
它們正在【整合】市場波動
 
一個【以分歧】為主調的另類資本流動性勢力,控製著全球市場,乃至於全球經濟成長的【風險整合震蕩】
 
B)資本流動性的波動,其實就是種【美國股市】的“歐洲力量格局”,在操縱著從美國股市,到亞洲股市,乃至新興市場股市的【風險爭奪】
 
這隻要“舉例”2016年8月27日周六的星洲財經報道中的其中三篇報道,就能【厘清】市場信息“潛藏著”的——風險爭奪
 
《英散戶憂脫歐。七月領走53億基金》中提到——
“去年7月英國吸引37億英鎊的投資金額。投資協會首席執行員西爾斯指,英國散戶投資者在公投脫歐後態度謹慎,出脫股票與房地產基金持股,他們偏愛有固定收入,百分之百保本及資產混搭的投資商品”
 
由《經濟日報》評論的《新興資產吸金。暗藏風險》
——“【英脫】後全球投資者因擔心其他國家也會【向內看的】,導致保護主義抬頭,對貿易與投資多加管製。企業也無法再委外生產,進口原料及零組將麵臨障礙,國際並購也更加困難,並可能會引發通膨升高,使資金一度大舉撤離新興股市,債市”
 
《華爾街日報》的《頻遭駭客攻擊。美加強監管了Swift》中描述了——
“在旗下用戶相繼爆發遭網絡駭客攻擊後。。。。。包括聯儲局(Fed),貨幣監理署(OCC)與聯邦存保公司(FDIC)等金融主管機關已指示部門承辦相關業務的官員堅強監控銀行業者連結Swift的網絡係統安全性的問題”
 
從以上的【市場信息波動】就不難“整合出”市場上的【風險格局】——
 
第一,在【英鎊投資者】,有大量的“避險資本”從股票與其房地產【出脫】,並且尋找著資產混搭的——固定收益投資商品
 
第二,英國脫歐之後與其“反全球化的”市場聯動性,使到國際資本流動【又湧向】風險資產——但也存在,資金大舉撤離新興市場股市,與債市
 
第三,美國聯儲局等的【金融主管機關】,在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不斷遭駭客攻擊之後,加強監控銀行業者連結Swift的網絡係統安全
 
這三組不同的【市場格局】卻隱藏著——共同性
 
英鎊的投資基金轉移固定收益投資商品的【市場信息】乃是由——投資協會所“透露的”
 
而報道關於資金湧入了風險性資產,以及也有資金大舉撤離新興市場股市,債市——卻是由【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所展開的
 
而這次美國金融主管機關進行監控的Swift,乃是【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是一個所謂的——全球支付關鍵平台
 
您們是否已看到了“不同風險爭奪的”【共同關鍵】的嗎?
——投資協會,國際金融,與全球支付平台
 
也就是——投資。金融。支付
 
它們對應著的就是
投資——英鎊資產轉移
 
金融——新興市場/風險性資產的【美元】流動性
 
支付平台——監管或者說網絡係統安全性
 
看來,不論是英鎊,或者新興市場,還有所謂的【網絡安全監管】——它們似乎又相互的風險爭奪,也相互的【協同性效應】
 
而不論是風險爭奪,或協同性都有【更內幕的連結】——即
投資“協會”
國際金融“協會”
Swift(銀行+金融+電訊)
美國金融主管機關
 
可這樣【詮釋】(比喻)——
投資與金融有關
 
金融與市場(銀行)有關
 
而銀行就聯想【電訊】(網絡監控)的相關聯動性
 
於是乎,需【重新調整】這樣的“基本概念”——
 
 
風險投資的【風險形勢】
對!!就是風險“形勢”
不應該【僅僅視為】——爭奪的【現象】
 
 
風險,本身就是——在鬥爭中【協同進行】。
 
 
風險(等價於)協同效益的【爭奪】——而市場的本質就是,在風險中“引導”流動性的爭奪,從而進入了某種戰略形式的【協同性】
 
 
其實以上的【戰略協同】還能繼續的——衍生;並放在一個更大的【環球視角】看看最近的——市場波動的【格局】
 
例如,2016年8月24日的星洲財經中一篇《TPP若未獲批準,美國亞洲政策或受挫》就提到了——
“多數專家認為,美國對亞洲貿易程度已深,不會因TPP的生變而改變貿易關係。不過,若TPP失敗收場,對已投入政治本錢的亞洲領導人來說,未來恐怕很難再支持重啟協商。專家看法指出,夾處在中美兩大國的小國可能對美國失去信任,轉而靠攏中國”
 
在這裏,我們不應該隻看到【中美關係博弈】,也存在著——【投入政治本錢的亞洲領導人】,及多數專家認為/專家看法指出
 
於是——TPP的博弈也包括了專家(意見)及亞洲領導政治本錢之間的:【協同效益】
 
另外,看看8月20日星洲財經報道中的《亞洲熱錢流竄。負利率養出6怪獸》所論述的
——“強勢的日元近乎限製了負利率的程度,近日英國中行就采取了量化寬鬆,都會因脫歐公投後遺症,英鎊貶值,使得負利率影響範圍變得更不確定的,情勢更加趨於複雜”
 
——“標普全球評級高級分析師阿薩拉指出,銀行忙於【勸阻著】儲戶存入資金,而滿手現金的民眾傾向數碼支付,財管部門少了手續費收入,要靠著顧問谘詢費取代,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模式更被重新定義已彌補偏低的投資回報率”
 
這裏讓我看到幾個有意思的【協同性】
第一,2015年的市場震蕩關乎油價暴跌,美元強勢,人民幣貶值——但是今年的市場波動卻來自於:負利率政策,日元強勢,英鎊貶值
 
第二,當日元與英鎊的兩極化使得【負利率形勢】更複雜時,導致“形勢複雜”的也是那日元與英鎊之間,兩極化的【協同效益】
 
第三,即使負利率引起了銀行獲利減少,隻因為“滿手現金的民眾傾向數碼支付”
 
 
 
(二)
 
 
 
於是,我比較傾向從【協同性的】的角度,來理解,並厘清出【市場信息不對稱性】背後的——“同時性事件”,或其聯動形勢
 
實際上,我不僅僅是從【市場矛盾的市場不對稱性】之中看不同種類的波動,或國際格局變數——我也是從【資本流出的可能內幕】,來整理出市場信息的“意外透露”
 
您們是否想過,所謂貨幣貶值引發的【資本規模流出】可能並不是“真實的流出”,乃是——如同中行之市場操作的【逆回購】般的,【逆流出的】形式
 
也就是說,【資本流出】非常可能就是——逆向“資金流進”了相關市場內部的資本市場
 
《貨幣戰爭》第三冊•第五章的<蔣介石的金權天下>(白銀風潮:第一次中美匯率戰爭)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席卷世界後,英,加,日本等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了金本位製度,並開始實施貨幣貶值,企圖以匯率貶值打開其他國家市場的大門,為自身的經濟找出路。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為擺脫經濟危機而推行【新政】。。。同時,為了對抗通貨緊縮和物價下跌,通過《白銀收購法案》。。。。。美國希望通過在市場購買白銀的行動,推動白銀價格上漲,增加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實際上就是迫使中國和其他銀本位國家的貨幣升值,以便向其傾銷過剩商品的。。。。。隨著美國政府在紐約和倫敦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白銀價格猛漲。受國際銀價上漲所吸引,中國的白銀大量【被出口】。。。美國不斷收購白銀,到了1934年,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已經漲了一倍多。銀行家看到這行情,早已發現其中的機會:隻要把白銀從上海運至倫敦或紐約出售,就可賺取可觀利潤,他們迄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此時,上海儲存了中國大部分的白銀,尤其是【上海租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軍閥和貪官汙吏,都把他們的銀子運到租界存放,因為那裏有外國列強【治外法權的保護】。。。。在上海持有白銀最多的是外國銀行。。。白銀外流,中國貨幣被迫升值,外貿逆差日益加劇了,外國貨充斥中國市場,中國出口卻日益艱難”
 
從以上的敘事不難發現幾個的【市場本質】
 
第一,外匯儲備,就是“稅務特區”。就是一個國家【透過金融形勢的交易】,把換來的“美元計價”,或者英鎊等的匯率報酬,【放在】所交易的歐美市場之金融賬戶往來內,以至於在自己的國家為其所交易的【國際資本】,就是我們熟悉的FDI,為它們設計一個【稅務特權區域】,諸如“自由貿易區”等等
 
第二,匯率,其實就是【外匯儲備的中行(賬戶)交易】並其中代表著的——稅務特權的談判
 
其中包括了“以下的戰略規律”
1)歐美中行增加【收購力】就是為了——推高金屬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2)推動“市場價格”上漲,看來是為了【刺激】例如中國相關價格產品的【購買力】——看來,一個國家的【購買力】就根本是“來源於”歐美主要中行對某種“市場價格”的【收購力決策行動】
 
也就是說,國家的購買力來自於外國的市場價格【收購力】
 
這也就是我們時常聽到的——新興市場的【波動因素】,或者亞太區金融震蕩的【風險因素】,除了是源於國內的市場決策,政府信用等等的,但是也【多數】必須看該國內市場的所引起波動的【外圍因素】
 
3)但是,【刺激國家的購買力】,根本為了【導致】該國的“貨幣流動”——被出口
 
4)推動【國家貨幣被出口】就是為了增加該國從產品生產,到“貨幣製造”的【原料基礎】都最後——隻依靠進口價格的【成本效應】
 
5)而增加【進口需求】,對歐美市場而言,就是——通過了【出口價格】,而削弱一個國家的【出口能力】,從而就導致了包括“貨幣流通”和貨幣主權的【獨立性】的——閹割
 
6)削弱一個國家的出口能力其實就是,所謂的【輸出通貨膨脹】,就是歐美市場的價格操縱(收購力/收購策略)對例如中國的【貨幣本位】之間的——博弈。也就是——歐美的價格,與其他市場的貨幣主權/本位之間的【交易博弈】
 
 
第三,市場無論怎樣波動或者充滿“風險流動”,不外乎隻是著重在——外匯儲備,各國間的【自由貿易區】的關係及其格局劃分,然後就是“匯率的價碼收益”。
 
就是說,外匯儲備—稅務特權區域—匯率波動(自由貿易的談判),這三者其實就是市場的【共同體】,最本質也最是內幕的【市場合縱國】
 
第四,於是乎,所謂的【資本流出】,不在乎就是一個市場的國內的“資本流動”在【逆向流入】到外國資本所享有的——稅務特權區域
 
第五,不論是【貨幣貶值】或所謂的【匯率升值】,都隻不過是【連結】各國的外匯儲備與歐美市場之間的“橋梁”,這包括,外匯儲備對於一個國家所能夠【兌換到】的——稅務特權回扣,及其這樣的“稅務格局”與其在歐美市場分量的【地位關係】
 
第六,不過,最關鍵的【市場要義】是我們必須是——完全洞察力到——並不是貨幣貶值導致了【資本流出】
 
乃是,【資本流出】就是為了引導一個國家【貨幣升值】
 
當【市場外圍因素】引發其他市場的“資本流出”時候,對於它們所欲【推動的】貨幣升值意義而言,——資本流出其實也是為了【引發】該國市場的【貿易赤字】
 
而貿易赤字的結果,就是暗示或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貿易需求】反而導致外國產品,不斷的【充斥著】本國市場之內,結果是——該國的貨幣升值,反而是【推高了】進口成本,增加了國內的通貨膨脹
 
然而,市場偏偏要我們相信或不斷的【信息我們說】——貨幣貶值的結果,反而是增加了進口成本及其進口價格攀上
 
【貨幣貶值】從來就不是為了增加【出口競爭力】
 
【貨幣貶值】的戰略意義根本就是為了——刺激另一個國家【貨幣升值】,以便能夠將自己本國的【過剩產能】傾銷到另一個國家中——貨幣貶值就是為【強行打開】其他市場的“投資管道”,俗稱【賺錢的門路】
 
 
 
 
(三)
 
 
 
 
先談談曆史,再談談我在星洲財經報道中【觀察到的】
 
《貨幣戰爭》第四冊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由於法國人認定德國這次的巨額賠款指日可待,所以在收回1870年普法戰爭之中被德國奪走的洛林和亞爾薩斯兩省後,就立刻投入了40億美元的重建經費,致使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法國反複威迫德國立刻拿錢,德國卻遲遲交不出來,法國人大怒下,居然武裝打劫,出兵就占領了德國魯爾工業區”
 
從以上的【敘事】之中,我們的【經濟學教科書】,或及其相關的“理論”,是否就會告訴我們這樣一件事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戰勝國是英國,法國,但是也導致了——歐洲大陸的工業區設施,建設,設備,基本上都是【損失的】
 
就正如當《貨幣戰爭》介紹了當時的【美國銀行家道威斯】在——指導著【戰爭債務償還計劃】的製定時,就描述著當時一大堆的——各國收支賬單,裏麵就提到了
 
——英國在戰爭中共花了4百30億美元,其中110億美元用來資助法國,俄國這些窮朋友。它靠增稅籌集到90億美元,約占戰爭費用的20%,國內外舉債270億的美元,剩餘部分隻能靠印鈔票了。法國戰爭開銷總計300億美元,法國人堪稱世界上最強悍的【抗稅民族】,寧可亡國也絕不願增稅,因此稅收貢獻不足5%。法國中產階級痛恨了稅收,但酷愛存錢,他們認購了150億國債。考慮到法國的人員傷亡的規模,美國和英國在道義上必須出點兒血,總共借給法國100億美元,剩下的差額部分還是靠印票子。德國的戰爭費用為470億美元,其中10%由稅收貢獻,而德國也缺乏英國複雜的金融市場以及強大的融資能力,又沒有法國的富裕中產階級,最後隻得靠印鈔票了事。戰爭期間,英國貨幣流通量是戰前的兩倍,而法國是三倍,德國是四倍。歐洲總共在一戰中耗費了2000億美元的驚人數字
 
從這樣的【曆史數據】,我們就能夠“洞察到”一個有趣,又基本的【市場規律】
 
~原來當時的法國,在【沒有經濟能力】的發展戰略前提下,竟然能夠“僅僅基於”德國對法國的【戰爭賠款】,加以大規模的——戰後重建經費的計劃了,從而也導致——法國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之餘,法國就【不斷】要求德國——償還戰爭賠款。並且在得不到還債的【前提下】,竟發動“武裝衝突”,占領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
 
從以上的“曆史視角”,我們也同時可以洞察到幾個【經濟學新常態】
 
第一,我們是否聽過,或者說經濟學是否曾經對我們說——即使沒有【發展經費的】國家條件,也能夠“仗著戰爭賠款”,仗著他國對自己的【欠債】的一廂情願心態之前提下,而大規模的【展開】國家發展戰略,或者經濟重建的呢??
 
第二,原來,一個國家的財政赤字的擴大,竟然可以是【賴在】他國對本國的“戰爭賠款”的拖欠之上——兩種互不相幹的【市場問題】,也能相互聯動著,這是經濟學基本常識會告訴我們的【內幕】嗎?
 
第三,當戰爭賠款【遲遲沒有著落】的“赤字恐懼”下,法國竟然【名正言順的】武裝打劫德國的主要戰略工業區?——這是經濟學,甚至於國家主權,國家媒體會來告訴我們的【經濟學內幕】的嗎?
 
從以上的【分類概括】,我們也能夠【濃縮出】另一種的——經濟學新常態規律
 
原來,對於【國家戰略發展的計劃】而言,一個經濟重建的經濟學規律,可存在著:戰爭賠款,財政赤字擴大,與武裝衝突,重要工業區被占領,及其【兩個大國之間的曆史恩怨】等等之間的——聯動性的多重關係
 
因為如果以上的【敘述】發生在今天的,全球化的市場波動及其地緣政治關係衝突,相信我們隻能看到【兩種不同功能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性
 
第一篇,市場會說,法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會影響著本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加重法國的【美元債務高企】,以至於大規模的資本外流創下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水平
 
第二篇,市場會報道,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晚上,在德國一個重要,並且曆史悠久的工業區發生【一樁】武裝打劫,德國政府已經派兵前往該工業區【查看】原因,有關官員也出來【去譴責】襲擊者的恐怖主義行為,但是沒有哪個組織站出來承認——分析師認為應該是IS組織的【有組織的計劃襲擊事件】
 
以上的【分析性概括】隻是讓作為“簡單的例子”,而初步的解析。從以上可以曉得。。。
 
不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信息的【波動含義】
 
還是從【市場波動信息】衡量經濟學的“內部分歧”
 
我們都無法讓【以上兩種不同功能的】不對稱性的“聯係”而加以【窺探】到——國際格局變數的“真正動向”(內幕)
 
於是,【曆史戰略的演化】是我們對——市場波動信息與其經濟學之間的【不對稱性】的補充
 
其實也是我想表明的
——市場波動乃是一種【曆史演化的版圖】,市場就是一種的“曆史結構”。
 
了解市場,就是要深入窺探出曆史。了解曆史,尤其是如同貨幣戰爭這本書的【戰略演化的大國進程】,這樣的“曆史戰略”,也才能——深度暴露出
 
經濟學【盲點的】市場聯動性
 
以及市場戰略所隱瞞的經濟學內幕
 
但我也要補充一點的是
 
我從《貨幣戰爭》中學習到的並不僅僅是【大國博弈的曆史機遇】,也不僅僅是——戰略的博弈演化
 
由於我自身思維內培養了一種源自於,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方法論】,但也包括了從一篇有意義前提下的“曆史敘事”中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信息解構】,所謂的“市場分析的進一步解構”,
 
以至於就,曆史+市場信息不對稱性+再加上【我的分析化的解構再現】,才促成了我對市場波動信息之【空間平行內的多重矛盾】,而不斷探尋並揭開了“市場波動”更深可能性的——信息聯動性
 
 
(四)
 
 
 
現在我們就來【深入】市場上的——曆史結構的聯動性
 
正如我之前也提到,市場乃是一種【曆史化的版圖】,所謂的“市場結構聯係性”就是如此
 
但我們對於【市場結構】,隻知道國際格局上我們聽到過的——歐美市場,亞太市場,東盟市場,油價市場,與大宗商品市場等等
 
但是,我從《貨幣戰爭》之中卻看到了——如果不談曆史上的亞洲市場的演進,那麽可以結構化出——【五種版圖】的市場架構
 
第一個是,以美國紐約銀行為主要“焦點”,配合美元流動性的“規模”為主的【美國市場】
 
第二種是,由英國中行英格蘭銀行所形成的,對【匯率波動敏感的】調控措施的——英國單一市場,一個與他國貿易時形成的,英國貿易為主的【英國貿易市場】
 
第三種,由德與法共同以鋼鐵煤礦聯盟為主,為了組織一個以英鎊為服務對象,統一英國帝國各個殖民地,形成【英語世界】為核心——所形成的【歐洲共同市場】
 
第四種,就是二戰之後,由於德國作為戰敗國,國內一片的廢墟的【前提下】,英美將其在國內所無法執行的——中央銀行【完全獨立於】政府控製的“中行建設計劃”的夢想——在德國【實施】起來,使到德國的“中行成立”在德國聯邦政府成立之前,【打破】之前曆史上先有國家與政府,後伴隨著銀行體係的【成立】(而不是建立)——曆史規則,所形成的。。以央行的貨幣政策權力為主導意向的【德國市場】
 
第五種,當美國羅斯福想要把【美元】作為了一種“國際儲備戰略”,對英鎊及其英鎊一體化區域進行【戰略博弈】之際,德國對法國的關係以及,英國對德國的外交關係方式,還有包括,美國戰略所形成的<美國與德國,也與其英國的>多重交集關係,形成的——【戰略化資本市場】
 
以上這些【洞察+概括】乃是可從《貨幣戰爭》之中,作為一種【戰略曆史】,加以理解及其——整合出來的分析
 
 
 
例如,當我們談及【歐美市場的】“市場整體”之時,《貨幣戰爭》有一段——曆史敘事就給與我一種【曆史性補充】
 
原來歐美關係的【市場化】也必須追溯到——國際銀行家,也是沃伯格家族後起之秀【西格蒙德•沃伯格】。
——“與莫內等人相比,西格蒙德更具備銀行家的專業深度。他看到莫內推動經濟整合的煤鋼聯盟的重大意義,並能從具體的金融運作入手去解決實際問題。他不斷建議煤鋼聯盟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一方麵擴大其資源和規模方式,另一方麵吸引美國的私人投資者加入重建歐洲的進程。經過長期努力。。。。1957年至1962年煤鋼聯盟先後在紐約資本市場發行了超過1.2億美元的債券。。。。。這次為煤鋼聯盟在紐約資本市場的大規模融資實踐,堅定了西格蒙德在歐洲組建強大財團的信念。困難是顯而易見的,歐洲各國雖有共同市場,但那主要是貿易市場的,而不是資本市場。。。。西格蒙德正在做的其實是,將整個歐洲分割的資本市場,聯結成為一個共同的資本市場。
 
要建立一個以美元計價的歐洲債券市場,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有足夠的美元掌握在歐洲的手中,這一點在美國輸出美元的戰略中,已經由歐洲貿易盈餘以及跨國公司投資,還有海外軍事基地支出提供了。另外,大批歐洲富人手中也有巨額美元存款,還有就是蘇聯與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外匯存款】。。。。這些美元分別掌握在大公司,歐洲商業銀行以及各國中央銀行,並且國際組織(例如國際清算銀行)的賬戶上
 
從其以上的【歐美市場的曆史結構性】,我們就能夠觀察到為什麽國際社會上時不時把【歐美市場】看成一個整體並且相互聯動著的
 
第一,原來是先有德國與法國所建立的【煤鋼聯盟】,當時美元在歐洲市場的“流動性”是基於【戰略需要】的,而不是由於出於——統一歐洲市場為目的,或者宗旨
 
第二,後來【沃伯格家族】的其中一個“國際銀行家”,就在莫內渴望的【超主權的】歐洲共同市場的——煤鋼聯盟——的基礎上,借著當時在歐洲貿易市場上的【美元過剩】,積極推動作為國際銀行家的【策略眼光】,去建立一個——歐洲美元市場
 
第三,西格蒙德在推行【歐洲美元市場計劃】時,也鼓勵了莫內的“煤鋼聯盟”【透過紐約銀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他的想法是——吸引美國的私人投資者進入/投入【歐洲重建的】進程
 
第四,雖然是成功讓煤鋼聯盟進入了以紐約資本市場為主調的【國際資本市場】,但西格蒙德卻在“規模融資實踐”之上,想要在【歐洲】組建一個強大的【財團】
 
第五,西格蒙德於是積極推動了【以其美元計價的歐洲債券市場】,雖然也是為了統一【歐洲共同市場】,但也是作為——歐洲大財團的組建的【跳板】。
 
也就是說——以其建立【歐洲共同市場】,組建一個以美元計價為“戰略中心”的,歐洲大財團
 
從以上我們可【觀察到】歐美市場關係的,一個更加簡約的【內幕】不在乎就是以下的相互關係,形成的——結構性版圖:
1)煤鋼聯盟—歐洲共同市場
 
2)施行【歐洲美元】市場化意義的——歐洲債券市場
 
3)西格蒙德理想中的【歐洲大財團】
 
4)美國私人投資者與其重建歐洲進程之間的【資本關係】
 
5)為了建立一個以美元計價的【歐洲債券市場】,不得不存在著——與其在歐洲流動的【美元過剩】背後存在著的各種大公司,歐洲商業銀行及各國中央銀行,並且國際組織(例如國際清算銀行)等等機構或單位賬戶上,所形成的,不同於【美元流動性戰略的】——“聯動性市場”
 
於是我們能“同時發現到”美元在國際間的流動性,其實也是存在著【三種模式】
 
一個是,流向紐約資本市場的【美國美元】
 
一個是,在美國海外的那些大公司,歐洲商業銀行,並跨國投資機構,以及其諸如“國際清算銀行”等的國際組織,所【掌握】的——歐洲的【結構性美元】
 
第三個就是,建立在第二模式的“美元流動性”,卻要統一在歐洲的美元,建立一個【歐洲共同市場】而施行出來——【歐洲美元】一體化的“市場關係”
 
 
 
(五)
 
 
 
即使我已經把“流動性的美元”【分化成】存在的,曆史性的“三種美元分布形勢”
 
但,在不同意義的美元流動性之間,其【市場結構】不僅僅是——美元流動有哪些模式
 
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前後周期】,美元的流動性到底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市場以及不同戰略的【流動性博弈方式】之中
 
於是《貨幣戰爭》就繼續闡述了一個,在我們所熟悉的歐美市場的“戰略關係”之中,關於美元與英國市場之間的【結構關係】
 
——“二戰後,他曾力諫英國政府加入歐洲共同市場,並向莫內和阿德諾闡述應將倫敦作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金融中心,在金融整合方麵發揮主導作用的。當煤鋼聯盟建立後,他有主張由倫敦來提供金融支持,可惜未被采納。。。。當歐洲市場淤積的美元規模越來越大時,西格蒙德猛然意識到了,歐洲企業的美元融資為何非要去紐約?歐洲美元不是近在眼前嗎?。。。。。下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哪裏開始歐洲美元債券的試點呢?西格蒙德首選了倫敦。。。。。英格蘭銀行對於歐洲各央行談虎色變的熱錢,采取了一個較為開明的政策。。。關鍵是如何處理好短期存款與長期貸款之間的矛盾。英格蘭銀行的應對之道就是建立國內和國際資本流動的防火牆。簡單說,就是類似於【保稅區】概念的金融特區形式,當然是一個抽象的特區意義。英格蘭銀行規定,英國人不得購買外國債券,除非是嚴格意義的【真實投資】用途的美元債券。在這一嚴格隔離的【兩個市場】中,英國人所持有的英鎊和外國人所持有的美元,井水不犯河水。外國人盡可以在完全不受管製的美元資本市場上隨心所欲,而這一市場的所有活動完全不會影響英國國內的資本市場。。。。西格蒙德為了說服英格蘭銀行支持歐洲美元債券在倫敦的試點,也是采用威脅利誘的方式。。。。。但是他強調,一旦倫敦成為歐洲美元債券的中心,那源源不斷的美元就會流向倫敦,它將重新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這後半句對英格蘭銀行來說實在誘惑難當。就在好事將成之時,倫敦證券交易所又跳出來,拒絕了歐洲美元債券在證交所掛牌交易。如果不能掛牌交易,那麽債券在交易後的交割結算是個大問題。後來交易所讓步,但堅持美元債券必須以英鎊標價的,而且還是以戰前英鎊兌美元的匯率為準,債券的真實購買隻能在盧森堡進行,所用的美元必須從政府控製的外匯額度中申請”
 
從以上【大敘事】,我們就能觀察到——英國市場的【貨幣匯率機製】
 
第一,英國被邀請【加入】了歐洲共同市場,以便倫敦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金融中心】
 
第二,作為歐洲市場的【美元規模】,沃伯格家族就渴望將歐洲企業的【美元融資】弄出一個——歐洲美元的“承銷市場”
 
第三,當時的【歐美市場】的機製關係乃是這樣——
 
一個是英國人在英國金融條例裏,英國人是【不得購買外國債券】
 
二是外國人卻可以在其【完全不受管製的美元資本市場】大量購買,英國國內的“美元債券”
 
但三是,不受管製的美元資本市場的“所有活動”【完全不能夠影響】英國國內的資本市場
 
第四點,然而,曆史的【變化進程】乃是——“一旦倫敦成為歐洲美元債券的【中心】”那倫敦將由於。。。。大量美元流入。。。而【重新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
 
第五,但是,倫敦證券交易所卻後來規定——美元債券必須以【英鎊】標價
 
第六,以英鎊標價的美元債券卻是按著【戰前】英鎊兌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準標價
 
第七,而且,在倫敦交易所的美元債券購買,隻能在【盧森堡】進行
 
第八,即使在盧森堡進行購買以英鎊標價的美元債券,但是【所用美元】必須從英格蘭政府所控製的——外匯額度中【申請】
 
於是,以上的【總結】讓我們窺探到一個有趣的——“結構性的衝突”。那就是
 
英國市場,是由於【成為歐洲美元債券市場的中心】,重新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英國市場與其歐洲美元債券市場【之間】,在其相互聯動著,也存在——相互隔離的【二元化市場機製】
 
不過最吊詭的是,在英國倫敦建立的“歐洲美元債券”,乃是鏈接了——英國市場與其不受管製的“美元資本市場”之間的【重要樞紐】
 
然而在英國政府的【外匯額度管製】之中,美元資本市場卻“完全不影響”英國國內資本市場的【基本運作】
 
卻諷刺的是——在倫敦交易的【歐洲美元債券】,卻必須在盧森堡“購買”——但是所用的【美元額度】,又必須透過英國政府【幹預】的外匯額度中“申請”
 
看來,英格蘭銀行與其盧森堡之間存在著【市場內幕聯係】
 
看來,【美元債券】在英國的資本市場與其美元資本市場的聯動關係之中,【分化】成了兩種“怪異的”標價——作為美元資本市場的【以美元標價】的美元債券
 
以及作為【在倫敦交易所】內買賣“歐洲美元債券”時,施行的【以英鎊標價】的美元債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