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一段時間,有幾個詞語在媒體上一直很“火”,如“革命”、“改革”、“改良”、“複辟”等。要讀懂這一時期的政論文章,對這幾個常用詞語進行認真研究,乃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進行認真研究,對它們的含義似懂非懂,即使看了文章也不能理解其意,甚至還會像中了邪一樣稀裏糊塗就上當受騙。如果弄懂了這幾個詞語的全部含義,不但能看懂有關的文章,而且對國內外的政治形勢也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那就讓我們先認識“革命”與“改革”:
在漢語詞語中,“革命”一詞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被先人創造出來了。《周易·革卦·豸傳》中的“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句話裏,不就有了“革命”這一詞匯了嗎?不過那時的“革命”意指變革天命,與現在“革命”一詞的含義不盡相同。百科百度說,現在的“革命”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革命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變為新質的飛躍。從狹義上講,革命主要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是從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互變式的躍進。從上述對“革命”一詞的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出,“革命”就是不但要否定和破壞一個舊世界,而且還要建立一個新世界。
用這樣的觀點看我國的曆史,從古至今已經發生了多次革命。商鞅變法是革命,它否定了奴隸製的社會製度;辛亥革命是革命,它否定和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革命,它是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製度的否定和破壞;毛主席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革命,它否定和破壞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的社會製度。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農民舉行的多次武裝起義都是革命;它們都是對當時那個朝代的否定和破壞,但對於封建主義的社會製度而言,它們又都是改革,因為這些農民起義並不是對封建主義的社會製度進行否定和破壞,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和完善這一社會製度,是對這一社會製度暴露出來的缺點和錯誤進行修正和改正。秦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換來了西漢的強盛;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換來了大唐的貞觀之治。
從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改革”一詞的身影。到百科百度查閱“改革”一詞,你會看到“改革”更是一個地道的漢語詞語,它的內涵就是改良和革新。從用途上看它與“革命”截然不同,它不但不否定和破壞原來的社會製度,而且還要對這種製度加以發展和完善。我國曆史上的曆代名君都曾成功的進行了這樣的改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革命”和“改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革命”是對舊製度的否定與破壞,而“改革”則是對原來製度的發展與完善。
下麵再看看“改良”,“改良”與“改革”是近義詞,“改革”裏麵就包含著改良,而既然是兩個詞,就有不同的地方。這兩個近義詞的不同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改革”就是某種做法而並不是一種理論,在人類的理論寶庫裏並沒有他的位置。而“改良”不但是某種做法,而且也是一種理論,在人類的理論寶庫裏就有“改良主義”的位置。第二個不同點就是“改革”可以不分時段的進行,而“改良”卻隻是在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革命即將爆發的時刻才會出現。世界上的改良主義都是為了緩解本來已經十分尖銳的階級矛盾要統治階級做出一定的讓步,可是都因為統治階級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而對改良主義給與否定。因此,失敗就是改良主義的唯一宿命。
還有一個需要研究的詞匯就是“複辟”,百科百度對“複辟”一詞的解釋就是“失位之君的複位,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複原有的地位或被消滅的製度複活。從我國的曆史上看,項羽的分封諸侯是複辟,袁世凱的稱帝是複辟,張勳的恢複大清皇帝也是複辟。以上的這些複辟都因為逆曆史潮流而動夭折。曆史的車輪本來是前進的,複辟者妄想讓曆史的車輪倒轉,理所當然要被前進的曆史所淘汰。
回過頭來再看看現在我們的當權者,30多年以來他們就一直在說他們所搞的那一套是在進行改革,可是按著“改革”的釋義應該是對原有的社會製度進行發展和完善。可是30多年的實踐告訴人們的卻是原來公有製的社會主義製度已經被“改革”城大部分私有化,而且當局對剩下的那一部分公有財產還正在下大力氣推行私有化。“改革”前社會上本來已經不存在經濟地位上的階級,而現在不但又有了階級,而且還重新產生了剝削和壓迫。這樣的做法怎麽會是改革,這不純純粹粹是複辟嗎?由原來公有製的社會主義到退到現在的資本主義,這不是複辟又是什麽?現在工人已經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被改革成“農民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住房改革改的人們住不起房,醫藥改革改的人們看不起病,教育改革改的人們上不起學,社會風氣改的各種醜惡現象死灰複燃……這一切一切不是複辟又是什麽?
有人一定會問:“他們為什麽要把複辟說成改革呢?”因為他們知道,複辟在理論上是反動的,在法律上是違反憲法的,因此才把複辟說成改革。他們的這種做法,就是將13億人民當成阿鬥。可是,隻靠欺騙過日子是不可能長久的。人民大眾覺醒之日,就是複辟者滅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