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謠諑:北京城牆到底是誰下令拆掉的?
自從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後,關於毛主席的謠言一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近些年以《炎黃春秋》、南方報係、各大商業門戶網站為主陣地,對新中國的偉大領袖各種造謠、汙蔑、抹黑達到了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之地步。但遺憾的是,這些謠言一個接一個被攻破。
比如說,關於北京古城牆被拆一事,就有不少謠言:“一些書裏說,毛主席希望從天安門上望下去,下麵是一片煙囪”“如果聽梁思成的話,北京的古城牆不拆,北京絕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城,但毛澤東大筆一揮……拆了……”
但謠言畢竟是謠言,不可能活過一萬年。
近日,50年代主持參與了分期分批拆除城牆的孔慶普出了一本書,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披露了當時的內情,也就為毛主席還了一個清白。這事兒還真不是毛主席幹的。到底是誰?你自己看了就知道了。
孔慶普,1928年生於河北省高邑縣,清華大學畢業。1950年分配到北京市建設局道路科任技術員,曾負責北京的城牆、城樓、牌樓、門樓等古代建築的管理和維護修繕工作。1952年主持參與了分期分批拆除城牆、城樓、箭樓、牌樓、門樓。
關於“梁陳方案”的故事我們已經聽了很多,但凡對北京老城區保護有興趣和關注的人都對梁思成當年的保護方案不會陌生。但是你是否知道北京城的老城牆是怎麽有的豁口,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被拆除的命運?這其中有著什麽樣的背景和故事呢?
今天,讓我們聽聽孔慶普,這位曾經參與過北京老城牆拆除的技術員講述當年的故事。他的新書《北京的城樓與牌樓結構考察》日前剛剛出版,這本書裏記載了北京老城牆、城樓、箭樓、牌樓、門樓相關的寶貴測量資料。
從修繕城樓到拆除城樓
新京報:一開始,你是在做北京市城樓的保護,然後開始維修。沒過多久,就變成了要拆遷?
孔慶普:1950年,我在北京市建設局道路科工作,負責橋梁養護與管理工作,以及城牆和城上建築物等古建修繕管理工作。1951年春節過後,我指揮9名工人,組成了三個“城樓調查小組”,1951年4月,周恩來總理讓政務院給北京撥了維修款,修繕城樓。1951年修繕完了七項工程以後我們報上了第二批的修繕計劃,但一直都沒信。到1952年5月份,得到的任務是——拆。就這麽突然。是誰讓拆的?後邊才知道,是劉少奇。
新京報:這個決策是怎樣出來的?
孔慶普:彭真為這個事兒,找了毛澤東,說不能把北京城一掃光了。後來毛主席說,黨內的事兒我負責,那些事兒歸少奇同誌管。從那時候起,這個事兒就落到我身上了。就是拆。
新京報:之前我是看一些書裏說,毛主席希望從天安門上望下去,下麵是一片煙囪。
孔慶普:下令拆的是劉少奇。1950年定規劃的時候,梁思成提了一個意見,把政府部門集中在西郊新市區。那麽,老區怎麽辦呢?老區跟外邊得有聯係,聯係就得修路,修路還得拆,那城牆頂就得拆豁子。後來拆了豁子,城牆都亂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委員提出,出豁子以後城牆都分了段了,可以每段都蓋一個公園。那道路怎麽辦呢?華南圭、單士元這些老同誌們就說,這個老城裏39萬多人,生活必需品得要供應,生活垃圾都得往外排。
給城牆開豁口是老百姓生活所需
新京報: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孔慶普:那時候梁思成說原城保護,別拆,也別扒豁子,城牆要保留下來。有人問那城裏頭40萬人上哪兒去怎麽辦?他說解放前都行,現在怎麽都不行啊?他不理解,解放前老百姓沒人管,你沒吃就沒吃的,你倒垃圾愛怎麽倒怎麽倒。解放後就不行了,吃菜、吃肉,你排出來的垃圾,都得運進來和運出去啊。自來水也是這樣,從前都是井,一般都是有人拉個推車,一邊一個水箱,賣水。隻有一個自來水廠在東直門外,供應政府機關。老百姓根本是吃不上自來水。那時候和煤球還得要黃土。黃土上哪兒弄去?上北城根兒。城牆根裏頭挖坑。馬三立相聲裏頭說過這些事兒,一車黃土賣幾個錢。那時候老百姓的生活不需要供應,也不需要幫他消納。
新京報:梁思成1950年2月就和陳占祥提出了“梁陳方案”。
孔慶普:主要是解放後情況不一樣。一是老百姓的生活逐漸改善。還有,戰爭一結束,人口增加也很快。而且中央人民政府住到城內之後,增加的人口也非常多。包括官員,服務人員,還有駐軍、警察都增加了。這些人的生活垃圾、出行問題怎麽辦?然後,梁思成沒詞兒了。陳占祥先是跟著梁思成一塊兒搞了一個梁陳方案,然後他變卦了。陳占祥主張,北京城他同意開城牆豁口,不開城牆豁口,變成一個死城不行。中央說了,要把北京變成一個生產城市,發展輕工業。這樣的話,那城牆豁口就得拆,不拆不行。陳占祥一變,不同意開豁口的,就剩梁思成一人了。所以這樣,這豁口,就基本上開定了。1950年10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戰備工作會議決定,在內城東西北拆六個城牆豁口。這個在會上一說,誰也沒有反對。梁思成在那兒,他也沒反對。
新京報:原來城牆開豁口還有這樣的曆史背景。
孔慶普:從這兒一開始,一扒豁子,這老百姓說,行了。原來設計的時候,東邊兩個,北邊兩個,西邊兩個。後來扒豁口的時候,東邊的豁口外邊修木橋,東邊兩個是我做監工員。六個戰備城牆一修完以後,到第二年,各個豁口的交通流量迅速增加,就把豁口修成正規路了。這一弄,老百姓建議開更多的城牆豁口,以連通城內外的道路。北京的各民主黨派對城區道路交通不暢的問題,綜合了四條意見,市政府將匯報材料轉給了建設局,要求建設局按道路規劃提前分批逐步安排開辟更多城牆豁口工程。
新京報:你們當時是否有計劃要拆多少個豁口?
孔慶普:那時候我們建設局拆多少豁口,拆多少條路,也搞了規劃。第一批工程計劃安排五條道路和五座城牆豁口。但是,方案交到都市計劃委員會後,都委會幾次開會都未能形成統一意見。主要是梁思成不同意。
1951年1月下旬,吳晗副市長召開了開辟城牆豁口專題座談會。
1951年,開辟了東直門北小街、陶然亭、架鬆(勁鬆)三個豁口。
1952年,又開了武定侯、左安門東、宣武門三個豁口。
1953年開了永定門、陶然亭(擴建)、雍和宮、範家胡同、東總布、東直門、廣安門豁口,以及二號豁口的擴建。
1954年又開了白紙坊、費城門兩座豁口。
1955年開了朝陽門、安定門、廣渠門北城牆豁口。
1956年又開了龍潭湖城牆豁口。
梁思成同意拆除西便門城門
新京報:開這麽多豁口,梁思成一直不同意吧?
孔慶普:1953年以前,要開城牆豁口,都需要經過都市計劃委員討論通過後,報市政府批準。每一次開會,梁思成就講,“中央機關就不應該設在老城裏”。後來,彭真市長生氣了。在1953年6月,成立了一個首都規劃小組,由北京市委直接領導。小組設在動物園西邊的暢觀樓,所以,這個小組也叫“暢觀樓小組”。以後,建設局有關開辟城牆豁口就不再報到都委會,直接報暢觀樓小組審議後,由規劃小組上報市政府。等於繞開了梁思成。梁思成生氣了,他找副市長吳晗訴委屈。吳晗不但沒支持他,還給他講一些道理,說服他。這時候起,梁思成就沒有說話機會了。
北京的城樓,是1952年9月開始拆的。大麵積、大規模拆外城城牆,是1956年開始的,到1958年就拆光了。
新京報:梁思成一心一意想把老城保留下來,結果願望落了空。這是因為他當時的想法太超前了嗎?
孔慶普:主要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做不到。北京不是個小城。像山西平遙,沒多少人,好辦。北京城內近40萬人生活,這不是個小數目。比如拆西便門。開會的時候,誰都不發言,都等著梁思成。梁思成說,這個城門非拆不行。他說我考察了,這個城門才三米多寬,光走一個大汽車,別人就走不了。這邊是護城河,城門裏頭又有鐵路,我看現在不行,我同意拆。梁思成一同意,大家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