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30多年的高速發展,基本是依靠4大工程來支撐,所謂的出口,鐵公雞(公路鐵路地鐵輕軌等),房地產,以及對前三大工程起支撐作用的配套的工業化建設(鋼鐵煤炭機械等)。
現狀是,出口達到峰值,大規模擴容基本不可能。對於目前的城鎮化而言,房地產已然飽和。出口,房地產2大工程飽和的一個直接結果是,目前工業化建設嚴重過剩。鐵公雞是大陸剩下的唯一具有上升空間的工程,它可以延緩經濟放緩,但也是強弩之末,支撐不起整個國民經濟。
大陸目前名義的城鎮化大約是50%,換句話說,大約還有7億農民生活在農村。大陸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也好,要實現13末期進入發達國家之列也罷,唯一的看點和經濟增長點,隻能是這7億農民了。
大陸1,2,3線城鎮居民基本固化,甚至連4線的縣城的生存成本等入門門檻都大幅度提高,要讓經過30多年改開反複檢驗,篩選,淘汰下來的實際的失敗者的7億農民去與1.2.3.4線居民競爭,無異於癡人說夢。
目前大陸的7億剩民要走城鎮化,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當下分布全國的4-5萬個鄉鎮了。
理想的劇本是,大陸全麵規劃這4-5萬個鄉鎮。所有的鄉鎮,全部推到重建,三平一通,預設好上下水,電力,交通,商場等,每鎮按照1-1.5萬人口規模規劃,采用高層,連體房或者別墅形式。鄉鎮下轄村民,絕大多數遷入鄉鎮居住。此舉可以解決大約4-5億,競爭力最弱的大陸最後的農民的城鎮化問題。
大陸的鄉鎮,平均管轄20-30行政村,大約1-3萬村民,行政村與鄉鎮直線距離一般是低於5公裏。
鄉鎮所轄的村民,整體搬遷到鄉鎮居住,他們仍然可以非常便利地返鄉耕作,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進可升級,全麵轉型成市民,退可白天返鄉耕作(一年估計用不了1,2個月),晚上回鄉鎮居住。離土不離鄉的一個好處是,即可以全麵,主動地推進剩餘的7億農民的城鎮化,又給他們足夠的緩衝時間來調整。
建設4-5萬個鄉鎮,將是個天文的投資,消化目前過剩的工業能力,是小菜一碟,將是大陸下個10年的最大的經濟增長點。7億集中居住,市民化的中國剩民,也是極大的內需,可以推動大陸中高速發展十幾年。
遷入鄉鎮居住的農民,享受低保,可以以土地流轉/房地基等入股吃紅利。總之,動員村民進鄉鎮的辦法很多。一個鄉鎮,隻需一兩個產業,給1-1.5萬人提供完全就業,是可以辦到的。
如果思路進一步擴大,大力發展縣-鄉的高等級交通,縣-鄉鎮的輕軌化,交通出行控製在10幾分鍾,半小時之內,縣域經濟圈一旦成型,鄉鎮的發展前景更加前途無量。
積極主動的城鎮化,與自然村/行政村的區別在於,市民化的城鎮居民,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上至90歲的老人,下至剛出生的嬰兒,人人都是消費者,而農村村民,基本都不是消費者,屬於化外之民。城鎮化居民與留在自然/行政村村民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此。從扶貧,脫貧角度看,城市化居民,由於聚居效應,範例帶動,總體生活質量是呈上升趨勢的,返貧是小概率事件。村民的扶貧脫貧,返貧是大概率。
大陸目前的脫貧也好,消除城鄉/東西差距也罷,乃至於生產過剩等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零散居住於高山荒野的這7億農民上身上。大陸的現代化,7億剩民能否成功轉型,成敗在此一舉了。