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中國需要的是世俗道德,不是宗教
“中國人缺宗教”,近來這 句話時常能聽到。其實二十多年前,某個待在海外的華裔知識分子說,中國人隻有祖國母親,沒有精神父親,他認為要給中國人找一個精神父親,那便是基督教。現 在很多人說“中國人缺宗教”一般都是被流行輿論牽著鼻子的結果,例如到處在說當今中國道德滑坡,為挽救所謂的道德淪喪,便人雲亦雲地搬出這個神器。一群被 愚弄的知識分子在這個被流行塑造的靈丹妙藥麵前抱團取暖,被別人當做木偶和傀儡,還自以為搭上先進文明的班車,甚至還在為國分憂呢!
一個社會當然需要道德建設,但如果因此就隨波逐流地應 和“中國人缺宗教”的判斷,顯然是鼠目寸光。說起西方的先進和偉大,人們絕對避不開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這一思想解放運動核心在於以人為本,其重要內容便 是擺脫宗教的束縛,包括宗教道德及律令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束縛。那為何現在又要將西方的宗教枷鎖以先進文明的名義送給中國人,要中國人乖乖套上?
西方曆史上,社會的道德建設和管理幾乎都由宗教承擔。但西方宗教的愚民政策將道德變成人們思想和行為自由的禁錮,造成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對它的強烈反彈。然而,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沒有道德,當文藝複興、啟蒙運動把鬥爭矛頭之一指向宗教時,自然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宗教,社會道德如何建設?伏爾泰等人當時給出的解決之道就是借鑒中國。啟蒙運動的大師們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沒有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宗教,但中國一直是道德治理非常成功的國家。關鍵在於,中國幾千年的社會,道德建設和治理不依靠宗教,而是有非常合理的世俗道德體係,例如以家庭為核心的孝道。他們認為,歐洲人可像中國人一樣建立強大的世俗道德,未必需要宗教來建設道德。
中國幾千年的社會,道德建設和治理不依靠宗教,而是有非常合理的世俗道德體係,例如以家庭為核心的孝道
事實上,啟蒙運動之後,歐美隨著工業革命而進入現代社 會後,道德建設也一直很重要。但他們在這個問題上較少宗教色彩,而具有更多的世俗道德內容。例如,美國開國元勳之一富蘭克林長期從事道德說教工作,他在自 己印行的年曆、台曆上,寫滿各種世俗的道德訓誡,包括勤奮、節約等等。被人推崇的馬克斯•韋伯闡述的“新教倫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歐洲傳統宗教反叛後的 新道德體係,有相當明顯的世俗道德色彩。號稱是美國心靈導師的戴爾•卡耐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世俗道德的規勸,與宗教沒多大關係。
中國有強大的世俗道德體係,本來這是令西方羨慕的卓越之處。但在崇洋媚外風行百年的勢頭下,我們錯誤對待自己的傳統,沒能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輕易把自己的傳統扔進垃圾堆。當社會出現道德滑坡現象時,反而受人蠱惑,要去揀西方的垃圾當做寶貝。
今天的中國說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要實現 “中國夢”,首先要實現“文化自信”,那麽重拾對傳統的自信,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此基礎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式發展適合現代中國的道德價 值體係,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用西方早已失效的藥方來治療中國,那是本末倒置。再說,中國真的缺宗教嗎?全世界各國大約隻有中國,自古以來便什麽宗教都不 缺,宗教品種琳琅滿目。它們可以成為社會道德建設的補充和輔助,而不能成為主導。以宗教為主來建設道德的不良後果,在西方乃至當今世界不勝枚舉,我們又何 必去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