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到底是協同?還是博弈?

來源: 尋找無罪 2016-08-10 01:14: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2921 bytes)
市場到底是協同?還是博弈?
 
 
第一章,開展敘事
 
 
先從《貨幣戰爭》中一段敘事作為進入那【市場洞察力】的大前提,一段關於——前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相關的各種重要“曆史視角”。這段敘事是這樣的——
 
“在計劃經濟模式下,貨幣與銀行的功能大大萎縮,形成了「大財政,小銀行」的格局形式。蘇聯除了國家銀行之外,隻保留了四家長期投資的專業銀行,央行基本上成為一個超級出納,負責貨幣發行與短期貸款,結算等簡單業務。。。。。。可是隨著經濟體係的進化,產業類別逐漸增多,相互關係日益複雜,計劃的難度迅速飆升。蘇聯的國家計委光是為最重要的產品作出計劃,也至少要製作兩千種產品的複雜平衡計劃表,其他下屬部門則據此再計算出兩萬種產品的詳細計劃,然後逐級下達。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變數層出不窮,企業麵臨的現實困難千奇百怪,計劃的製定者根本無法為經濟活動的所有細節提供相應的預測,更談不上監督所有企業的生產效率以及產品品質了。。。
 
計劃失效,不僅體現在計劃本身的難以執行到位,更在於對經濟內生的進化特質無法作出事先有效的認為安排。
 
麻煩的是,生產計劃雖然頻頻出現難以完成的局麵,而盧布卻嚴格按照計劃在進行投放。於是,經濟活動中未完成的計劃,體現為產品和服務的短缺,而貨幣供應根據計劃的【精確擴張】,則造成缺少實物對應的盧布過剩。蘇聯的通貨膨脹在起初並不是以物價上漲的形式體現出,而更主要是以物質短缺為特為。從表麵上看,蘇聯的收入水平在增長了,而在實際生活中,這些錢卻買不到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費品。同時蘇聯缺乏金融市場的各種投資產品,使得過剩的盧布形成更大的政治負擔
 
美元作為世界範圍流通的貨幣,使美國得以有效整合全球資源。國際貿易結算大部分為美元,迫使蘇聯和盧布區國家必須出口石油和原材料,才能獲得硬通貨,以進口糧食以及西方的技術設備
 
美國就在1985年蘇聯石油產量下跌之際,刻意壓低世界石油價格,人為製造蘇聯外匯短缺的現象,迫使盧布區國家向著西方大舉借債來滿足進口需求的。進口的剛性需求體現在如果削減進口糧食,則會引發了社會矛盾,激化政權危機;而如果停止進口外國設備,就會拉大與西方的技術差異,而從根本上削弱盧布區的經濟潛力的。更重要的是,蘇聯和東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是源於技術創新所產生的競爭力,而是靠著不斷新建項目擴大生產規模形成的膨脹力,大型項目需要引進龐大的國外進口設備的,停止進口就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浪費”
 
雖然蘇聯已經不在了,盧布區也是不存在了。但是我要談論的,並不是以上敘述中每一個字所簡單折射的【曆史】與其理論意義。
 
首先我想到的是中國近兩年來提出的【係列計劃】——就如一帶一路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化】,與其人民幣國際化,還要宏大建構著【亞洲命運共同體】
 
這讓我在閱讀到這段【曆史上的貨幣戰爭】時候,就揣摩著——中國大規模的新建項目與其【大規模的人民幣】國際化,在中國行政與其政府監管的“計劃經濟模式”仍存在影子的【幹預】下,是否會出現了以上所述中提到的——
 
人民幣在嚴格按照計劃進行了各種的國際化,市場化,但是在經濟活動中由於發生未完成的計劃,所體現出的產品以及服務的短缺,而貨幣供應根據計劃的【精確擴張】,則造成缺少實物對應的【人民幣過剩基礎】。以至於——重蹈曆史上的前蘇聯的通貨膨脹,不是以物價上漲的形式體現出,而更主要是以物質短缺為特征?
 
不過從更大的【國際視野】來觀察,這一兩年來最時常提到的“市場預期”就是
——油價暴跌是由於國際原油供應過剩
 
——大宗商品價格走軟,也是由於中國經濟疑慮所造成的【供應過剩】所致
 
但是看了《貨幣戰爭》的相關敘事,我倒覺得——我們應該重新詮釋【真正的戰略】或者相關/相應的【真正的內幕】
 
第一,油價暴跌是否不是由於市場上的原油供應過剩,而是由於——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的【超級量化寬鬆】所導致了的。。。。美元供應過剩?
 
也可以從【反向戰略】的思維這樣思考——美元的供應過剩導致了【美元短缺】,以至於影響了。。。。美元對與石油價格相關的【大型項目】發生了“未完成的計劃格局”??
 
這樣的考慮是基於市場上不斷提及的——油價的暴跌剛好是趕上了,或邂逅了【美元強勢的】戰略機遇
 
這就好像從《貨幣戰爭》敘事中讓我洞察到的——貨幣供應所要完成的【國家項目】如果發生了【計劃以外】的未完成的局麵,就會產生,物質短缺與其該國貨幣【供應過剩】的兩極化方式,或者走向
 
第二,由於油價也常包括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之中的,所以說,大宗商品價格的走軟是否應該看作是,並不是由於什麽中國經濟疑慮的潛在風險(雖也有一定的意義)或大宗商品需求減緩,或是全球糧食短缺等等的原因
 
可以這樣詮釋——美元與油價與大宗商品價格之間是【聯動著的】,所以基於2008年美國大規模的超級QE,所以導致了在美元供應過剩的【美元短缺格局】意義上,也導致了或者推動了大宗商品需求減緩,
 
或者深層的反映——美元不再投資於大宗商品價格,也不再是【維護開發】著國際原油的市場份額戰略。
 
美元供應已經【轉向了】其他的戰略投資標的,或準備開發另外一個市場,或者【版圖】
 
把“美元供應過剩”與其【美元短缺】聯係起來,您們覺得是無法理解嗎?
 
那麽,為什麽當油價【暴跌】與——國際原油供應過剩並且“需求減緩”聯係起來時,我們卻沒有【任何懷疑過】的呢?哈哈
 
石油供應過剩,就是石油需求低迷
 
那為什麽不能說——美元供應過剩,與其【美元短缺】相互聯動的呢?哈哈
 
更何況,我們在考慮到【石油美元】的全球市場戰略時,為什麽無法——透過油價暴跌與石油供應過剩之間的關係——而深入【猜想洞察】到這樣的情況。。。。
 
由於石油是二十世紀國家發展戰略,以至於工業戰略計劃的重要物質基礎,以及相關的【戰略資源】,所以美元對石油的【戰略博弈】,也就會從此影響了全球工業國家的——貿易政策,甚至於引發各國之間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不同“市場比例”之間的【匯率利差】
 
因為就如剛才《貨幣戰爭》所敘述的一樣——美國能夠用【壓低油價】來人為地製造前蘇聯的——外匯儲備,以致迫使蘇聯隻能【出口石油】與糧食,來換取【硬通膨】
 
那麽這樣可以看到,美元對其油價利差的【政策】,也就會從此【牽動著】——任何一個國家對“戰略物質輸出”的政策方式,從而也會間接影響著蘇聯的【糧食計劃】(從原本的糧食出口大國,由於美元戰略圍剿,蛻變成,靠著進口糧食滿足國內糧食問題)
 
以上說法的最直接證據就是在我之前剪報的2015年8月6日星期四,星洲財經報道中一篇的關於《50美元失守。油價新一波跌勢再起》之中就描述到
 
“引發3月油價重挫的原因是源自於【需求麵】。中國7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到兩年來低點,巴西、印度以及俄羅斯經濟成長也減緩,7月財新全球製造業PMI指數從6月的49.4,下降到了47.8,創2013年來最低水平的,都顯示了全球石油需求低迷。”
 
其實我發現到這樣的報道其實隱瞞了,或說【倒置了】實際上的【市場秩序】
 
並不是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或者巴西,印度及俄羅斯相關的經濟低迷,推動了或導致了【全球石油需求低迷】
 
應該這樣透露——油價暴跌【所要暗示著】對全球石油需求低迷的“市場價格操作”才引導了,引發著從中國到巴西再到印度,俄羅斯等等【工業體係國家】的——相關性經濟成長減緩的【市場格局】
 
而且您們看到的“石油報道”是一年前的,隻要我們知道——曆史總是重複著,奠基在【國家戰略博弈】相互類似的手段與操縱——那麽我們就能夠【對比】現在的油價震蕩與其過去一年來的“油價暴跌”之間的關係,隻不過是【價格跌幅的不同】罷了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又是星期四哈哈),星洲財經報道中一篇名叫《創3個月新低,油價料跌破40美元》中就敘述到。。。。
 
“供應充裕且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油價跌至3個月低點附近,短期可能失守40美元。。。。。世界銀行在最新的《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報告中預測,受到第二季原油供應中斷和需求旺盛影響,上調了2016年原油價格,從41美元調高至43美元”
 
寫一篇報道的【來源】是(紐約,華盛頓27日綜合電)
 
從以上報道敘事中就不難發現到——
第一,這次是將國際原油供應過剩與其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而【相互並列】
 
第二,從世界銀行組織報告的所謂【大宗商品市場前景】中就能夠知道——油價波動與其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相互聯動著
 
第三,不過最搞笑的是,紐約與華盛頓都【報道】國際油價有可能——失守40美元——但為什麽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卻強調著【調高油價】??而且還分析到,“石油需求旺盛”的呢?——看來,背後的【內部分歧】不簡單
 
但是根據第三點卻讓我聯想到這樣的【油價分化】是否就是美國與其世界銀行之間,利用一個油價低迷預期,一個對其油價預期的【調高】之間產生的【價格差異】,來達到某種與美元供應相關的【石油戰略計劃】的呢?
 
這就如同《貨幣戰爭》所表示的那樣——當前蘇聯的【石油產量下跌】之際,美國就刻意壓低油價來【人為影響】蘇聯外匯儲備【短缺】,以便使到當時的“盧布區”不得不向西方大量的【借債】來——滿足著國內與其【政權危機相關】的進口需求
 
這樣說來世界銀行【調高油價預期】,很可能是在油價低迷之際,【壓製】國際油價市場上某一方的【國家需求】,而引導在“油價調高”的情況下,讓國際原油供應市場【不明朗】,從而“控製著”,甚至於引導——油價繼續【被低估的】
 
換句話說,借住【調高著油價預期】來引導油價“繼續的被低估”——這也許,就是【美國美元戰略】的計劃,或者內幕
 
因為我大概可以【推理】或者預測——
 
一年前的星期四,市場預示著油價【失守50美元】
 
一年過後,同樣是在星期四的時候,市場又“同性質的”預估油價將短期內【失守40美元】
 
那麽,在半年內,或者在一年內,甚至【一年】之後,應該會【曆史重演】,市場那時候又會報道——國際油價將失守了30美元???
 
但是也許,那時市場基於某個國際格局戰略完成它起初想要的【金融動蕩宗旨】之際,而於是宣揚著——國際油價將會上揚到50美元,甚至60美元的【上限】??
 
我的理由是,最近在市場不斷顯示,或者證明了【油價走軟之際也窄幅震蕩擺動】之際,市場也是有——少部分的在【短暫報道】出,油價曾經上站50美元以上
 
如果這兩年來,國際油價存在於【窄幅震蕩的下滑】
 
那麽,也許在國際格局戰略已達到了它想“看見的”金融波動之後,也可能存在著——國際油價市場【窄幅震蕩的上升】
 
而我大概【揣測】油價上升的時期,或周期,可能就是等到了關於全球通膨壓力的【戰略計劃】達到某個“區間之間”而發生著
 
因為,我在摘取一年前剪報的敘事時,該篇報道的上方就有一篇分析到《QE難敵油價跌,全球通縮籠罩》。裏麵就曾經敘述著——
 
“華爾街日報周二報道,受到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拖累原因,全球通膨受到壓抑,盡管大部分國家都采取貨幣寬鬆政策來刺激通膨,但通膨率仍遠低於官訂目標。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指出了,34個會員國6月通膨年率維持在5月的0.6%,遠低於了多數已開發國家中行所設的2%目標
 
通膨持續維持極低水平令各國中行倍感擔憂,因為低通膨可能永久改變消費者對物價走勢的預期心理,進而讓2%的目標更難達到。數十年來中行致力讓通膨維持在目標區間,確保經濟成長不受商品價格暴起暴跌等因素衝擊”
 
這段話有意思,讓我【解構出】好幾個不同組合類型的——市場波動對比
 
首先,油價暴跌是拖累了全球通膨壓力
 
可是另外一方麵,全球中行卻不斷的努力達到【通膨率目標區間】,並用其確保經濟成長
 
我是這樣進行【市場推理】的
 
如果低通膨率會改變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走勢,那麽就是在證明——通膨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之間是【正相關性】
 
而油價暴跌卻導致了全球通膨壓力,這就更看得出——油價暴跌的【內幕】,就是為了在影響消費者對其【物價的預期走勢】的情況下,——壓製著全球中行所設定的【通膨目標區間】
 
這樣是否可以推理成,或衍生出這樣的【國際真相】——那就是,並不是美國頁岩油與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之間的【油價博弈】導致了油價的低迷走勢
 
乃是由於——國際油價與中行設定的【通膨目標區間】之間的【戰略博弈】??
 
也就是說,油價暴跌的背後並不是——國際石油供應過剩
 
油價暴跌的原因,乃是由於——油價,與其以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為主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之間的“相互競爭”,所引發的——價格戰爭
 
各國中行的量化寬鬆措施就根本是為了——把原本戰略上的“價格戰爭”,【演化成】了更加複雜多變的——貨幣戰爭
 
而考慮到剛才報道所敘述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34個會員國通膨率,遠低於了多數已開發國家中行所設的2%目標——我卻從其中的【潛台詞】直覺到。。。。
 
難道是【市場戰略的秩序】乃建立這樣的——【國際分配】
 
就是,油價暴跌引發金融恐慌之後
 
全球【主要中行】設定著通膨目標區間
 
然後由34個OECD成員國努力完成——全球中行要達到的【通膨率】??
 
換句話說,由【已開發經濟體】設計——通膨率的【目標區間】,如同“股票價格擺動區間”的自我設定
 
然後由34個【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來推動“已開發經濟體”的,對其確保經濟成長的【通膨目標】
 
這是已開發經濟體對其發展中經濟體的【成長要求的分配】
 
這就是更深沉的暴露出,南北經濟發展之【不對等】的分工體製的——分配形態,或分配格局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麽這兩年來,國際社會不斷的出現了——諸如G20財長會議,或全球中行行長會議,還有各國中行的【利率政策會議】,也包括了東盟峰會,與歐亞高峰會議,等等的——國家級領導人會議
 
更能體現或者【直觀說明的】相關證據,就是如果比較我剛才摘錄的星洲財經報道中,去查看其他歐美乃至全球經濟數據的【市場報道】,就會“會心一笑的”【感知到】
 
各種經濟數據與油價暴跌之間的【多重聯動性】
 
在2015年8月6日的油價暴跌的報道中,也相應報道了
《財新7月中國服務業PMI升至了53.8。近11個月最快》
《美國6月工廠訂單強力反彈了1.8%》
《日7月服務業仍擴張,惟力道不如6月》
 
PS:——那時候國際社會或格局最關注的是【美元升息時機】
 
再來對比著2016年7月28日的油價暴跌可能失守40美元報道之中,也相應出現了
《消費信心平穩。美國新屋銷售8年半高位》
《英次季成長2.2%》
《日本推1.08兆刺激計劃》
《中6月工業利潤增至5.1%》
 
透過以上的【市場對比】,您們難道還覺得——曆史重複是偶然的嗎?哈哈哈
 
曆史不在乎是國際間的,不同形式【國家組織】的——地緣政治關係上的【戰略交錯】
 
 
 
第二章,英國脫歐後,市場震蕩可能意味著市場戰略博弈
 
 
 
先有英國脫歐
 
接著又是南海仲裁之後的南海衝突升溫
 
這兩者,都是與【市場不確定性】相關。——可是您們相信這些眼睛和耳朵所吸收,認知到的【金融地緣衝突】嗎?
 
7月14日周日的星洲財經報道中有一篇《南海仲裁結果出爐了,原油航運市場神經緊繃》
 
裏麵有意思的提到,“該仲裁出爐後油價跳升”
 
然後接下來有段報道,“南沙群島和同樣存在爭議的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盆地深海區域是將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工業中心與歐洲以及中東相連的最直接航線”
 
接著下一段敘事到,“該地區的地理形態,決定了從經濟角度而言,大型油輪,幹散貨運輸船和集裝箱船幾乎沒有其他代替路線”
 
您們有沒有想過,當我們隻是專注在——南海問題是關乎著中國領土主權問題,或牽涉到中美外交博弈等等意義時,也可能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
 
那就是——南海問題,其實也關乎著【油價波動】戰略問題的呢?。也就是說,
 
2015年激烈的油價暴跌引發的敘利亞衝突亂局的【大國博弈關係】,現在卻“轉型到”南海衝突這樣一個,實際上是美國與中國,還有包括了【OPEC組織】的石油戰略與其“中美外交”的——三角戰爭的呢?
 
換句話,南海衝突在美國戰略中可能就是【被安排等價於】敘利亞衝突的——第二個延續性戰場
 
或者這樣說吧,當我們把南海軍事衝突【詮釋為】關於國家領土“主權”的無形戰爭時,我們可能是陷入了——中美關係二元思維的【意識形態陷阱】及其衝突之中
 
然而,任何一個主權問題或者相關戰爭的【放大】,可能是忘記——地緣政治的“經濟利益博弈”,才是【掩蓋在】意識形態衝突之下,真正內幕關聯
 
我以上隻是【總結】,或綜合罷了。裏麵牽涉到我這幾天的市場追蹤,以及剪報。如果要說起來,可以追溯到這一兩年來的【各種市場波動】敘事的相關“內幕意義”
 
 
(三)
 
我所以覺得,或發現或“看見了”,基本上就是來自於剛才摘錄的星洲財經中,兩篇報道的兩段敘述。
 
剛才轉載的《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原油航運市場神經緊繃》中還有另一句讓我【意識】到有某種類似的“政治性警告”
 
“商業船隻被允許在全球各個大洋開展合法業務,而不用被迫改變航線或推遲,這至關重要。我們當然將在未來幾周密切關注任何幹預跡象”國際航運工會(ICS)秘書長peter hinchliffe表示
 
以上這句話的後半段——密切關注任何幹預跡象——其實讓我“隱隱覺得”,原來國際航運工會也已經【插手】南海區域的航運市場中,不可動搖的——勢力,與權力
 
而這段敘述開頭的“XXX被允許在。。。。。而不用被迫改變航線或推遲,至關重要”,就其實已經反映——航運工會的組織形態,具有類似於“政治宣言”般的【權力保障】
 
標題之中提到的《原油航運市場》,也暴露出了——油價市場與其航運市場之間存在著的【工會組織關係】。
 
再加上文章開頭所解析的關於南海區域作為【重要地理位置的海上貿易戰略】而言,原來也與——中東,有某種程度上的“市場戰略聯動性”。
 
而剛好,中東乃是【鏈接】著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重要地緣政治中心
 
於是我就從這樣【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市場的意義上來看,我就發現到——南海軍事衝突格局的【地緣風險】除了美國,中國這兩者“舞台上”的主要一線演員之外,可能在【幕後】也有OPEC組織在背後的——觀察,協助,盤算甚至“幹預”:即使不是導演,也可能是作為編劇的【功能】在南海航運市場上起著——油價波動幹預的作用
 
而最直接讓我【發現】,而不僅僅是覺得,或者分析推算的證據就在於,那篇報道的上篇報道《明年油市供應不足。油盟:英脫歐拖累全球經濟》中就有一段敘事讓我“開竅”
 
“但OPEC在月報中還調降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估,指因英國公投脫歐後不確定性升溫了,並稱石油需求增長速度明年將略微減緩。這份報告是OPEC首次對2017年形勢作出預估”
 
這段敘事有【兩方麵】值得去注意
 
第一,報道提到——OPEC調降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估】
 
第二,根據OPEC的月報預估模式,看得出油盟【已經】把全球經濟成長的波動,與其英脫歐所象征著的【市場不確定性】,及其——石油需求明年減緩,兩者之間的【緊密聯動意義】聯係了起來
 
您們知道我看到了什麽嗎?
 
如果您們有【習慣剪報】,就會深深知道——市場上最不會引起注意之處,就是市場戰略的【內幕】所在。
 
什麽意思?您們是否注意到,國際社會上每一次提到【對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報告的】的“權威組織”時候——通常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或者像OECD經濟發展合作組織,並世界銀行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等
 
隻有這些【國際組織】,才會時常“公布”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的報道
 
 
可是在今年,我【完全第一次看到】——“OPEC在月報中還調降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估。。。。這份報告是OPEC首次對2017年形勢作出預估”
 
 
若按照我們的【市場規則】的那種【常識性傳統思維】,就必然會認為——OPEC組織似乎已經在【越權了】,似乎是要挑戰曾經在預估全球經濟成長方麵的【國際組織地位】
 
可是我從油盟調降其預估的【解釋方式】,那種歸咎於英國脫歐產生的不確定性與其石油需求在明年的【減緩】之間的關係看——我倒覺得也許就連【英國脫歐】也是油盟在背後的。。。。。資本扶植的結果,及其【幹預形式】
 
油盟【幹預】英國政治變動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引導明年的【石油需求減緩】
 
可是最讓我想不通的“諷刺”卻在於這段敘述的【前一段】,亦即報道開頭的【前言總結】卻是闡述著——
 
“石油輸出國組織周二對2017年油市作出樂觀預估,稱全球原油需求將高於當前產量,意指供應不足。。”
 
前一段是講——全球需求高於當前產量,即【供應不足】
 
可是下一段卻【矛盾報道】說什麽——石油需求增長的速度明年將略微減緩
 
如果石油需求增長【減緩】不就是仍【暗示】——石油產量仍然【供應過剩】的嗎?
 
那為什麽還有所謂的——原油需求【高於】當前產量的??
 
同一份的OPEC月報,卻發生了——不同層次敘述的【不可調和性的】報道衝突
 
這樣明顯的【自我矛盾】,不就是從側麵反麵“完全證明”了我剛才的【看見】——OPEC不但幹預了英國脫歐,也幹預了南海區域所“關鍵”的南海仲裁結果
 
如果要最【直接證明】,就是剛才報道中,接下來有一段是這樣敘事的——“盡管英國脫歐對明年全球經濟產生抑製效應的,但OPEC的2017年預期表明,OPEC的策略正在發揮作用了”
 
您們是否【特別留意】報道中提到的——OPEC的策略正發揮作用??這樣的【潛台詞】
 
這句敘述非常有意思。因所謂的【正在發揮作用】,不就是在“語法”,語意上顯示或反映出——這樣的【策略】並不是在英國脫歐之後,或者之前才發生,並計劃的嗎?
 
也就是說【正在發揮作用】的修辭學意義,是一段“長時間計劃著”的意涵【指稱】
 
如果【OPEC的策略】已經在英國脫歐“之前”一段長時間裏已經【計劃著】的——那麽我就可以“思維擴大到”與OPEC有相互關係的,去年來關於油價波動的【金融震蕩】國際現象
 
這樣一來,2015年油價波動所一直【市場敘事】的美國與其油盟之間的——原油與頁岩油之間戰略的——【博弈】,就在【那時候】OPEC已經為2017年之前的【石油需求的供應戰略】部署了——相關的區域性策略(^0^)哈哈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國際關係——自從油價震蕩的市場風險以來,油盟對美國的【戰略博弈】,一直計劃著這樣的“格局部署”——凡有美國的【區域部署戰略】之處,就一定有OPEC組織“打算”幹預著,至少是“幹擾”的部署甚至計劃
 
然而,從更大範圍,及其角度而言,說南海問題有油價波動的因素及其戰略,主要是出於我在這篇文章開頭的不久之後曾經所摘錄到的,2015年8月6日星期四,星洲財經報道中一篇的關於《50美元失守。油價新一波跌勢再起》所描述的
 
“引發3月油價重挫的原因是源自於【需求麵】。中國7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到兩年來低點,巴西、印度以及俄羅斯經濟成長也減緩,7月財新全球製造業PMI指數從6月的49.4,下降到了47.8,創2013年來最低水平的都顯示全球石油需求低迷”
 
很顯然,油價波動的市場戰略意義,主要是【演化】在我們一般所熟悉的【一係列的經濟數據】——諸如,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進出口貿易額數據以及【中行通膨目標】等等
 
然而更深入的【剖析】,其實以上時常聽到的——經濟數據也是存在著——更大戰略意義的【市場分化】,作為了市場分配形式而言
 
因為美國的經濟數據,尤其是就業市場指標,領取失業救助金人數的數據,或所謂的就業人數【四周移動平均值】——它們都是為了【美元升息預期】,而設計的“經濟數據考量”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或回憶起,每當【歐洲市場】作為那一整個“整體市場”而言,美國那種“經濟指標”,尤其是我們時常聽到的,諸如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業市場前景或者說“失業率”,並還有工業訂單指數,庫存壓力等等——這些用在歐洲經濟,尤其是歐元區經濟或者中國經濟疑慮,市場總是【隻著重】在陳述著,或報道著——全球經濟成長低迷的,造成了各國中行QE的壓力
 
美國的經濟數據,市場並沒有相應的“敘事”——經濟成長力道乏力,貿易衰退等等的結論
 
卻是頂多描述到——由於海外市場因素,影響了美國經濟的動能,拖累了美聯儲美元升息的壓力
 
可是提到【歐洲市場】的經濟數據,卻一直不斷傳——歐洲中行實行量化寬鬆麵臨了加碼的壓力,要不然是製造業動能緩慢
 
甚至有時候當報道了PMI低於五十的上限時,IMF卻也同時站出來【關注著】,分析到——歐洲中行不應信賴貨幣政策,應該【擴大】財政支出以及其“結構性改革”
 
而日本市場呢?多數市場都是關注著——日元貶值幅度,並政府是否加碼刺激措施,以及日本中行的【利率政策】走向
 
所以透過【市場記憶】,重組勾畫“基本特征”之後,根本就非常明顯看出了——就連經濟數據的“戰略意義”,也是被【市場分析】所【分配著】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自從油價波動以來,各國政府與其中行相比【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減弱的】擔憂,它們更加擔憂全球貿易政策的“幅度萎縮”,更加恐懼關於【通膨目標區間】的達標壓力
 
從這裏我們能【窺探】到各國中行,到不同“國家集團”,在一種所謂的【市場分配之等級區域分化】之內,各國政策的內幕意義
 
 
 
對於【主導者】或策劃者而言,它們根本不認識什麽市場或者經濟學
 
它們正在【策劃】(戰略部署著)這樣的“市場意義”
 
——對中行和政府來說,貿易政策就是【通膨設定政策】
 
如果這些是為了【因應】油價暴跌的“金融震蕩”,那麽貿易政策與其通膨目標決策之間就建立了——與油價【掛鉤】的聯動性之中
 
而油價波動與其美元匯率是否強勢,也是息息相關,並相互聯動著的
 
美元升息預期,又會牽動著或者影響著——全球中行的【利率政策走向】
 
於是透過簡化可洞察到【市場的內幕】就是——把油價與其全球利率視為“同一形式”
 
這樣可以總結到,最近兩年來市場的【結構性政策目標】就意圖建立著
——油價(利率,尤其是美元強勢困境),貿易政策,通膨目標區間
 
這三者就是,【市場格局正在籌劃的戰略目標】,所以才能引發——不同意義的地緣政治關係的【博弈】——因為都是為了【協同】主導著不同格局及其轉型的。。。。金融震蕩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領會】
 
市場正在【解構】經濟學傳統的版圖
 
市場波動信息也正【解構】著關於利率與物價之間的聯動性
 
反而讓——貿易政策走向與其利率戰略【形成一個版圖】
 
從而讓這個【貿易版圖】影響著,甚至於“主導著”全球通膨壓力——這可以從全球中行所意圖【設定的】通膨目標區間看得出
 
通膨目標區間,這樣的概念或說“戰略計劃”,讓我聯想到——浮動匯率區間
 
自從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中行或者政府不都是不斷發生著——區域間的【貨幣互換協議】的嗎?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既然匯率市場上都是采取【一攬子貨幣指數】的“措施”,所謂的貨幣互換的【協議】不就如同“多此一舉”的嗎?
 
這樣說來——貨幣互換協議,其實就是另外一種【貨幣兌換】協議
 
以匯率影響匯率——這也許就是各國中行【主導匯率波動】的真正原因,所謂“私下盤算”
 
而由於【油價波動】也引發了貨幣政策走向
 
那麽,油價波動及其匯率波動就存在——相互聯動的關係
 
油價波動就與其中行設定的【利率目標走向】也是相互聯動著的——作為一種對應著【油價戰略】而言
 
於是乎,油價(美元),與其匯率(利率),還有貨幣政策之間形成了【三角關係】
 
這就是我剛才勾畫的——油價(利率)與貿易政策,與其全球通膨壓力之間【環環相扣的】——市場戰略走向,其實是。。。。相互“一體兩麵”的
 
所以當我們在【南海戰略博弈問題】上隻看到——中美之間的博弈關係時
 
我們並沒有洞察到——歐美與油價波動之間,美國,英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三角關係,其實【就計劃著】中美關係在全球地緣政治之【格局博弈】的——包裝主導的“戰略一出戲”
 
也就是說,美英與其OPEC的三角油價戰略關係,【衍生到了】中美關係的——格局變化
 
現在我們再看看,與其以上的分析,或者市場洞察,或敘事相關的【論證】,一個關於——市場結構性的整體性與主體性關聯
 
 
 
第三章,市場結構關聯性的追蹤
 
 
 
這兩年,國際局勢讓我們看到了以下的變化
第一,油價暴跌,並然後與之大宗商品價格疲軟的相互糾纏
 
第二,希臘債務談判的風險與歐洲整體性瀕臨分裂的金融大動蕩
 
第三,中美關係與其南海主權的博弈逐漸白熱化
 
第四,俄羅斯與歐美關係,尤其是北約的緊張地緣政治風波
 
第五,在地緣政治風險上還有關於諸如海峽兩岸關係,朝鮮核試驗的危機,敘利亞衝突等
 
以上這些都是籠統概括。當然我也記住2015年人民幣大貶值超過2%所引起的股市匯市風暴的“擴張”,英國脫歐後的金融動蕩,以及其美國升息預期的資本流動恐慌。
 
不過我們也應該無法忽視所謂的——全球產能過剩危機,或經濟成長低迷,貨幣政策分歧以及市場利率長期偏低但資產價格異常高估的【風險】
 
我們看到了【如此眾多的國際格局變數】,我們似乎來不及自己整理些重要的,需要深入思考與觀察的“相關性”
 
例如,最重要的自己反問反思這樣的問題——以上不同事件的金融波動,真的僅是【不同的金融事件】的嗎?真的就如市場上媒體所“傳言”的,僅僅在於【地緣政治風險】的日益增多或者折射,反映??
 
或者這樣說吧——我們是否曾借住【曆史的眼光】,重新地詮釋以上的“市場關聯性”,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發現市場的【曆史博弈】,而不再僅僅隨著市場波動信息而漫無目的心裏緊繃??
 
可以這樣總結——曆史上發生過的【國際格局】(貨幣戰略博弈),形成了或者奠定了這幾十年【市場上的】國際關係進程或“地緣政治關係衝突”的形象
 
自從兩年之前我開始剪報星洲財經以來,我的野心就是揭開市場結構的聯係性,不論多麽的複雜,甚至隱秘性。可以說是為了揭開【人類相互鬥爭的深沉秘密】
 
先借住《貨幣戰爭》揭開一些我看到的【經濟學秘密】
 
第122頁有這樣敘述,“最後,史大林的高速工業化戰略成為蘇聯的發展模式。他提出蘇聯要在十年內趕超西方工業強國。。。。三個五年計劃下來,蘇聯已經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鋼鐵,化學以及國防工業的強大體係,而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強國”
 
曆史能夠給與我們的眼光勝於經濟學給與我們的理論基礎,甚至勝於市場報道給與了的【個別敘事性】
 
從剛才的摘錄中,我們一般人很少【醒覺】這樣的——知識洞察力
 
第一,工業體係原來也包括了【國防工業】。不論我們的教育,還是社會經驗,從來都忌諱地把國防與工業聯係起來
 
第二,我們更不會洞察到,或分析出,原來【城市係統】的建造項目中,飛機與汽車竟然與其工業,甚至【國防】原來也是“一體化”的
 
第三,也很少有人,或者我們也“很少有時候”聯想到,常常看似【平常不過】,個別眼睛所謂“懂得”的諸如汽車,飛機或者鋼鐵企業,化工廠,其實背後都可能是與其——國家的發展戰略“模式”,相互聯動著
 
現實的經驗,消費文化,以及諸如經濟學,市場規律等等的【概念教育】,讓我們都是以為——例如國家製造汽車的原因,就是因為為了出口或者增加進口成本的利益,也僅僅是由於【那個利益】,使社會增加消費能力,或者拓展消費市場等等的【社會化結論】
 
第四,從蘇聯工業化體係結果所代表著的【一躍成為僅次為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強國】,就不難發現到——GDP之間的【國家間關係】意義,其實就是“國家發展戰略”之間的【博弈】。是工業化體係的相互競爭的【戰略內幕對比】
 
也就是說,GDP從來不是英文內涵中所那樣指示的,代表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含義
 
GDP的戰略意義,就是國家與其工業化戰略計劃之間的聯係規則,從而與其國際關係中的【地緣政治關係國家因素】在相互“戰略較量”下形成對比的——工業化攻防戰指數
 
這可以從王逸舟所著的《西方國際政治學:曆史與理論》,在第三章的<科學主義挑戰曆史主義>之中,介紹【遏製理論之父】喬治*凱南時候,裏麵就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敘事——
 
凱南提出的“遏製”戰略的重點是保護歐美日等發達地區以及對西方安全攸關的交通線,和其他戰略要津;他說,“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隻有五個工業—軍事中心對我們很重要”,即:美國,英國,德國及中歐,蘇聯,日本。因為隻有上述區域具有發展兩棲力量並嚴重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氣候,工業力量,人口及傳統等必備條件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要的【概括性視野】
第一,工業與軍事看成一個【共同體】,作為一種國家形式的【聯盟】意義而言
 
第二,這個【聯盟】既然是被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重點
 
第三,而這樣的【安全聯盟】又是圍繞著,或出於所謂的——工業發達區域範圍內的【交通線】,及其戰略要津息息相關的,相互聯動的
 
從此我就【恍然大悟】到為何自從油價暴跌,大宗商品價格走軟之後的【金融震蕩】一直就與其——地緣政治關係糾纏著
 
再來看看《貨幣戰爭》中某個敘事,同樣是122頁
 
“任何經濟發展的投資都是必須由儲蓄提供的,蘇聯工業化之前既沒有足夠的國內儲蓄,也沒有可借用的外國儲蓄,唯一能夠提供資本積累的就是占國家經濟主要部分的農業。高速工業化向農民索取了勞動力和食物,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卻導致輕工業無法向農民提供消費產品來交換他們的糧食。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轉向工業和城市。。。。1923年至1927年,工業產品的價格大大超過農產品價格,導致農民不願向國家賣糧。1927年,農民賣出的糧食隻占收獲總量的十三%,而在1913年,則占了二六%。。。。工業化的積累卻斷了來源。在這樣情況下,史大林認定傳統的農業模式不足以支持工業化的積累需求,必須進行強製性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土地,生產和牲畜公有化,迫使農民生產並忍受更低的生活水平”
 
以上的敘事或“信息”難道僅僅表達——諸如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民收到剝削,史大林的【農業工業化策略】,工業產品犧牲農產品等等表麵現象呢?——但我【詮釋的】更多
 
第一,原來當“市麵上”出現了工業產品(現在應該是改成為“消費品”)價格大大超過了農產品價格時,其實也方麵地意味著——是該地區的工業化將【農民勞動力】大量移民至城市之中,所產生的【殖民化通貨膨脹】現象所致
 
第二,但農民並不像我們一般人以為“知識水平偏低”就容易被騙,或生產力底下的。農民也有他們的【投機性】:減少著大批糧食收獲按著國家意誌的命令,以“規定了的比率”繳獲糧食需求給國家或【工業化】
 
第三,結果史大林因為不明白農民的【心思策略】,錯誤地判斷了——蘇聯的農業規模對蘇聯【高速工業化戰略】基礎的實質意義
 
第四,如果說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私有化】,那犧牲農業產品,強硬將農業生產力框架進【工業化】的城市勞動力,所形成的【國營化】其實就是——國家意誌上的【變相的私有化】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資本主義與其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甚至於“無法分辨的”。若要【文字遊戲】,那最大的差別,也許僅僅在於——對其想要【私有化】的行政方針,采取的“曆史機遇”的不同罷了
 
第五,在工業化過程中,即使國家沒有國內儲蓄,以及國外儲蓄,也能夠在【低迷的經濟發展條件】下,透過某個“工業化發展戰略”,將勞動力並城市發展項目,作為經濟成長或“經濟信心”的【儲蓄戰略】
 
第六,蘇聯在進行工業化戰略計劃時,由於沒有一定的國內儲蓄,並國外儲蓄,而隻能將農民勞動力與工業化進程聯係起來,或掛鉤著,這難道就是造成了——工業產品價格大大地超過農產品價格——的基本因素?還是說,史大林的發展模式,其實就是【為了】推動工業產品價格超過農產品價格的“主要來源”,或“主要策略”的,並非原因所在?這是一個有趣的揣摩,分析與研究的切入點
 
第七,工業化就是城市化,在推行工業化戰略基礎而失去了經濟儲蓄的前提下,城市化就更是工業化的【儲蓄前提】
 
再來摘錄一段《貨幣戰爭》中得以揭示出的——市場規律的幕後結構性
 
“同樣作為銀行資產,黃金是穩定的,但沒有利息;國債是不穩定的,但有現金流。國債是全民未來稅收的抵押憑證的,隻要人民幹活,政府就有稅收,如果稅收大於財政支出的話(注:這是關鍵),國債的現金流就有保證。銀行家對其國債代替黃金的支持是發自內心的,國債作為銀行體係的核心資產,既提供了放貸的基礎方式,又可獲得利息收入。這樣他們將會獲得兩個利潤來源的:一是透過放貸收取利息,二是國債利息將全民稅收的一部分轉移支付到金融係統
 
貨幣在流通過程中將產生一個嚴重副作用,就是【雙重利息成本】。人們不僅需要為借用貨幣支付利息,同時還不得不為貨幣的抵押品再次支付利息了。在【債務貨幣製度】下,貨幣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負擔。社會為使用公共貨幣,而不得不向少數人支付利息成本。將國家債務與貨幣鎖在一起,這是一個無法在邏輯上令人信服的設計。同時,這也是一個從基因裏就存在著【癌變信息】的貨幣係統。貨幣發行量越大,債務規模就越大,利息成本也就越高的,全民【被負債】的壓力就越重。由於利息隻與時間有關的,因此貨幣擴張呈現出內生性的剛性需求,具有天然的貨幣貶值傾向,而通貨膨脹將成為必然的結果。通貨膨脹導致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這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世界範圍內出現貧富分化的元凶”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樣的【變化的秩序】——
 
第一,國家需要貨幣供應總量
 
第二,國家發行貨幣時,就要與其【國債】作為抵押品
 
第三,可是國債的抵押品又是由【人民的勞動】作為基礎
 
第四,國家向勞動力【抽稅】就是為了——國債收益率
 
第五,可是從人民勞動抽稅來的【財政】,就與其政府財政支出之間——常常【不對等】
 
第六,於是政府的“財政支出”就常與【銀行融資】相互聯動
 
第七,銀行為政府財政進行著【項目融資】時,就收取了雙重的利息成本——第一個是銀行【賺取】國債收益率,而另外一方麵,人民的勞動又是必須為著【銀行融資】,包括貨幣貸款,承擔相關的【債務成本】,及其“國家風險”
 
第八,結果勞動力市場在承擔國債的【債務成本】時,其實就是同時——幫助“國債”再分配社會財富
 
 
(二)
 
以上我是從《貨幣戰爭》這本思想著作中,為了尋找最近這兩年導致【金融動蕩】的國際關係格局,所摘錄出的包含著我“市場洞察”的一兩個【相關資料對應】——而不僅僅作為例子或參考而已。我在接下來的國際局勢的闡述中,會逐漸的作用到除了貨幣戰爭之外,也作用了我在星洲財經【剪報】中發現到的“經濟規律洞察力”
 
我先在這裏提一個簡單概括的【國際關係總結】——
 
近代曆史20世紀之中,德國的戰爭賠款是由於美國的【政治援助貸款】而推動了德國高速工業戰略計劃,實現了德國的工業恢複及其崛起的奇跡
 
而蘇聯的高速工業化,也是在與德國出於同樣是【戰爭賠款問題】所產生的被大國剝奪與分配的“曆史心理聯係”,結果與德國在【技術設備進口】上形成了——工業化戰略基礎的發展模式,促成了蘇聯在一次大戰後快速恢複國力與其經濟蛻變的【工業神話】
 
而中國近代自從孫中山發起了革命動力的【曆史轉型】中,也是由於孫中山建立的【早期國民黨】的資金支持及“武器運輸支持”都是來自於——有【蘇聯】背後的戰略考量,才得以“接下來的中國近代發展”之所以會選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由共產黨執政的【曆史局麵】,也是由於——蘇聯從接受援助國民黨轉變成,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與蘇聯為其代表著的【國際共產組織】所形成的,以蘇聯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國家間【聯盟】的工業化發展戰略
 
從以上“粗略的敘事”就可以讓我們【曉得】,美國與德國與蘇聯與中國之間,在曆史戰略【轉型】中,多麽地存在著——糾纏的【曆史恩怨】
 
可以說,20世紀後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戰略的道路,存在以下的【國際秩序進程】——
英國二次大戰後的工業衰落,
 
然後美國工業的孤立主義政策執行(實用主義)的崛起
 
然後美國“利用”德國戰爭賠款帶動德國的【工業戰略強國】
 
然後德國的工業技術及其戰略設備幫助同樣“一戰戰敗國”的蘇聯的工業化戰略基礎
 
然後蘇聯的【地緣政治考量】而幫助了中國近代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工業化設計】
 
當然還有很多複雜的曆史機遇或者其原因,產生了以上資本主義【國家間變化】的市場版圖轉移。我隻是——暫時的——希望您們大概有一個【大略的曆史變化坐標圖】
 
不過,剛才我所摘錄的《貨幣戰爭》的【曆史對應】,其實也讓我看到更多——國際關係格局的【對應】
 
第一
 
首先從我剛才敘述的——蘇聯趕超西方工業強國,而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戰略大國——這件事來看,我們都不難發現到。。。。。
 
GDP的背後不僅僅是國家經濟或者工業水平的【象征意義】
 
GDP的背後其實就是與其一個國家希望在“國際關係”,甚至國際格局上,所扮演的【貨幣戰略角色】,形成的——市場預期的。。。。投資指南
 
有點像【垂簾聽政】,也有點像“霧裏看花”的——戰略角色
 
其實在我之前的星洲財經剪報之中,我也【感應到】相關的隱性證據
 
對比一下2015年8月8日星洲財經報道中,我看到有趣的【市場敘事不對稱性】
 
在《越南製造業笑傲東盟》中就有“市場”分析到
 
——東盟數國麵臨製造業景氣衰退之際,越南的製造業憑借出口市場較廣,勞動力成本較低及政府祭出稅務優惠與改善基礎設施以吸引外資等優勢,表現優於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盟鄰國
 
在這裏我們不難發現到,市場這樣的【分析意義】,似乎在證明了——製造業“並非”是個別國家的【經濟成長數據】
 
在這裏似乎從另外一方麵要向我們暗示著——製造業與廣大出口市場之間相聯係,而出口市場的【擴大】又是與其勞動成本較低“環環相扣的”。
 
但到最後,又似乎表明,僅僅具備或者依靠以上兩種“相互聯係性”是不夠的,還必須與其它的【東盟各國】比較優勢的,尤其是那——政府的稅務優惠與其【吸引外資】之間的“市場情感”方麵的對比性
 
然後再來看看同樣是2015年8月8日關於《亞洲撙節藥方變毒藥》之中,看看市場如何【理解】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哈哈
 
——根據路透社報道,亞太12大經濟體的企業與家庭目前債務規模約是合計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68%,高於2007年的147%。換句話說,民間債務負擔自金融危機以來已經增加2.5個月的年度產值。。。。高債務不利GDP成長,因為負債沉重的消費者會暫緩支出,製造商則暫緩投資。。。。政府通常可利用預算赤字的方式給與協助的。。。。。但亞洲各國政府不願解除財政緊縮。。。然而政府進一步去杠杆化可能拖累亞洲GDP成長與通膨減緩。。。中國政府的財政擴張正受到地方政府財政爛賬的阻礙。印尼與泰國發現要擴大公共支出有困難。。。越來越多亞洲借債人需要政府援助。。。。。他們期盼中國以信用帶動的成長將持續為每個人帶來強勁所得成長,而且預期西方的印鈔將讓全球利率維持在低檔。。。每個人都押注美元會長期走弱
 
以上的報道,與剛才之前摘錄的報道,合在一起對比,您們是否已洞察到我所【看見】的——市場不對稱性嗎?
 
第一,從越南出口市場廣大而暗示著【東盟的出口市場條件優越】。可是當市場“討論到了”亞洲各國的GDP成長率的時候,卻是——隻在乎【債務占比亞洲GDP的】經濟影響力
 
這顯示,或者反映,甚至證明了——市場分析的【前提】是其實把亞洲經濟成長率,與其東盟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組織形態】,視為——兩種不同的市場聯係。
 
這也許是為了進行【區域經濟的勢力】的“市場比較”吧??
 
也或許是為了【在戰略上】能分開或者“分割”不同區域之間的——不同國家發展模式的【戰略對比】
 
然而不論是什麽樣意義的戰略對比,或基於什麽樣的【市場分類】,對於市場而言
 
像越南等的【東盟區域經濟】隻能夠被市場關注著——製造業的【前景】這樣一種“指標作用”
 
而談到亞洲經濟成長率的時候,市場卻永遠在“刁難”亞洲區域中的【國家債務】風險的問題
 
也就是說就連【市場分析】也是作為一種——被分配的“預期操作”,而分化亞洲與其東盟區域組織之間,國家發展的【經濟成長類別】
 
第二,然而即使看起來市場是把亞洲市場與東盟市場視為了兩種不同的【金融規則】,但也存在著一個“灰色地帶”。那就是,裏麵也提【印尼,泰國】與其中國經濟之間存在著——好像隻是不同形式與其意義的【財政支出分歧】,或相關困難
 
不同的好像隻是,與這些不同形式財政支出分歧的國家各自麵臨的【結構性問題】不同
 
透過對比上,可以概括出兩篇報道的【市場不對稱性】。但如果按照——區域經濟的相關整體性——洞察【內部的市場不對稱性】,我也發現了幾個環環相扣的“悖論”
 
A)第一層次的環環相扣的【悖論】
 
國家債務,政府是常利用預算赤字,所謂——積極財政措施給與經濟協助
 
可是另外一方麵,各國政府卻也努力【進一步去杠杆化】,導致了可能拖累了 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與通膨減緩
 
卻同時“國際社會普遍現象”上存在著——亞洲各國政府不願解除財政緊縮
 
然而,重點是,預算赤字與其財政緊縮之間,根本相互矛盾的,也相互【不可調和的】
 
而且,到底由於亞洲各國政府出於“去杠杆化”而隻為了財政緊縮?還是由於不同國家的【內部結構性問題】不同才造成——所謂財政緊縮的“普遍現象”??
 
看來,【並不僅僅】預算赤字與其財政緊縮之間的矛盾衝突
 
乃是由於出現更複雜的相關性組合,即——
預算赤字與其【債務高企】
 
財政緊縮與其政府的去杠杆化
 
還有是,不同國家的不同形式的【內部結構性問題】,與其財政支出之間的——交錯
 
另一方麵我也洞察到——如果通膨減緩隻增加【國家債務】
 
那麽,難道政府的【去杠杆化】就是為擴大“預算赤字”?
 
然而在社會層麵
——不論民間借貸,還是民間消費,亞洲借債人都一直【需要】(不僅僅是“期望”)中國政府以信用帶動的成長將持續為每人帶來【強勁所得成長】
 
可明明是【通貨膨脹】導致了國家債務高企
 
明明是,預算赤字的擴大也會推動【社會成本增加】,所謂通貨膨脹高企
 
甚至於,亞洲借債人【所需要的】政府援助,也就是所信賴的——信用成長帶動所得——也促成了【國家債務】的風險
 
於是,我已經從以上分析的【矛盾】中,隱隱發現到了政府與其民間消費,與其亞洲借債人之間的【內部分裂】了
 
首先是,政府的去杠杆化與其政府的【內部】預算赤字擴大之間的“斷裂”
 
再來,民間消費象征的【民間債務】,與其亞洲借債人之間的——“內部紛爭”,至少是其【分歧的深度】
 
第三就是,亞洲借債人所期望的【政府援助】與其國家的“信用成長帶動”在財政緊縮上之間的——分化
 
 
B)更深一層的環環相扣的【悖論】
 
 
當歐美市場不斷“展現”為達到通膨目標2%,包括日本而實行了【超級量化寬鬆政策】之際
 
對於亞洲經濟成長率隱藏著的【國家債務風險】,卻是被要求,或者“建議”要擴大財政支出
 
這難道【暴露出】——或量化寬鬆刺激計劃,或者財政支出擴大的“權宜之計”,也是一種市場風險管控下的——對地緣政治的【經濟發展分配】現象的嗎??
 
也就是說,市場就是按照自己的【市場預期操控】來分配著歐美市場必須是QE措施,而其亞洲經濟成長率的“意義”僅僅在於【擴大財政支出】,然後隻是用所謂的“債務占比GDP比重”,來做為【後設基礎證明】??
 
如果是存在這樣的【內幕】,那麽不論是——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或者說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或美國的“就業市場指標”,其實也都是——作為【市場風險管控】自身的,以被用來“證明分配”的【工具】,而【反複進行資本指引】的“炒作”
 
以上的推理或者分析結果都是建立在剛才所評論之中的第二層次環環相扣的【悖論】
 
從2015年8月8日關於《亞洲撙節藥方變毒藥》之中,我們能從文字的【潛台詞】而看到了——市場上與其投資者心態之間的相互聯動
 
裏麵有這樣的“敘事”——
“民間的資金流動被緊縮,因為經通膨因素調整的借貸成本開始上揚。各國政府是該停止單靠貨幣政策的魔力,而且應提高財政支出”
 
 
這段敘事,與其報道中透露出的“投資者心態”其實相互矛盾的,甚至可以視為【自圓其說的】。因為投資者的心態乃是
 
1)預期西方的QE讓全球利率維持在低檔
 
2)又是期盼中國以信用帶動成長——推高亞洲借債人的強勁所得成長
 
3)每個人都押注美元會長期走弱
 
1+2+3==》經通膨因素調整的借貸成本上揚==》民間的資金流動被緊縮
 
從這裏可以看出,投資者預期全球利率維持低檔,其實就是為了——推高【借貸成本】而使到自己的【強勁所得】得以成長
 
而投資者之所以【預期】,也就是“押注”全球利率維持低檔就是因為投資者已經在對政府貿易政策的施壓上【已經意圖壓製著】民間的“資金流動”
 
也就是說,投資者【內幕】是預期(押注)民間的資金流動得以或者必須緊縮,使之推動市場預期中的——全球利率在維持低檔的【預期效果】
 
我上次在《從未來被操縱的“命運”,以過去看待現在與未來》不是提到過這樣的——市場貿易洞察力的嗎?
 
————————————————
6月3日星洲財經的一篇評論文章,《美不應損害世貿組織權威》。裏麵提到了幾段讓我有重新想法的——市場洞察
 
“美國政府想要開始對法官們強加意識形態【石芯實驗】,以確保他們貫徹跟美國官方相同的司法理念”
 
“(世貿組織)機製的公共政策效益,那就是由各國政府修訂本國政策,推動全球範圍內的自由,與公平貿易,而不是付錢給一些特定的訴訟當事人,然後就毫無顧慮地繼續扭曲貿易”
 
“美國政府無力對抗國內強大的遊說勢力。。。。。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問題僅對美國製造業中日益衰退,無力在世界市場上競爭的行業而言是重要的,但這些行業繼續把持著美國貿易政策”
 
從以上的敘事,或者敘述,我已洞察到一個市場背後的“操作形態”,關於市場秩序的來源,或說【本質規律】
 
真實的【市場秩序】乃是這樣
 
第一,美國製造業,在世界市場上已失去了——競爭力
 
第二,但是,【沒有競爭力的美國製造業】卻把持美國官方的貿易政策
 
第三,美國政府無力對抗強大的國內遊說勢力
 
第四,於是美國官方就“想要開始”,其實是“一直開始”對法官們強加意識形態
 
第五,如此,美國製造業,美國貿易政策,美國官方的【司法理念】,並法官們“無奈的”意識形態加強,構成了——削弱世貿組織的爭議解決機製
 
第六,但是世貿的【上訴機構】一直表示【美國規則】是武斷與不公平的
 
第七,於是,華盛頓方麵憑借所謂的——該機構及其成員【逾越】解釋法律的界限等“罪名”——阻止爭議解決機製的精神
 
第八,結果,爭議解決機製的被削弱也連同影響了世貿機製的【公共政策效益】——因為美國貿易政策就是為沒有競爭力的美國製造業,而繼續地扭曲貿易,顛覆了世貿規則中的公平貿易原則。
 
以上八項的“環環相扣”說到底就是,世貿規則的貿易原則,與其美國貿易政策中之【司法理念】(製造業意識形態)相互較量,甚至【博弈】的立場衝突
 
換句話,美國製造業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關於,把持貿易政策的司法理念鬥爭的意識形態
 
因為,原來,世貿組織中的上訴機構的【成員】,以美國的法官們為主要核心構成。可憐的是,這些擁有所謂的“最高解決權力的”法官聯盟,也是比不上美國製造業對美國官方的意識形態的【強製力量】
 
——————————————
 
現在想想,投資者為了達到或甚至【維持】強勁所得成長而可能不僅僅是——把持國家的貿易政策,或者控製著製造業的【政策意識形態】
 
投資者很可能連——市場預期或者通膨目標,包括全球利率水平,甚至於連【民間的資金流動】——投資者都想要管控著,也就是“把持著”,就如同把持【國家政策走向】一樣
 
這就如同我剛才已經描述的——投資者【預期了】全球利率會維持低檔
 
或如同投資者【押注了】美元長期會走弱一樣
 
甚至於【期盼了】中國政府以信用帶動成長來推動投資者的強勁所得成長
 
其實還好很多這樣的【例證】,在我以前的剪報,或者閱讀中,看到了類似於投資者如何用諸如“預期”,“押注”或所謂的“期盼”來控製諸如全球利率,美元長期走勢,甚至於中國信用成長等等的——市場波動信息
 
 
(三)
 
 
就正如在2015年8月13日周四的星洲財經報道之中的《對手產量高於預期,油盟暗示油價跌不夠》就是描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周二調高了非OPEC國家2015年的原油供應預測,表明油價崩跌要比原先預期花上更多時間
 
其實並不是非OPEC國家2015年的【原油供應預測】導致了——油價崩跌
 
乃是由於OPEC【調高了】(對於非OPEC國家的)原油供應預測,才導致了或者說【推動了】油價崩跌的長期走勢
 
也就是說是OPEC對原油供應預測的——調整幅度——影響了油價崩跌的【戰略預期】意義
 
也正如同樣是上一篇星洲財經之中的《金屬跌價:新危機?舊危機?》也提到——金屬價格下跌也與大宗商品領域的資金退出有關,資金退出現象就在中國和全球其他地區普遍存在
 
這裏可看得出,大宗商品市場中的【資金流動】,與其金屬價格的【市場波動】產生一定程度的——聯動效應
 
而且這樣的【價格聯動】恰恰在——全球其他地區——是普遍存在著的
 
 
這是最明顯的——投資者如何操控,管控著【市場預期】的走向
 
 
也許對於市場預期而言,不論是投資者,或【資本流動】都無法——明顯區分的——因為都對於“市場波動信息”而言,都隻是一種。。。。市場影響的【指標】
 
其實還有很多相關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投資者如何操作或者影響市場預期走勢——的相關意義
 
我們現在開看看比較複雜層麵的【市場預期影響力度】——也就是當投資者與其中行與政府之間在【金融工具使用】上由於各種理由,產生的“市場預期糾纏”
 
2015年8月15日星洲財經刊登了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教授“艾臣格林”所寫的《宏觀審慎政策的利弊》中就提了——影響市場預期比較複雜層麵的【多維度向度】
 
“誠然,中行總裁無法確切知道資產價格何時達到不可持續的高水平。但他們也無法確切知道通貨膨脹何時會突飛猛進的。貨幣政策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科學;它是【猜準】的藝術。那麽,中行總裁該怎麽做?在理想情況下,他們應該開發一套量身定做的金融工具的。比如。。。。製定貸款—價值比(long-to-value)的上限可以給火熱的房地產市場潑水,從而降低借款人和貸款人的過高風險。與這些工具不同,利率政策是應對金融失衡的【鈍器】。使用利率解決這類問題可能妨礙了中行的主要目標——將通貨膨脹保持在目標水平附近。不幸的是,宏觀審慎政策的開發和使用麵臨諸多經濟和政治障礙了。。。。。宏觀審慎政策還可能因監管範圍過窄而失效”
 
在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看到在市場上存在著好幾種【不同類型的】對於市場預期走勢的幹預格局
 
首先作者很好【分割了】金融工具與利率工具在“市場功能意義”上的——不同應用方式
 
利率政策是用在金融失衡與其中行的通貨膨脹目標
 
而麵對諸如房地產風險或證券市場的價格估值過高,就不能用利率工具,隻能用——中行自身開發的【金融工具】
 
但是問題【演化】的悖論就是在於——
 
第一,“貨幣政策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科學”
 
第二,任何宏觀審慎政策不論是開發,或者使用,都麵臨了經濟和政治障礙
 
第三,最諷刺與吊詭的是,即使以上有這樣【細分的】金融方法論,也隻不過是艾臣格林這樣代表的【經濟學家】的某一種觀點主張而已
 
以上三點分析卻透露了【四種的】對市場預期走勢的“控製維度”
 
從更深的角度而言,市場幹預背後或“幕後”的【無形影子】其實就包括了——
 
第一,中行的利率政策
 
第二,利率政策與其通貨膨脹目標之間的【對衝】所折射出的——中行難題
 
第三,利率工具背後折射出的【投資者預期】,即“市場要求”
 
第四,經濟學家對金融工具或利率政策之使用方式的【態度分歧】,出於那“理論視野”的不同而產生的——市場分化
 
第五,宏觀審慎政策中遇到的【經濟障礙】背後所反映或象征的——不同利益取向集團或者企業之間的【市場鬥爭】
 
第六,宏觀審慎政策中遇到的【政治障礙】背後所反映或象征著的——政府幹預,或者由於【官員立場不同】所產生的“政治鬥爭”,或者“政府內部分化”,甚至也可能包括了——政府內部的【重組】
 
如果您們覺得以上的分析或者結論【太過抽象】,那麽我也可以用——另外直觀例證——來為您們的【眼睛】作“佐證”
 
也就是同樣是2015年8月15日的星洲財經報道中一篇名叫《油價六年新低。40美元岌岌可危》中就提到了——市場分化背後的【複雜糾纏】
 
“瑞橞證券能源期貨總監Robert Yawger指出,中國政府過去數天容許人民幣匯價貶值,牽動美元匯價下滑,但現時情況已經穩定下來,因此美元回升,油價相對下滑
 
不過,SEB首席商品分析員Bjarne Schieldrop認為,人民幣貶值,長遠推動原油需求上升,對油價有利”
 
從這裏看到,對於因【同樣是油價下滑】背後所產生的美元匯價回升或者人民幣貶值利弊的【市場分析】也出現了分化的,從而更加可以厘清出,或洞察到——人民幣與美元與其油價波動之間的【市場博弈】,這其中還包括了暗示或象征到,美元匯價與其人民幣匯價之間的【市場拉扯】如何深度的“操控著”油價波動分歧
 
似乎是——當美元匯價上揚就導致了油價下滑
 
但是,又有市場認為,人民幣貶值【長遠推動】對油價有利
 
這是有趣的【市場洞察對比】
 
為什麽美元【上升】就油價會發生【下滑】的金融波動??
 
又為什麽就有【市場分析】說人民幣【貶值】是長遠對油價有利,也就能推動“油價上漲空間”的【基本因素】呢?
 
在以上的問題洞察所內含著的【市場反向】中,不僅僅是折射出,美元—人民幣—油價波動的【戰略拉鋸戰】
 
因為我曾經【剪報】中也看到了——類似這【市場反向】的金融危機曆史的——有趣反諷
 
也就是之前我財經分析中提到的《金屬跌價:新危機?舊危機?》市場敘事中就存在了——這樣的描述
 
“要知道2009年初時中國僅靠一己之力,便支撐了金屬價格脫離穀底。在西方國家中行忙著撲滅在金融體係肆虐的大火時,中國則以祭出空前的基建計劃來應對全球危機。修新建公路,新機場,新鐵路,新房屋,以及新增供電線路。這全都意味需求大幅增加,從而給中國以及中國以外的金屬產品製造商帶來好處。當國儲局讓外界知道它在低點買進時,又讓銅價受到額外提振;國儲局的買價是當時自2005年左右以來的最低點。6年後,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金屬需求放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經濟相對強勁,進而推動美元上漲。這種分化加劇了中國經濟疲弱對金屬定價的影響”
 
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國家忙著拯救金融危機,但卻在09年的幾年裏,中國卻靠著推出【一係列的】基建項目而引導了——金屬價格的上漲
 
如今,當市場【紛紛建構著】美國經濟逐漸複蘇的分析及其報道中——美元卻意外地強勢預期的走向
 
結果,美元匯價強勢引發中國對金屬價格定價的【弱勢】
 
那時候中國房地產也正好趕上了【泡沫破裂】,使金屬需求放緩——以至於金屬價格形成了【上漲壓力】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危機先後秩序】,真的是“偶然的發生”??
 
真的是由於【金融危機】就讓中國“受益”,而得以——擴大的建設【基建項目】??
 
然後就【莫名其妙】的,由於美元匯價回升,導致“前後”的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嗎?以至於——金屬價格由於需求偏軟,而發生了金屬價格下滑??
 
我覺得背後的【內幕】可能是存在兩種可能性
 
第一,歐美的【陰謀論】對準著中國的房地產,而“催化”了中國基礎建設的【項目擴大】,為的是讓金屬市場價格及其相關的大宗商品價格市場的【下滑】——都能在這兩年內【歸咎於】中國經濟疑慮的問題上
 
第二,其實,不論是歐美金融危機或者是中國的【產能過剩壓力】對其金屬價格及其大宗商品價格的“大跌”,都是歐美和中國兩者【區域市場】之間的——協同合作的“內幕交易”
 
也就是說——所謂【中美關係博弈】,隻不過是讓我們轉移政治洞察力的【籌碼】哈哈
 
當然,我還考慮到第三種更大形勢的【可能性】,那就是
 
——也與世界上有一個【超越主權的影子政府】,根本就是把“中美關係博弈”進行超熱的,並【鬧大】這樣的“國際關係格局”,以便讓——中美的【兩個大國】兩敗俱傷
 
然而當我看到以上報道的敘事之際,我想到《貨幣戰爭》中的一個有趣的——曆史循環
 
我以前在寫了《我閱讀了貨幣戰爭之後》時,就提到了關於歐美白銀貨幣,與其中國黃金產量之間的【曆史交易】
 
————————
 
而至於為什麽倫敦金融家要對中國行鴉片貿易,甚至鴉片戰爭,原來曆史的【緣由】說來令人搞笑
 
之前的歐洲帝國,靠【白銀】發動例如光榮革命,或者拿破侖遠征等等的【殖民侵略】,以擴大帝國主權的版圖
 
而當時中國古代的絲織品,茶葉,和景德鎮陶瓷,都是歐洲市場的【貿易需求】——更諷刺的是,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印度【發現了】大量黃金的哈哈
 
於是,當歐洲市場用大量的白銀來與中國進行【貿易】時,大量的白銀卻反而——從歐洲流向當時的中國
 
而當時的中國,銀與金的比價隻是1比5.5至1比7——而倫敦在當時的比價卻高達1:16高位
 
所以,當大量白銀流向到中國導致了歐洲【經濟動蕩】時,尤其是英國就早已用當時【不同的比價】用大量的白銀不但買進當時中國的絲幟或茶葉時候,——也順便【大量采購】中國與印度,日本的【黃金】哈哈
 
結果一個後遺症就是——倫敦那些【銀行資本家】就憑著大量雄厚的黃金數量,向國會“賄賂”通過了《1666年自由鑄幣法案》,導致了貨幣的【發行權】從國家的主權,而讓位於——中行的【法律權利】哈哈
 
而鴉片戰爭,或鴉片貿易,其實就是當時的倫敦金融家用【東印度公司】的類似今天基金,或者資產管理公司,顧問公司等角色,【再用白銀】不但換取當時中國的黃金,也要把——流向中國的【歐洲白銀】再次透過【采購黃金】來“收回”在中國的【歐洲白銀】哈哈哈
╯﹏╰ ヽ(`⌒´)ノ
 
所以貨幣戰爭的作者就認為說,鴉片戰爭其實就是倫敦金融家實行的【金本位】貨幣製度,與中國當時的【銀本位】貿易機製,兩者之間的——金融戰爭(^0^)哈哈
 
而當時的【匯豐銀行】就是這場戰爭的【金融黑手】哈哈——誰叫它背後的【股東】就是以“霸霖家族”為主的外國銀行家(^0^)
 
————————————
 
原來在【近代曆史】中,白銀與黃金之間的“價格交易博弈”就是以其【貨幣戰爭形式】來發生著——歐美與中國的【金融戰爭】
 
現在【對比】剛才的報道
 
08年後的【金融危機】,中國由於——大規模的基建項目——而【支撐了】金屬價格
 
那時,歐美市場忙著【大規模的貨幣量化寬鬆】——而美元匯價也是【弱勢】
 
大規模的歐美QE與其大規模的中國基礎建設項目——這兩者之間真的僅是【兩種概念】,【兩種不同市場現象】的嗎?
 
我覺得是——歐美與中國之間可能存在著【影子政府】或者類似於的【影子集團家族】在它們的“大規模戰略”中,大量的進行【等價的戰略投資】
 
就如同,市場上有“主題”,有其【概念股】,就有相應的——股市上漲,或賣壓的【博弈投資】一樣
 
如此一來,為什麽我們不會就認為——歐美的【大規模量化寬鬆購債計劃】不會成為一種類似於“股市投資”的——另類的【融資需要】(投資)的呢
 
難道隻有中國當時市場上的【大規模基建項目】,才是一種【標準的投資需要】??
 
同樣的,當金融危機時,美元弱勢之際,歐美市場【執行】——而不像現在市場隻能分析說什麽“預期加碼”的言論——大規模的QE
 
但,現在【美元強勢】了,而歐洲及其日本卻【仍然】繼續保持著——量化寬鬆措施
 
還導致了一度市場盛傳【貨幣政策分歧】哈哈
 
而中國也由於【人民幣國際化】,更是將之前——大規模的【基建項目】——擴展到了海外市場
 
以至於,市場編織著,敘事著【中美新型大國博弈關係】
 
難道這些,僅僅是——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貨幣戰略博弈意義】的嗎?
 
我倒覺得完整的【市場戰略】應該是
 
美元強勢—大規模QE—人民幣貶值所代表著的【國際化戰略博弈關係】
 
這是一種【協同的三角關係】
 
其中每一個【環節】都牽涉到油價波動分歧【背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把其油價當做“利率政策”使用的【戰略目標】
 
 
 
最後,我以一種【哲學感慨】的形式,來總結我對【市場複雜博弈】的詩意化總結
 
 
每個人都會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每個人都相信這樣的話
結論:每個人都是【被洗腦】的
因為這樣說來——所有的【每一個人】都是。。。。。隻有那個【每一把尺】
 
於是,沒有人是【有分寸的】哈哈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難怪生活這樣多的【規則】
也難怪生活中。。。一大堆的磨難,困難,甚至患難,傷害
 
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把尺
都造成了——交通【堵塞】
也導致了——人口【擁擠】
也難怪很多人【肥胖】
 
更難怪每一個人的【精神】
都是——不斷的自我膨脹
 
甚至也難怪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病】就是——強迫症
 
PS:每一個人都要求大部分的人按著【多數人的標準】乖乖行事為人——這不是“強迫症的心理病根”,是什麽?
 
社會的壓力從此【需要測試】
 
用一把尺【測試】另一把尺?
 
結果沒有什麽尺【能說服】另一把尺
因為每一把尺【都是強迫症】
 
每一個人都有一把尺
結果——生活就是【一堆尺】
 
一堆尺丫一堆尺
生活就是【糾纏】那一堆尺
 
自己的尺【活在】別人的尺
別人的尺也【活著看著】您的那一把尺
 
我們所以糾纏別人
別人也在糾纏我們
 
我們都是活在【一堆尺】裏麵
 
結果,難怪人生這樣的【不穩定】,時常【跌跌撞撞】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但是學校並沒有告訴您我
——我們都看不到【那一把尺】
 
所以我們都是【被洗腦】的
 
不但被自己的尺洗腦
也被【別人的尺】洗腦
更是被【看不見的尺】洗腦
 
整天活在【一堆尺】裏麵
您們不煩
我很煩
因為——空間有限,又擁擠
 
轉一個身,都會跟【別的尺】摩擦,甚至——碰撞
 
說一句話,【其他的尺】就會和我——叮叮當當響著不停
 
手上有什麽東西
臉上有什麽異樣
今天的形象怎麽樣
都是會被【其他您不認識的尺】所——畫著,欣賞著,評論著,甚至——用尺打您屁股哈哈
 
一堆尺在【砰砰碰碰】中隻有噪音
難怪在人群中【總是】若不是吵架,就是甚至打架
甚至乎【演變成】謀殺
 
都是【心中的尺】害的
都是那【看不見的尺】勾引著我們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這【證明】了——每一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結果就是——每一個人都是【自閉症患者】
 
難道您們沒有洞察到——不同類型的【自閉症】的共同特點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嗎?(^0^)(^0^)哈哈
 
隻有當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我們才能如同瘋人院裏麵的【那一群瘋子】一樣
 
在【相同的世界裏】一起說笑打鬧,一起“被負責人”引導著我們一起——用餐,按著準時時間睡覺
 
隻有這樣的【一群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麵】的“一體化標準”
 
瘋子才能自己上廁所,【不用別人吩咐】哈哈
 
這樣的【殘酷現實】
學校有教導您們嗎?
社會有教導您們嗎?
您們的【人生經驗】有讓您們洞察到——這樣的“冷漠”嗎?
 
所以我們【所有每一個人】
都是已經——被洗腦了
 
我們永遠【脫離不了】——那一把尺,那一堆尺的【圍困的命運】
 
這是人自己【設計的】
也是所有想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人——想要的【尺度世界】
 
越多尺度
就越多【自閉】
結果是越多【麻痹的瘋狂】
 
學校不會教導您們
社會看不清這樣的【您們】(人群)
自己也是忘記看,也不想看的【麻痹的每一把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