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事件 |
備注 |
1956 |
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由華羅庚受命籌建 |
設計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製器 |
由夏培肅完成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
1958 |
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 |
|
1958 |
103型機研製成功 |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字節,運算速度每秒450次,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 |
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 |
中國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 |
1959 |
104型機研製成功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
1960 |
105型機研製成功 |
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字長32位,內存容量為1024字節,有加減乘除等16條指令;主要用於彈道計算。 |
1961 |
《程序設計》問世 |
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
1963 |
109型機研製成功 |
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標誌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 |
1964 |
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
由慈雲桂在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這是中國首次自主創新,且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晶體管計算機, 並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康鵬發明的隔離阻塞振蕩器和推拉觸發電路為該機研製成功的基礎,開創了國產晶體管成功應用於計算機的先河。該機研製成功,奠定了此單位成為後來巨型計算機係列“銀河”和“天河”誕生的揺藍。 |
1965 |
DJS-II型機的操作係統編製完成 |
|
108乙型機 |
華北計算所設計,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後共生產56台。 |
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 |
|
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在北京誕生 |
|
1969 |
150機 |
北京大學承接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任務;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業。 |
1970 |
441B-III型機研製成功 |
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係統和標準匯編語言的計算機;全晶體管計算機。 |
1972 |
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
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複旦大學的支持下,由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 |
1973 |
150機研製成功 |
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 |
DJS-100機研製成功 |
借鑒美國通用數據機器公司的16位小型機的技術,硬件自行設計,軟件兼容 |
1974 |
研製漢字信息處理工程 |
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 |
1976 |
DJS-183機研製成功 |
|
1977 |
DJS-050機 |
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 |
銀河巨型計算機開始研製 |
由慈雲桂主持,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承擔研製工作。 |
1978 |
關幼波肝炎專家係統 |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 |
1979 |
成功仿製 8080 的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
微機DJS-045係列及DJS-045060係列。 |
DJS-140係列機 |
|
HDS-9機 |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了每秒運算45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 |
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
王選教授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
1981 |
GB2312國家標準頒布實施 |
《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字符集(基本集)》 |
1982 |
DJS-153機 |
|
DJS-185機 |
上海電子計算機廠 |
DJS-186機 |
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 |
|
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4000台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450台,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45台,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台,其餘都是DJS-100係列。 |
1983 |
計算機外部設備 |
華北終端設備公司已能批量生產D-2000型漢字智能終端及ZD-1110型字符顯示終端;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盤機、6兆盒式磁盤機等產品。 |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通過鑒定 |
|
757型機 |
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 |
銀河I型機 |
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
1984 |
新技術發展公司宣布成立 |
聯想集團的前身 |
1985 |
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係統投產 |
|
1985 |
長城286 |
|
1986 |
中華學習機 |
|
1987 |
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的計算機聯網 |
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向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 |
1988 |
長城386 |
|
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
|
1989 |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
|
1990 |
|
|
1991 |
|
|
1992 |
|
|
1993 |
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
由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製工作。 |
1994 |
中國正式加入互聯網 |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 |
1995 |
曙光1000 |
|
1996 |
|
|
1995 |
銀河Ⅲ |
由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製工作。 |
1998 |
|
|
1999 |
銀河Ⅳ |
由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製工作。1024個CPU組成的銀河Ⅳ超級計算機,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
2000 |
GB18030編碼標準 |
|
2001 |
“龍芯”計劃開始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他們把這一項目命名為“龍芯”。 |
2002 |
“龍芯”1號 |
該年8月份,“龍芯”1號研製成功,9月28日正式麵世;同年12月,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國內七家聯手發起的“龍芯聯盟”正式成立,這意味著龍芯從此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
2004 |
王小雲等攻破MD5 |
2004年8月17日,山東大學王小雲、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馮登國、上海交通大學來學嘉、山東大學於紅波四人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舉行的國際密碼學會議(Crypto’2004)上公布對於MD5、HAVAL-128、MD4和RIPEMD四個著名HASH算法的破譯結果。 |
2005 |
龍芯2號正式麵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