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敘事的【風險】

來源: 尋找無罪 2016-08-16 01:12:1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1464 bytes)

 

市場敘事的【風險】(1)
 


我越來越不滿意星洲財經報道所呈現的【市場數據引證】了哈哈。原本主題是想標明——詭詐——而不是“風險”的字眼。但是為了避免別人陷入了【先入為主】,似乎市場是【唯心論設計】的先驗性而轉換了措辭

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當一個國家【匯率機製】導致了貨幣不斷貶值,國內企業和相關的投資者,投資機構都會把自己的資產,或【投資組合形式】,——轉向了海外更高受益的【利率風險】投資

然而,當一個國家的中行卻把銀行利率,或貸款利率或甚至於【市場利率】調低,引導了本國貨幣的——不斷走低——那都會【吸引】資本流入,增加國家的“投資效應”,增加經濟發展需要的建設

這是我們在社會上,在學校的商科甚至於經濟學中,能領會的【基本常識】,基本概念

但,對於市場預期而言,真的這樣簡單如此的【相信】這套老土的,意識形態的“論述”?

2015年8月20日周四星洲財經一篇名《近兆資本外逃。新興市場掀起貨幣風暴》中有這樣的【敘事形態】

——投行NN投資夥伴的新興市場高級策略師Maarten-Jan Bakkum表示:“這些流出遠未結束。”當一個國家的投資者,企業,金融機構和其他實體紛紛把資金轉移到海外時,就會導致資本流出,進而對該國貨幣的匯率形成了下行壓力

您們看到其中的,在我看來是“偷龍轉鳳”的詭詐言論——對您們或者市場而言,應該稱為所謂【不負責任】的——嗎?

剛才我概括了這樣的【常識】

貨幣貶值——》國內企業資產或投資者投資組合【轉移】到海外——》形成【資本外流】

可是,看看【市場】的“後設誘導”

是各大國內實體經濟的【資金轉移】到海外——》形成資本外流——》貨幣匯率形成下行壓力

我們是否【注意】到這樣一種——敘事錯置——的語言結構的呢?

在複雜的市場變化,以及複雜的經濟規律之中,不要跟我說,【同一種敘事】在不同的“語境組合”裏,具有【等價的】同等含義

同樣的。。。。。

由於貨幣貶值,導致資本流出

以及【出於】資本流出【引發著】的貨幣貶值

這兩者根本不可能是【同一個含義】,指向同類的——“市場意義”

可是,根據我一兩年來的剪報觀察,市場的【敘事分配】就根本要我們相信——當國際間發生了【某個區域市場】大量的資本流出,就“等價於”那個相關市場的【貨幣貶值】

資本流出與其貨幣貶值之間的聯動性,【被市場】巧妙置換甚至“錯置”了

可是我們這些觀察家,投資者竟然【仍是】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為市場的那一個“整個敘事誘導”,進行各種【不同組合】的分析

這這這這。。。。不覺得是種【牛頭不對馬嘴】嗎?簡直就是——瞎起哄

這似乎更加證明了一種我之前就感覺到的【哲學洞見】

就是——書讀的越多,人越是迷戀在【不知所謂的】困境與心理扭曲之中

不同就是不同,但人總是喜歡去【自圓其說】,修修補補

難道現在的大學教育,或社會教育,隻能產生【修正主義的心態】的知識份子??

我們再繼續看看剛才報道,有兩段敘事模式

——資金不斷外流已經引發了一個惡性循環。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度下降,抑製了進口需求

——“新興市場進口崩潰,反映了更為根本的需求下降,因為資本外流迫使國內需求萎縮。。。。”凱投宏觀的Neil Shearing表示

兩段敘事【並列對比】就發現了大大小小的——矛盾

第一,貨幣貶值,常另一方麵導致了【進口價格成本】增加了——這也是通貨膨脹不斷的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新興市場經濟體其實是靠【進口外匯】來“交易”出口貿易戰略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新興市場匯率大幅下降,就是壓製了【進口需求】——這樣的市場現象或市場效應

難道我們還看不到,

如果之前的【美元戰略】就是透過美元的流動性,操控全球經濟成長及其股市匯市的預期走勢

那麽,對於美元戰略而言,若其他國家的【進口成本】高昂而引發進口價格上漲,根本是美元流動性所要樂見的【戰略結果】,戰略布局的嗎?哈哈

於是乎,第二點

所謂——新興市場抑製了進口需求,其實就是為了【敘事化證明】——資本外流迫使國內需求萎縮

從這個意義上說

如果市場一直用【新興市場大規模資本外流】來——見證著——新興市場遭受經濟增長放緩

那麽,這就可以【窺探】到了進口需求,資本外流與其國內需求之間三者的【同一性】

也就是反映,市場的敘事綜指就是在向我們【主權宣言般的】暗示著——新興市場貨幣是靠著對我美元的【兌換匯率】,才能在【進口需求】的基礎上,增加國內需求的成長

就是暗示——貨幣匯率波動的意義不在於什麽市場利率,或國內政治因素,通膨率偏低等的【客觀因素】

匯率波動僅僅表明——該國的貨幣匯率走勢存在多少著的【進口需求】,來扶持國內需求的發展戰略模式

第三,

兩段敘事的第一個含義,其實是存在這樣的【敘事秩序】

資金不斷外流(等價於)惡性循環
——》導致了新興貨幣兌美元匯率下降
——》從而抑製【進口需求】

但第二層次所要描述的【語言結構】乃是

資本外流——》引發國內需求萎縮
——》導致了【新興市場進口的】奔潰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新興貨幣匯率大幅下降與其進口需求,甚至於國內需求,並沒有直接的市場意義,也沒有任何聯動性意義

兌美元匯率的下降,更多的是與其——新興市場是否存在著惡性循環,有直接【因素幹擾作用】

資本外流的【市場意義】就是僅僅為了——見證——新興貨幣匯率波動,是否會【發生】了新興經濟體【進口的奔潰】

這就是資本流出的【內幕】

是資本流出的【相關數據分析的】戰略意義

最後,再次根據剛才報道的某段敘事,展開其他相關的同類報道敘事,來暴露出市場敘事格局中,更大的【基本的市場騙局】——您們也可以稱之為【市場忽悠】哈哈

請注意以下的敘述方式
“根據NN對官方數據的匯總整理和估計,在截至7月低的13個月裏,19個最大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淨流出總量達到了9千402億美元,近乎兩倍於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3個季度的4千800億美元淨流出總量

資本流出標誌著一個急劇逆轉的;金融危機過後的6年裏,隨著新興市場幫助重振了虛弱的全球經濟,它們曾得到強勁的資本流入。NN發現,從2009年7月到去年的6月底,上述19個月新興市場的資本淨流入總量達到2兆美元。”

這裏就有兩個矛盾,兩個詭辯

第一,之前每一次提到【新興市場大規模資本流出】時,就總把與其之前的——金融危機的“流出規模”相互比較

但是如今,【看起來】也是與上次的金融危機相互比較,但卻似乎【刻意】勾畫08到09年的——狹小“危機區間”之內

您們不覺得其中的【耐人尋味的】嗎?

每一次市場的大波動,例如說英國退歐,或者希臘債務談判風險,甚至於是亞洲債務違約風險等等,都是——直接從08年的金融危機相互對比的,根本不存在所謂——僅僅是08至09年金融危機的【區間】勾畫的意義在內

這樣的【危機區間敘事】似乎是要我們相信——

從資本流出/資本淨流入之間的比例,金融危機隻存在一個非常短暫的【危機波動】而已

更多的是,09年至2014年6月底的新興市場大規模近乎2兆美元的【資本淨流入】

好像表明,就是由於那段時間的【淨流入】,才導致了報道中之前概括出的——【扮演了多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的新興市場】

如果這樣的報道【屬實】,那我可以——大膽的詮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金融危機】

當歐美發生金融危機時,其實就是【協同著】歐美把大規模的資本淨流入【分配到】新興市場裏頭,製造——新興市場扮演【全球經濟增長】的角色

這裏就可以洞察到

一個危機,另一個經濟增長

這其實就是——明顯的【協同戰略】的市場效應

換句話,就連【金融危機】也可能隻是——作為一種【資本流動的分配】而發生著的戰略炒作,戰略計劃

就正如,油價暴跌以來,我就發現了——油價暴跌,與美元強勢之間的【協同效應】

其實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或者說【證據】

例如,2015年8月18日周二的星洲財經報道的《中製造成本逼近美》有幾段敘述

——換句話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一美元,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的差距正拉近當中了,以此趨勢發展,中美之間的製造成本差距將在2020年就消失

從【中美之前的製造成本差距的】強烈對比及其敘事中,我就明白

第一,【製造成本】也是存在著——市場利差

第二,製造成本,也是個大國博弈中的【戰略競爭】

第三,市場每一次報道的製造業采購經理人PMI數據,並且與其【經濟成長前景】相聯係而進行——國家經濟的對比時,其實,比的不是【製造業成長率】,乃是——製造成本在不同市場之間的【利差】

同樣的,那篇報道也提到了

“中國高昂的地價也是導致外商撤離的其中一個原因,中國的工業地價比美國不少地區更高,中國的電力消耗也不斷的攀升。。。。。。中國目前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微弱優勢已經無法彌補在電力,能源和用地上的巨大劣勢”

從這裏可以看出,似乎在製造成本的【國家戰略對比】之中的情況下——各國的工業地價以及電力耗費,勞動力成本等等等,也是在【戰略競爭】的語境條件下

後來看完整篇報道,我概括出了這樣的——有趣的中美博弈洞察力

美國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與其美國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和“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

中國工人的時薪在2014年上漲至12.47美元
——但是,工業地價比美國高
電力耗費,天然氣成本也是比美國【劣勢】

這裏又出現了,一個社會成本昂貴,一個工業成本低廉的【利差現象】

可是,在這樣【明顯差距】的市場條件下——中美之間的【製造成本差距】既然呈現出了“縮小”的現象???

看來,市場的【內幕】不簡單
 
 
 
第二點
 
除了以上諸多的洞察力,或者原因,但是最基本的【敘事矛盾】,就是來自於我之前發表的《市場到底是協同?還是博弈?》之中已經透露出來的——關於GDP戰略意義,及其中西方之間的【聯動性】
 
那時候我是這樣敘事的——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因為我曾經【剪報】中也看到了——類似這【市場反向】的金融危機曆史的——有趣反諷
 
也就是之前我財經分析中提到的《金屬跌價:新危機?舊危機?》市場敘事中就存在了——這樣的描述
 
“要知道2009年初時中國僅靠一己之力,便支撐了金屬價格脫離穀底。在西方國家中行忙著撲滅在金融體係肆虐的大火時,中國則以祭出空前的基建計劃來應對全球危機。修新建公路,新機場,新鐵路,新房屋,以及新增供電線路。這全都意味需求大幅增加,從而給中國以及中國以外的金屬產品製造商帶來好處。當國儲局讓外界知道它在低點買進時,又讓銅價受到額外提振;國儲局的買價是當時自2005年左右以來的最低點。6年後,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金屬需求放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經濟相對強勁,進而推動美元上漲。這種分化加劇了中國經濟疲弱對金屬定價的影響”
 
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國家忙著拯救金融危機,但卻在09年的幾年裏,中國卻靠著推出【一係列的】基建項目而引導了——金屬價格的上漲
 
如今,當市場【紛紛建構著】美國經濟逐漸複蘇的分析及其報道中——美元卻意外地強勢預期的走向
 
結果,美元匯價強勢引發中國對金屬價格定價的【弱勢】
 
那時候中國房地產也正好趕上了【泡沫破裂】,使金屬需求放緩——以至於金屬價格形成了【上漲壓力】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危機先後秩序】,真的是“偶然的發生”??
 
真的是由於【金融危機】就讓中國“受益”,而得以——擴大的建設【基建項目】??
 
然後就【莫名其妙】的,由於美元匯價回升,導致“前後”的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嗎?以至於——金屬價格由於需求偏軟,而發生了金屬價格下滑??
 
我覺得背後的【內幕】可能是存在兩種可能性
 
第一,歐美的【陰謀論】對準著中國的房地產,而“催化”了中國基礎建設的【項目擴大】,為的是讓金屬市場價格及其相關的大宗商品價格市場的【下滑】——都能在這兩年內【歸咎於】中國經濟疑慮的問題上
 
第二,其實,不論是歐美金融危機或者是中國的【產能過剩壓力】對其金屬價格及其大宗商品價格的“大跌”,都是歐美和中國兩者【區域市場】之間的——協同合作的“內幕交易”
 
也就是說——所謂【中美關係博弈】,隻不過是讓我們轉移政治洞察力的【籌碼】哈哈
 
當然,我還考慮到第三種更大形勢的【可能性】,那就是
 
——也與世界上有一個【超越主權的影子政府】,根本就是把“中美關係博弈”進行超熱的,並【鬧大】這樣的“國際關係格局”,以便讓——中美的【兩個大國】兩敗俱傷
 
然而當我看到以上報道的敘事之際,我想到《貨幣戰爭》中的一個有趣的——曆史循環
 
我以前在寫了《我閱讀了貨幣戰爭之後》時,就提到了關於歐美白銀貨幣,與其中國黃金產量之間的【曆史交易】
 
————————
 
而至於為什麽倫敦金融家要對中國行鴉片貿易,甚至鴉片戰爭,原來曆史的【緣由】說來令人搞笑
 
之前的歐洲帝國,靠【白銀】發動例如光榮革命,或者拿破侖遠征等等的【殖民侵略】,以擴大帝國主權的版圖
 
而當時中國古代的絲織品,茶葉,和景德鎮陶瓷,都是歐洲市場的【貿易需求】——更諷刺的是,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印度【發現了】大量黃金的哈哈
 
於是,當歐洲市場用大量的白銀來與中國進行【貿易】時,大量的白銀卻反而——從歐洲流向當時的中國
 
而當時的中國,銀與金的比價隻是1比5.5至1比7——而倫敦在當時的比價卻高達1:16高位
 
所以,當大量白銀流向到中國導致了歐洲【經濟動蕩】時,尤其是英國就早已用當時【不同的比價】用大量的白銀不但買進當時中國的絲幟或茶葉時候,——也順便【大量采購】中國與印度,日本的【黃金】哈哈
 
結果一個後遺症就是——倫敦那些【銀行資本家】就憑著大量雄厚的黃金數量,向國會“賄賂”通過了《1666年自由鑄幣法案》,導致了貨幣的【發行權】從國家的主權,而讓位於——中行的【法律權利】哈哈
 
而鴉片戰爭,或鴉片貿易,其實就是當時的倫敦金融家用【東印度公司】的類似今天基金,或者資產管理公司,顧問公司等角色,【再用白銀】不但換取當時中國的黃金,也要把——流向中國的【歐洲白銀】再次透過【采購黃金】來“收回”在中國的【歐洲白銀】哈哈哈
╯﹏╰ ヽ(`⌒´)ノ
 
所以貨幣戰爭的作者就認為說,鴉片戰爭其實就是倫敦金融家實行的【金本位】貨幣製度,與中國當時的【銀本位】貿易機製,兩者之間的——金融戰爭(^0^)哈哈
 
而當時的【匯豐銀行】就是這場戰爭的【金融黑手】哈哈——誰叫它背後的【股東】就是以“霸霖家族”為主的外國銀行家(^0^)
 
————————————
 
原來在【近代曆史】中,白銀與黃金之間的“價格交易博弈”就是以其【貨幣戰爭形式】來發生著——歐美與中國的【金融戰爭】
 
現在【對比】剛才的報道
 
08年後的【金融危機】,中國由於——大規模的基建項目——而【支撐了】金屬價格
 
那時,歐美市場忙著【大規模的貨幣量化寬鬆】——而美元匯價也是【弱勢】
 
大規模的歐美QE與其大規模的中國基礎建設項目——這兩者之間真的僅是【兩種概念】,【兩種不同市場現象】的嗎?
 
我覺得是——歐美與中國之間可能存在著【影子政府】或者類似於的【影子集團家族】在它們的“大規模戰略”中,大量的進行【等價的戰略投資】
 
就如同,市場上有“主題”,有其【概念股】,就有相應的——股市上漲,或賣壓的【博弈投資】一樣
 
如此一來,為什麽我們不會就認為——歐美的【大規模量化寬鬆購債計劃】不會成為一種類似於“股市投資”的——另類的【融資需要】(投資)的呢
 
難道隻有中國當時市場上的【大規模基建項目】,才是一種【標準的投資需要】??
 
同樣的,當金融危機時,美元弱勢之際,歐美市場【執行】——而不像現在市場隻能分析說什麽“預期加碼”的言論——大規模的QE
 
但,現在【美元強勢】了,而歐洲及其日本卻【仍然】繼續保持著——量化寬鬆措施
 
還導致了一度市場盛傳【貨幣政策分歧】哈哈
 
而中國也由於【人民幣國際化】,更是將之前——大規模的【基建項目】——擴展到了海外市場
 
以至於,市場編織著,敘事著【中美新型大國博弈關係】
 
難道這些,僅僅是——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貨幣戰略博弈意義】的嗎?
 
我倒覺得完整的【市場戰略】應該是
 
美元強勢—大規模QE—人民幣貶值所代表著的【國際化戰略博弈關係】
 
這是一種【協同的三角關係】
 
其中每一個【環節】都牽涉到油價波動分歧【背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把其油價當做“利率政策”使用的【戰略目標】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