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地產泡沫更危險的是中國的科研泡沫

本文內容已被 [ Twinlight ] 在 2016-07-27 07:46:4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早晚有一天,經濟泡沫破裂以後,資金鏈斷裂,國家陷入財政困難。然後支撐科研泡沫的政府支出增長嘎然而止,甚至可能大幅度倒退,接著中國的科研泡沫也就破裂了,科研水平開始大幅度倒退。

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官僚化的科研體製。為了便於對科研一竅不通的官員們評估科學和技術,官僚們創立了一些完全不靠譜、不能反映某項科技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的所謂指標,而中國的科研人員也聞風而動,都圍著這些不靠譜的指標轉,結果就產生了一大批完全沒有用的所謂科研成果。更搞笑的是,中國的媒體居然還把這些沒用的科研成果當成政績來吹噓,結果反過來又把泡沫吹得更大更高。這絕非中國之福!

===========================

王衝

3月28日,英國皇家學會的報告說,中國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已躍居全球第二位。

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論文1999年至2003年間位居第六(占總數的4.4%),2004年至2008年間超過日本,躍居第二(占總數的10.2%),僅次於美國。報告預計,到2013年,中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發表科研論文最多的國家。

在中國話題熱的今天,這個消息當然引發了媒體的注意。法新社說,中國在科研論文產出上以火箭速度上升至第二;BBC驚呼,兩年內中國將在科學領域超過美國,發明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這個國家正準備做一次“全球性卷土重來”。

有媒體稱,全球科研界的整體麵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科研排名表不僅僅關乎聲望——它也是一國在國際舞台上競爭能力的晴雨表。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這是中國作為一支全球力量正在異常迅速地崛起的又一個信號。

國內有網站迅速跟上,說科研論文第二“是中國崛起的新信號”,這讓人哭笑不得。如果比數量,中國在大多數領域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世界前三,可科學是老老實實的東西,是民族創造力的結晶,並非純粹以數量取勝。

看看外媒怎麽說吧。法新社說,數量增加並不一定意味著質量提高。衡量科研論文價值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引用率,盡管在這方麵中國也有所上升,卻落後於其研發投入率和論文產出率。中國的科研論文要追上西方質量標準還需很多年。

《衛報》也稱,美國在1999年至2003年和2004年至2008年這兩個時期引用率都名列榜首,分別為36%和30%。英國居第二位。中國的引用率則從實際上的零上升為4%。

引用率為4%,意味著大多數論文是“垃圾”,這其實和專利一樣,前幾年外媒報道說中國人的專利數量雖然很多,但很多是“垃圾”專利。

這一次,外媒沒有舊事重提,對中國人熟知的剽竊、造假、論文買賣等並非報道,可查查以前的報道,足可以驗證把論文數量世界第二和中國崛起扯在一起是多麽不靠譜的事兒。

2010年1月,《紐約時報》曾邀請一批專家探討中國能否成為科技領導者。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前教授約翰·高認為,中國要想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持續不斷的進步,有賴於其將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的能力。

他認為,中國能否建立一個完整的創新體係,將其在科技方麵日益增長的實力與企業家、設計和社會創新等方麵銜接起來,這對於能否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至關重要。另外,在中國現有體製下,本土人才和外來人才如何融合,將是數量優勢能否轉化為質量優勢的一個難點。

華人科學家、美國布朗大學納米科學與軟物質研究中心主任肖鋼認為,在內部和地方的評估程序當中、在資源分配和資金申請方麵,主觀因素往往會壓過客觀標準。在地方政府和大學這一級,在提供必要的服務、支持方麵、在履行科研資金承諾方麵,都可能會有延遲。

就在《紐約時報》探討中國科技領導力的同時,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文章說,中國買賣論文等造假行為的市場在2009年達到近10億元人民幣。

文章說,中國發生的一係列重大學術造假事件凸顯中國的學術評價係統過於強調發表論文。文章認為,中國科研人員需要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可能促進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

文章說,急功近利的文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官僚幹預學術活動。文章引用方舟子的話說,中國的大多數學術評估——人員聘用、晉升、資金分配等——是由非該領域內專家的官僚主義者執行的,結果,論文的數量,而不是評價研究的質量,成了評估的標準。

搜索了和中國論文相關的報道後,我覺得委內瑞拉駐新加坡大使阿爾弗雷多-托羅·阿迪的觀察最為深入、透徹。他今年3月初在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撰文,既看到了中國爭當世界技術領袖的意願,也看到了阻力和困難所在。

他認為,中國缺乏批評性和個性化思維。中國人的思維受鐵的紀律和條條框框的束縛,喪失了自由飛翔的能力。這樣一個社會似乎更適合於在明確指令下的繁榮,即精英負責思考,其他人負責追隨,而不太有利於鼓勵個人的創造力。中國的製造業比服務業表現得更為出色並非沒有道理。

他還洞察到教育對科研的鉗製。他寫道,中國的教育模式是造成中國在謀求科技霸主的過程中顯得較為脆弱的最大原因。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中國永遠不能產生出像蓋茨和喬布斯那樣學習成績一般卻是創意天才的人物。實際上,由於缺乏個人創新能力,中國似乎無法在奪取技術領袖地位上實現飛躍。

這些真知灼見,值得每個中國人深思、反思。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