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追著看春晚。中國古時候講和,就是各種力量達到平衡,一種穩定狀態。在我看,在眾口難調的時代,春晚這樣的節目,假若選材和表現手法上乘,可以看出文藝工作者對政治的啟示。
在附錄一劍飄塵的文章裏,提出了抵製春晚這樣的旗號。他立論突出個性,言之成理,這反映了美國更重視個人奮鬥的理念,對國外的中國人意義重大。可能更適合美國,但對中國,我覺得春晚的意義更大一些。
美國是民主選舉製度,每次選總統,全民聯歡。而中國是中共獨裁,換屆給人民的關係有點油和水。那麽,有什麽樣的全民節目呢?第一是巨大的天災人禍,那時候不可能有聯歡氣氛;第二是奧運會世博會之類的所謂給中國臉上增光的項目,就仿佛出天花,有了08奧運之後,恐怕也聯歡不起來了。第三就是傳統節日。這個是全世界都在用的聯歡項目。
對聯歡項目抵製,可以宣揚自己和對方代表的東西的不調和,凸顯自己的個性,借機闡述自己的主張。但這種立場選的是對立麵,在我看來有激化矛盾之嫌。而矛盾在激化的時候,多半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激烈的衝突,表現為你死我活的戰爭。六四似乎就是這樣發生的。
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瓦解,一般來說,外敵總是會增加內部凝聚力,所謂“兄弟鬩(xì)於牆,外禦其侮”,而假如想讓一個組織瓦解,就需要製造一種寬鬆的環境,讓其內部的矛盾變成主要矛盾。
所以,如果真的想推翻中共,也不該急之。
另外就是不打沒把握的仗。在對對手進行攻擊的時候,其實可以有很多可以攻擊的地方。避強襲弱才更容易奏效。以弱極強則無異於以卵擊石,雖然精神可嘉,但隻能讓人懷念。
今年春晚,節目上,反腐敗的主題小品,反映了政治現實,如果能深入挖掘,將現階段腐敗的根本問題暴露出來,而不是歌功頌德,那樣可能更深刻。但正麵的提倡似乎從來沒有反麵的諷刺有力量。這大約也是毀樹容易栽樹難的體現。建設總是困難重重,而非建設性的批評總是簡單易行。
腐敗一靠製度,二靠監督。靠所謂的英明領導刮風,有點靠天吃飯的感覺。
各地戲曲大連播很精彩。對我這種孤陋寡聞又喜歡文藝又沒有耐心聽戲的人來說很可口。
歌曲中歌頌的成分太重,流傳不下去。一種東西要流傳下去,需要本身質量高。無論褒貶,都是扭曲本身的質量。歌頌的成分是褒,諷刺的成分是貶;悲劇偏貶,戲劇偏褒。假若歌曲重在描述,隻在底盤打穩之後,不經意抒情一把,有驚豔的衝擊力。如果沒有鋪墊,隻顧歌頌,聽起來象無病呻吟,激不起聽者的共鳴。
《差評》的小品緊跟時代,反映了突飛猛進的電商經濟,表現了電商辛苦的一麵,時代感很強,這種節目和日本每年評選一個漢字來總結該年的運勢一樣,在方向上值得點讚。在表現上還有點偏歌頌的爛感。有點像搞笑的節目號召大家一塊笑一樣的喜感。
機器人的節目也很有時代感,正如文學家的兼職化,未來的社會,專業人士的娛樂化可能也會是一個趨勢。在春節這樣繼往開來的總結和展望性節目上,將過去一年中各戰線上的突出事跡,包括成績和難題,用藝術手法表現出來,如果專業的演藝人氏做不到深入基層表現,那麽就由戰鬥在基層的專業人士用業餘的演藝才能表現。
四個分會場的表現形式有民主的趨勢。內蒙古分會場濃濃的民族風讓人想起了國內的一句話:西藏一鬧就給錢,新疆不鬧也給錢,內蒙古鬧也不給錢。內蒙古可能因為蒙古族曾經輝煌過,可能比較大氣一些,並不至於陷入必須搞恐怖襲擊的地步。而藏族和維吾爾族都沒有這樣的曆史輝煌,人口又達到了一定規模,在現政治上也多半是副手,在中央也沒有實權人士,這可能容易給激進人士以口實。當政治權力和人口能量規模不匹配的時候,大約會出現力量的旁逸,即恐怖襲擊。所謂正道太擠隻好走歪門邪道。
古往今來,成功的東西總是因為能發現規律,發現模式。這種歸納法體現在春晚上,就看它多大程度到上總結了過去一年,多大高度上展望了未來。
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2016年春晚還不錯。
2016年是猴年,十二地支算的馬月就是農曆的五月(公曆6月5日至7月3日期間),猴年馬月都能出現,中共平反六四中非暴力人士,讓毛澤東入土為安,這些也未必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附錄:一劍飄塵《拒絕春晚》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4053/201602/606280.html
百度百科《猴年馬月》:看樣子猴年馬月是“猴年閏臘月”的誤傳,後者看起來難度大到絕無僅有,前者讓夢想不至於隻停留在做夢,還有十二年一次的輪回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2956/18528630.ht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