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與民粹主義之間的關係

來源: 尋找無罪 2016-06-04 02:13: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707 bytes)
 
市場波動與民粹主義之間
 
 
您們有沒有發現,或覺得,最近兩年來的,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加大,並市場的分歧的擴大,其實背後都來自於——民粹主義的擴張嗎?
 
從經濟理論而言,經濟低迷催化民粹主義的成長。但是,從曆史角度或者曆史矛盾而言,隻要一個國家,以及國際,有保守黨,至少有一兩股的【反對勢力】,例如關於身份認同的社會前衛運動,那麽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變化,都是某種程度上與民粹主義“扯上關係”
 
因為即使知識分子,也很難區分保守主義與民粹主義之間的差別
 
正如我們,或者現在的國際社會,在反恐的決心或策略上,也是會讓我們無法區分反霸權主義與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三者之間的區別
 
我昨天,在財經分析中談過了幾種的市場分歧,或者國際社會的政策分歧的。概括起來:油價波動的分歧,貨幣政策的分歧,匯率幹預的分歧,結構性改革/問題的分歧
 
如果說,一切的分歧就是建基在結構性問題的分歧,那麽我今天要進一步深化一個洞察力——所謂結構性問題的背後,其實不外乎顯明了“民粹主義的”內在滋養因素
 
 
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理論,或者理解的。上次我從星洲財經的“國際財經版”所分析出來的:油價波動的分歧,貨幣政策的分歧,擴張財政支出的分歧,匯率波動的分歧,以至政府幹預匯市的分歧,還有就是我新揭露的“結構性問題的分歧”,其實無論哪一種的【分歧】,背後不就說明或者反映了
 
新保守主義力量在全球市場內,甚至國際社會之間的“普遍傳播”嗎?——而偏偏,保守主義與民粹主義之間界限是我們並不在乎的區分。從知識分子到我們這類忙碌的小民都是如此
 
也許,歐洲文明傳播的——自由與其人權,和民主的意識,就讓我們基於多元化方式變化下,產生了諸如自由主義,現實主義,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或極權主義,極端主義,保守主義,原教旨主義,民粹主義,反霸權主義,及恐怖主義——這就是自由與其權力追求的【執著代價】
 
也許對於將市場的各種分歧與其民粹主義,或者將結構性問題與民粹主義相互理解,甚至相互聯係,您們很難接受,認為我一廂情願,甚至認為這隻不過是一種——文字遊戲,或敘事手法
 
從6月1日至6月2日,周三周四的星洲財經,國際財經,大幅度報道了諸如美國,歐元區,中國,日本,韓國等的相關部分經濟數據。如果,以主要比較而言
 
6月1日報道《支持歐中行按兵不動著,歐元區5月經濟信心逆勢上升》
 
6月2日卻顯示了《7年最大增幅,為升息助威,美4月消費指出飆1%》
 
看標題,好消息。但是由於市場很多時候隻希望用“大標題”來牽動投資者甚至消費者的——市場情緒,所以我閱讀了裏麵的信息之後,就覺得矛盾多多。再一次證明了“市場的分歧性”
 
不過這一次,我應稱之為,經濟數據的分歧。
 
在周三關於歐元區經濟信心逆勢上升的報道,有幾個重要的“多重矛盾”
 
“ECB並罕見地示警,民粹主義興起會可能拖慢經濟改革,導致較脆弱國家的市場壓力。然而,5月經濟信心並未受到這些動蕩前景太大衝擊。即使是奧地利,英國等處於政治不確定性中心的國家,經濟信心指數也都上升”
 
單單這樣簡短描述都發現了,每一個矛盾也存在其延伸出來的另外歧義性
 
首先,很明顯的,歐洲中行ECB已經將市場的壓力與民粹主義的影響相互聯係起來
 
但是,歐元區經濟信心的逆勢上升又說明或者反映了,兩個歧義性
 
1)明顯的,歐元區自身存在的矛盾就與歐洲中行的“預期評論”,兩者間存在著——歧義
 
2)在歐元區自身的經濟矛盾也“分化出”另外一個歧義性,經濟低迷本身與經濟信心的逆勢上升兩者之間的歧義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歧義——民粹主義的興起,與經濟信心的逆勢上升本身就無法說明,或調和的兩者關聯
 
所以我剛才摘錄的描述報道中,接著段落就報道,“在其他數據反映歐元區第二季經濟成長趨緩之際,經濟信心指數意外上升,可能代表未來幾個月歐洲經濟仍將持續複蘇”
 
然而,即使這樣的“證明”,也仍然有不同形態的“歧義組合”
 
第一,歐元區第二季經濟成長的趨緩可能就是形成了諸如奧地利,英國等國家處於“政治不確定性”,但歐元區的經濟信心指數上升,與歐元區經濟成長趨緩之間,還有諸如奧地利以及英國這些處於政治不確定性的國家與歐元區二季經濟成長趨緩,還有就是歐元區經濟信心意外上升之間,本身構成了雙重化的,——交集性的歧義組合。
 
第二,不論歐元區的第二季經濟成長趨緩,還是,歐元區的經濟信心意外上升,又或者是這兩者之間的歧義性重疊,都是無法與ECB所說的另兩種的“重疊型歧義性”相調和
 
1,民粹主義與經濟改革的拖慢
2,民粹主義與脆弱國家的市場壓力,還有與處於政治不確定性的國家之間的多重交集關係
 
您們覺得這些“分析”出來的歧義性是足夠亂的嗎?還不止呢哈哈
 
看看接下來的“敘事矛盾”。當6月1日報道,歐元區經濟成長疲軟造成歐洲中行拉高通膨2%受挫之際,就接下來敘述到
 
“盡管能源價格回穩,歐元區4月仍陷入通縮”
 
可是在同樣報道的小標題(油價回穩,成長強勁,ECB料上調通膨預估)之中就敘述到
 
“歐洲中行訂本周四召開例會,由於國際油價近來回升至接近每桶50美元,預料ECB可能因此調高通膨預估,但仍會為刺激政策保留空間,必要的話不排除擴大寬鬆貨幣”
 
這樣的敘事,本身“內部”就有存在著很多排斥的“歧義性”
 
第一組歧義
能源價格回穩,但歐元區陷入通縮
油價回升,ECB可能調高通膨預估
 
第二組歧義
歐元區通縮
歐洲中行可能調高通膨預估
 
第三組歧義
小標題提到的<油價回升,成長強勁>
剛才提到的,“歐元區第二季經濟成長趨緩”
 
第四組歧義
經濟成長疲倦使拉高通膨率2%受挫
經濟成長疲軟,ECB要調高通膨預估
 
第五組歧義
去年因為油價暴跌,ECB為了抗通縮而實行擴大寬鬆貨幣
 
如今不論以上那種無法調和的歧義性敘事,ECB在調高通膨預估下,仍然會“保留”刺激政策?擴大寬鬆貨幣?
 
除了以上五組的歧義性,也還有包括另外“交集著”的額外歧義。因為接下來的報道就提到
 
“此外倫敦布蘭特與紐約西德州期油,在上周四曾經雙雙站上50美元。不過歐洲整體通膨仍然偏低,4月歐元區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跌0.2%,宣告再陷通縮”
 
前麵就提到——能源價格回穩,但是歐元區仍然陷入通縮
 
現在卻說,油價站上50美元,但歐洲通膨仍然偏低,並用CPI來證明歐元區的“通縮”
 
而且,通膨偏低與其通縮之間是“等量齊觀”的嗎?那麽是否可以“推論”——經濟低迷,或者經濟成長趨緩就是【等價於】經濟陷入通縮呢?
 
(二)
 
 
看來,我從市場的矛盾中【解構】出的相互衝突的“重疊歧義性”,隻能夠證明兩件事
 
第一,再這樣“繼續,持續的”歧義而市場分化,或者預期分化,甚至市場震蕩分化下去——肯定是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二,每一個矛盾中“內藏著”的多元歧義,不能證明經濟成長趨緩,或者通膨偏低。
 
隻能證明,或者至少反映——歧義性其實就是來自於,市場波動中顯明或折射出來的“政治不確定性”
 
我們很容易將政治不確定性與其民粹主義之間——混淆起來。因為我們不知道,政治或者國家,從來就是存在著【不確定性】的。這跟什麽因素是導致其“政治不確定性”沒有關係
 
隻跟——人在一起,多說話,就產生了“不確定性”哈哈。政治如此,市場也是如此。甚至同一個經濟政策,也存在著“多說話的不確定性”
 
這裏沒有關乎意識形態的對立
 
隻關乎——簡單的人性洞察,甚至是所謂的【哲學意識】哈哈
 
於是,當我在覺得——這樣多的市場歧義性,信息歧義性,數據歧義性的時候,在《支持歐中行按兵不動著,歐元區5月經濟信心逆勢上升》的下方,有一篇評論文章《生產在地化,國際貿易難升溫》,由《日經新聞》描述的,有段敘述讓我覺得為什麽我會認為
 
市場的歧義性與民粹主義有聯係,而讓我引出了,結構性改革或者結構性問題與民粹主義之間——是存在關係
 
裏麵報道了,七大工業國家(G7)也力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過去一年全球貿易額仍持平,凸顯。。。。當前有更多產品在地化,導致依賴出口的企業與國家遭遇困境
 
然後裏麵有一個結論評論說
 
“若生產與銷售都在同一個地區完成,便可大大減輕匯率波動的影響”
 
就是這段論述或者敘事,讓我把剛才從以上報道中“洞察出”的各種形式的市場歧義性,
 
還有經濟改革與民粹主義之間的關係
 
還有就是上次財經分析提到的,油價波動歧義性或者貨幣政策歧義性,或結構性改革歧義性,所共同具有的【結構性問題的歧義性】
 
以上這些,就一次過全部“連貫起來”
 
尤其是日經新聞所評論的,“若生產與銷售都在同一個地區完成,便可大大減輕匯率波動的影響”
 
這種將——匯率波動,與貿易在地化聯係起來的“敘事”,其實與剛才所謂國家的政治不確定性與民粹主義之間的某種程度聯係,就相互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
 
後來在文學城的《我的中國》分論壇上,有一篇報道,完全揭開著市場上更大的——曆史真相
 
 
 
 
 
6月2日,我從文學城的《我的中國》分論壇中,轉載了一篇關於中國的過剩產能問題。裏麵提到了幾個的重點——
 
產能過剩:驚心動魄的報道
 
來源: 笨狼 於 2016-03-07 17:03:03 
 
“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必將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過剩產能行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這是一條國家繁榮之路、實現夢想之路,也是過剩產能轉移之路
 
新浪總結說海外:“一帶一路”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版圖,。。。。
 
當我閱讀以上第一段落時候,理解到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原來是為了“產能過剩問題”提供一個解決的方案,但是我們,或者市場,包括中國政府都把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變成了國際戰略的市場高度,或者國際視野。與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很想知道,是誰以及怎樣的報道敘事,讓兩個國家的不同的市場過剩問題,變成了如此對峙的戰略性對比??——即使是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的確正在,及意圖改變世界經濟的版圖。
 
而這篇報道也轉載了其他的財經新聞
 
《觀察者網》2015.07.09
李克強訪歐成果:一帶一路對接歐盟3150億歐元戰略投資計劃
 
於是我也看到了,原來一帶一路不僅是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包括了——人民幣與歐元之間相互投資的“對接戰略問題”,或者說對接戰略事件。然而文章也接下來表示
 
“然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反應,就非如此熱情了。最近德國商會帶頭攻擊中國“產能輸出”的計劃。”
 
中國要【推銷】它過剩產能“效益”在一帶一路的——協同效應,但是諸如德國卻視這樣的【產能過剩推銷】為一種——產能輸出。並且加以反對。文章也提到了
 
 
歐盟商會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也許不能代表歐洲所有的聲音,但也是歐盟體製的一個重要代表,中國鋼鐵出口,造成歐洲鋼鐵行業的失業,歐盟最近又在商討對中國鋼鐵出口製裁,也不能怪人家。(商務部長)郭虎成說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都一般,但《經濟學人》總結了大家的態度:
 
《經濟學人》
【3】The march of the zombies
 
Oversupply is indeed a global problem, but not quite in the way Mr Gao implies. China’s huge exports of industrial goods are flooding markets everywhere, contributing to deflationary pressures and threatening producers worldwide。。。。
 
 
不管如何,中國產能過剩是個問題,中國自己承認,也非常清楚,也立誌也扭轉。
 
當我閱讀這篇轉載的《經濟學人》中提到的“oversupply ”時候,我原本把這個含義與其“產能過剩”相聯係。但我仔細想想,其實所謂的oversupply就是市場一直強調的【供應過剩】。
 
那時候我在想,為什麽一路來的剪報沒有把——產能過剩,與其供應過剩相互聯係起來呢?。然後我也聯想到為什麽沒有把產能過剩,與近兩年來因為油價暴跌的波動所一直敘事強調的“石油供應過剩”相聯係呢?
 
後來,放我繼續閱讀這篇報道時,以下的描述或者論述,一下子讓我看到了這兩年來,市場真正發生震蕩的【背後意義】。因為該篇報道也是提到了——
 
 
煤鋼艱難去產能
《財經》雜誌 2016-02-22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舉措,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大相徑庭,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度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側改革,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埋下伏筆
 
本刊記者 楊中旭/文
。。。。。。。。。
 
2014年和2015年兩年間,國內外需求不振,中國房地產投資深度下滑,包括石油、煤炭、鋼鐵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落千丈。其中,2015年價格的腰斬,將煤炭、鋼鐵兩大行業推向了全行業虧損的境地。之前改革力度不夠、冗員過多的短板水落石出,企業受困、職工受苦。同時,不當舉債推高了金融穩定性風險,危及宏觀經濟穩定。李克強在座談會上指出,我國是石油的淨進口國,談不上過剩,目前過剩較為嚴重的就是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
 
從以上所有的閱讀與其我的財經逐漸分析和發掘中,我看出了原開這兩年來市場風險的【內在軌跡】或者本質就是
 
1)石油,鋼鐵,與煤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又關鍵的“戰略物質”
 
2)原來,國家債務的高企是與產能過剩相互聯係的
 
3)原來,因為“債務過剩”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就是我們認知的——金融風險問題的【內在話語核心】(這裏我並不希望用“內在本質”,或者內在原因等的書呆子邏輯,來闡明我看到的關鍵操作)
 
4)就在“金融風險=產能過剩”意義或前提下,產生了所謂的——危機宏觀經濟穩定。也就是說,金融風險背後的,導致產能過剩原因的【國家債務】,其實就是決定了宏觀經濟穩定的“風險問題”。這也就是我們或市場一直強調的【風險管控】的敘事形態
 
於是從以上四點,我看到了這兩年來的市場波動的【內在形式】——
 
各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其實就是市場一直存在著的——供應過剩問題
 
市場一直告訴我們的“全球經濟低迷”或者全球成長嚴重放緩,其實就是表明了——各國政府其實都【處在】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
 
這也就是《經濟學人》所說的——Oversupply is indeed a global problem的真正意義和關鍵。
 
而歐盟之前不論對中國鋼筋反傾銷的或者反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其實也都反映了——歐盟以至於歐洲市場其實也正在“經曆”產能過剩問題了,否則沒有必要因為所謂中國鋼筋在歐洲的“傾銷”,而采取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這也說明了
 
在市場甚至國際社會間,普遍存在著“供應過剩”情況之下,各國的跨境貿易隻不過是——重複了各國之間的“產能過剩問題”罷了哈哈
 
其實,美國的亞洲再平衡,反麵證明了美國國內其實也處於——產能過剩的問題。理由是,第一,美國也是靠大量發行“美國公債”,向全世界借錢來發展國內的成長與消費
 
第二,誰叫美國【掌控】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及其市場。全世界為您服務,國內沒有“供應過剩”(產能過剩),我就不相信
 
這樣說來,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其實也側麵反映了,甚至證明了,國內產能是如何的——嚴重過剩。
 
因為,市場的杠杆率,就是產業(經濟+信貸)的“庫存率”。杠杆率或者說庫存率,都是導致——國家債務風險的“內部關鍵”。
 
於是乎,我馬上理解到,近兩年來的油價波動,看似是導致了供應過剩的問題。但嚴格而言,是因為市場看到了“產能過剩”的趨勢,所以借由油價波動,導致/聯動了大宗商品市場的暴跌。
 
因為各國政府或者市場,都企圖不斷推銷自己國內的產能過剩,所以導致了或者產生了——市場的供應過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