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5 月2日,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刊發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春雨題為《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世界級的科學發現,“非知名學者”的身份,讓韓春雨不僅在學術界“一鳴驚人”,更引發了媒體和大眾的關注。(5月 16日《河北日報》)
近日,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新聞首頁,亦或是朋友圈,用“網紅”來形容韓春雨一點都不過分,雖然提及基因編輯等專業術語,或許不甚了解,但它有望媲美甚至超越美國技術而成為世界級科學發現,學術界為之沸騰也不足為過。
縱 觀我國近年來科學技術領域的種種成就,無論是航天技術還是生物科技,已經從完全的跟隨者逐步成為領跑者,在這過程,創新是實質內核。個人以為,無論是思想 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坐得起“冷板凳”,二是寬鬆的成長環境。正如韓春雨一樣,既有跟隨者折戟沉沙的失敗經曆,也有堅持原創不服 輸的持之以恒,正是十年的“冷板凳”,成就了他攀登技術高峰的創新之舉。“冷板凳”一般都意味著工作枯燥無味,福利待遇低,不受重視、關注度低等。“冷板 凳”到底有多冷,隻有坐上去的人才會知道。而且這種“冷”,可能或許是十年,或許幾十年,更有甚者會冷一輩子,其中,既有來自名利場的物質誘惑,也有來自 同事好友的譏諷嘲笑,甚至更有來自家庭親人的誤解與無奈,這一切,都有可能成為壓垮創新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坐得起“冷板凳”就是要有力排眾議的寂寞堅守, 抗拒誘惑後的心無旁騖,水滴石穿的非凡毅力,才能成就“十年磨一劍”的銳利鋒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是如此,屠呦呦是如此,韓春雨也是如此。
寬 鬆的成長環境也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十年未發表過一篇論文,但河北科技大學依然給韓春雨配備了獨立的實驗室和科研經費,這樣寬鬆的環境也是培養高級創新型人 才所必要的。眾所周知,創新有風險,而且風險極大。從蒸汽機開啟的大工業時代,到計算機開啟的互聯網時代,一切創新都意味著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才換來今 日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包容試錯的態度鼓勵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要,更是我國從跟隨者到領跑者的關鍵之舉。
時間用在哪,掌聲就在哪裏。在寬鬆的社會環境之下,隻有坐得起“冷板凳”,才能讓社會更多領域出現韓春雨式的創新人物,才能讓更多的創新技術真正成為領跑世界的“中國創造”。(郭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