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的意義:

來源: 弓尒 2016-06-17 03:20:1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793 bytes)
回答: + 研究研究 ~弓尒2016-06-16 14:59:05

記者: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泥河灣遺址的重要性?

  高星:泥河灣盆地被譽為“東方的奧德威峽穀”,這裏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稱作“泥河灣遺址群”。說到歐亞大陸人類的起源和演化,都必須談及這裏。1924年,泥河灣盆地的科學價值被西方學者發現。從那以後,這裏就一直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目前,古人類學家們仍在這裏持續開展工作。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談談它的重要性。

  首先,泥河灣盆地出現人類的時間很早,是東北亞地區最早的一處人類遺址。截至目前,這裏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160萬—170萬年以前,有些學者認為甚至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這對研究亞洲古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是彌足珍貴的。另外,早期人類大多數生活在溫暖濕潤的地方,在這裏相對較為寒冷的地方出現這樣早的人類遺跡,對研究當時人類的遷徙、擴散過程與適應生存能力,以及當時的氣候特點和環境變化,提出了新的命題。

  第二,泥河灣不是單一的遺址,而是由數十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構成的遺址群。在一個並不是很大的地理單元內發現如此密集的遠古人類遺址,在中外都是罕見的。這些遺址分屬17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不同時段,斷斷續續,延綿不絕,說明人類一直在這裏生存和繁衍。這些遺存構築了先祖在這裏演化的近於完整的時空框架,譜寫了一部浩瀚、翔實但又需要學者進行破譯的無字史書。

  第三,泥河灣遺址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大量的不同時期古人類製作和使用的石器、骨器及其副產品,數量豐富、種類多樣的與古人類相伴而生、被古人類獵食的動物的化石,精美的裝飾品,用火遺跡和動物足跡印痕,還有少量人類化石。單從石製品而言,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簡單古樸的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砍砸器,有舊石器時代中期技術嫻熟、形態規範的盤狀石核、石球,更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技術精湛、尖鋒刃利、類型多樣的細石器。其實,遺址的地層堆積也是重要的科學資源,提供古人類生存的時代、環境和資源條件信息,也有助於揭示遺址的性質、形成過程和被利用的方式,以及古氣候的演變過程。這些文化遺存和遺址本體記錄、展現著古人類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多姿多彩的適應生存的方方麵麵,是不可再生科學資源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對複原古人類的演化過程、重建中華大地先民的史前史、探尋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曆史根基,不可或缺。

  另外,泥河灣地處東北亞和華北的腹地,與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遼寧本溪廟後山遺址、營口金牛山遺址,內蒙古大窯遺址,陝西藍田猿人遺址、大荔人遺址,山西丁村遺址等相距很近。再放眼遠望,它與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中亞地區、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古人類遺址也相去不遠。遠古時期人們居無定所,不斷遷徙移動,發生著融合、交流和碰撞。這些遺址都有內在的關聯。因此,泥河灣盆地在先民生存時期對周邊定有輻射和影響作用,它的學術意義並不局限在中國,也覆蓋了東亞乃至世界。

  記者:為什麽在泥河灣遺址始終沒有發現像北京人頭蓋骨那樣直接、有力的證據呢?

  高星:沒有在泥河灣發現直立人階段的人類化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猿人化石,這是個遺憾,但我想這隻是一個機會問題。

  就像前麵說的,早期人類是在不斷遷徙中的,也沒有掩埋屍體的習慣。要知道,泥河灣是曠野遺址,與發現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的周口店的洞穴遺址不同,不利於人類化石的形成和埋藏、保存。人隻有一副骨骼,死的時候屍體沒有被動物吃掉、沒有被水衝走,能及時被沙土掩埋起來,沒有發生風化降解,恰巧遇到合適的溫度、濕度和地質條件變成化石,又恰巧被合適的人發現,實在太難得了。

  我們在泥河灣發現了很多動物化石,但大多是破碎的,因此我想即使有人類化石發現,也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另一方麵,人的一生可以製作和留下很多物質產品,尤其是石器,可以在遺址中保存下來。因而,發現文化遺物的概率遠遠大於人類化石本身。即使發現不了人類化石,遺址仍然重要。考古學這門學科就是通過對這些物質文化遺存的發掘、采集、整理、分析、測試來研究過去人類技術演化、文化發展和行為模式的。

  泥河灣遺址能否解決中國人的起源問題?

  記者: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人類是20萬年前從非洲起源的,大概在10萬-6萬年間遷徙到世界各地。那麽泥河灣遺址的發現,能不能推翻這種假說?

  高星:我覺得泥河灣遺址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足以解決中國人的起源問題,但它是人類起源演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

  人類的遠祖起源於非洲,這是學術界普遍認可的。因為迄今隻在非洲大陸發現了700萬年前-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和能人化石,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歐亞大陸隻發現了200萬年以來的人類化石。

  “現代人類”又是一個新概念,這種假說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大概20萬年前,非洲出現了“現代人類”,他們不斷向其他地區遷徙,“取代”了當地的古老型人類,成為現在人類的祖先。

  但這隻是一種假說,並非是得到證明的科學結論,學術界並沒有對此達成共識。我們的研究認為這種假說存在弊端,尤其是不符合中國乃至亞洲的情況。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先生提出了另一種假說:東亞“現代人類”演化模式是“連續進化、附帶雜交”。也就是說,我們是在這塊土地上的主體人群是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連續進化的線條沒有中斷過。期間東來西往、南遷北移的群際遷徙發生過,但這一過程是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並沒有發生本土人群在整體上被“入侵者”取代。中國乃至東亞出土的大量的在形態上具有連續性狀的人類化石和一脈相承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支持這種學說。這也是中國古人類材料的獨特的價值所在。

  泥河灣盆地有諸多的不同時代遺址,將各個時段遺址的文化內涵串聯起來,可以明顯看出古人類演化的連續性和文化與技術的承繼性,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某種技術及其代表的人群突然出現,取代了原來的文化體係。但這裏還有一些薄弱環節,尤其是8萬-2萬年前的遺址稀少,提供的本土人群連續演化的證據還缺乏一錘定音的效力,這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古人類學:以更長的時間尺度審視現實的社會問題

  記者:有不少人提出,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知道遠古人類活動有意義嗎?您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高星:現實問題,不僅涉及物質生活,還涉及精神的層麵。在現代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社會裏,人們已經意識到精神空虛和文化貧瘠所帶來的重大社會問題,社會對精神和文化需求會不斷增加。古人類學、考古學是複原人類自身曆史的最主要學科,對滿足人們對人類由來的好奇心和對曆史過程的求知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進行包括泥河灣遺址在內的古人類研究,不僅僅是要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以更長的時間尺度審視和定位我們的過去、現代和將來,使我們對一些現代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得更清楚明白,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正確的把握,據此做出科學的規劃。

  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的氣候變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嗎?溫度上升2攝氏度,人類會不會滅亡?這是最近很熱的話題。其實,舊石器時代占人類曆史的99%,發生過很多自然與人文事件,有很多可循的發展規律。如果我們隻把眼光盯在有曆史記錄的這幾千年甚至幾百年,我們的知識就很局限片麵,對問題就不會有客觀全麵的認識,對問題就會無從解決。但如果把時間尺度拉大,縱觀整個人類的曆史,就會發現地球經曆過周期性的氣溫升降事件,一些時段的溫度比現在還要高,而那時人類還在茹毛飲血,排放二氧化碳的能力微乎其微,可見氣溫的升降更多是自然的過程,人類的影響有限。即使溫度再高些,人類作為一個群體也不會滅絕,因為我們的先祖經曆過那樣的環境,而那時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遠比現在原始、落後!

  我想,類似這些問題,都要靠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人類的曆史,靠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來提供相似型案例來啟發思路。

  記者:那麽我們國家古人類學研究的現狀如何?

  高星:中國古人類和舊石器研究的資源得天獨厚,但我國這方麵的研究卻非常薄弱。目前世界研究舊石器時代有三個熱點地區,非洲、西歐和東亞。但就國家而言,中國古人類研究的材料非常豐富,任何一個人要想研究舊石器時代,任何一本古人類學教科書的撰寫,都不能避開中國。但中國的古人類研究卻相對滯後,像吳新智先生這樣能提出重要學說的研究很少,大部分都還是在跟蹤模仿階段,更多的工作局限在基礎資料的發現、發掘、整理和報道上。

  這首先與材料發現的契機和引起的重視程度有關,近二十年,我國重要的人類化石、文化遺存發現的並不是很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遺址也鮮有發現,引起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得到的支持力度就不是很大。而與此相反,大量精美珍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在遼西、澄江、和政等古生物化石寶庫的出土,帶動了恐龍、古魚類、古鳥類和古哺乳動物研究的熱潮,其成果每每在《自然》、《科學》等頂端雜誌刊登,吸引了大眾的眼球,更得到了多方麵的支持和關注。而古人類學和舊石器考古學就相對沉寂,時常有一種“在夾縫中生存”的感覺,似乎需要再發現一個周口店遺址來激活、振興。這也與我國當前的科技評估體係和科研資金的投放方式有關,基礎性的、默默無聞的工作得不到鼓勵。這種局麵也和我國學科劃分與設置有關。在西方,人類學是一個大學科,相當於我們的一級學科,體質人類學、考古、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乃至應用人類學都在其中。但在我們國家,人類學被分割到生物學、醫學、曆史學、社會學、考古學等很多領域。具體到古人類學,是地質學下麵的二級學科——古生物學中被附帶包含的部分,在學科定位和項目基金申報方麵很是吃虧。

  我們的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的研究隊伍也過小,人員嚴重不足。我做過統計,全國這方麵的專業研究人員隻有60個人左右。前一階段搞第三次文物普查,古人類—舊石器時期的遺存基本沒有增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幾乎沒人搞這些研究,寶貝放在麵前,大家也不知道。我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接近200萬年的曆史長河中被發現的遺址不到2000處。但在日本,他們有人類活動的記錄就3萬年,但有3000多人的研究隊伍,2萬多處舊石器時代遺跡!

  我一直在提議,建立中國的人類學研究中心,希望把各種力量整合到一起。人類學是一個寂寞的學科,但這是探索人類文明根係的重要領域,希望能引起更多重視、得到更多的支持。(記者 耿建擴 劉文嘉 齊 芳)

 

 

   1 2 下一頁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